一步一腳印人物紀事影音資源南加台美人影音紀錄頻道台美典範人物我的故事 南加州台灣客家大老梁政吉專訪 By tahistoryadmin - 5 1 月, 2019 1 110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WhatsApp 台美歷史協會錄製 南加州台灣客家大老梁政吉專訪-台美歷史協會錄製Uploaded by Taiwanese American Channel 南加州台灣人影音頻道 on 2018-12-30.
Subject: 客家簡介-李彥輝 「前言」 所謂客家人、嚴格說至少初期移民並非同一血統乃由不同族群,因緣際會遭到相同命運、被迫離鄉背井、爲了或政治原因或避亂而由中原地區(泛指黃河南、長江北、淮河西、漢水東)向南走、移來到南方窮鄕沒人要住與世隔絶地區 。因此保持著原中原之風俗習慣、甚至語言,也就是地緣而非血統。但由於幾次大遷徙爲環境所迫、時勢所壓,爲了生存乃養成刻苦耐勞、勇敢堅毅、團結冒險之硬頸精神。當然不能排除在某段時期、存在有同一家族相約逃離原住地而南遷。 這些人士也許形勢所迫、富有很強之革命意識,同時很有漢民族思想。在各異族統治時均扮演反派如南宋末扶宋反元如嶽飛、文天祥,明末反淸如袁崇煥、淸代起義如洪秀全、石達開、李秀成等太平天國;再來孫中山、胡漢民、廖仲凱、鄒魯、羅福星、李烈鈞、古應芬、溫生才、朱執信及不少黃花岡烈士等國民黨,,中華民國時代共產黨人也不少屬這些人如葉劍英、朱德、楊成武等。 「客家源流」-前半段採自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後半段世客總會[大漢民族中的客家人],特此申明致謝! 漢語世界有關客家源流的討論,迄今約有兩世紀之久,其間的過程,其實也是客家「社會運動」的不同面向。我們可以從討論的過程中,看到其他族群怎麼看待客家人,客家人如何陳述自己的來源,以及不同時代的知識視野。 康熙廿四年(1685)的《永安縣次誌》最早記錄了「客家」一詞,文稱:「縣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永安縣現稱紫金,當地客家溯源來自江西、福建與廣東的潮州、惠州府,而此前呢?嘉慶十三年(1808)徐旭曾的《豐湖雜記》應該是現今所見最早的客家源流討論,徐氏初步從族譜中歸納出,客家人原本祖居中原,但在幾次華北的動亂中來到南方,這可視為客家源流的最初看法。 羅香林則將1868年到1904年視為客家討論的第一階段,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以及廣東西路土客糾紛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使得客家首次為世人所注目,有許多外國傳教士開始對之進行初步探討;而1905年到1919年,由於上海商務印書館教科書提出客家人不是漢族的說法,引起客家人的不滿,紛紛組織研究團體闡述客家源流,強調客家與中原漢族的淵源關係。- 有三種看法: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待後詳析) 2北方南移漢人爲主流融合華南土著少數民族如畬族發展而成 3華南土著少數民族爲主體融合北方南遷漢人衍展而起 就中第二,三種看法最有可能,至於北方漢人至少有五次南遷: 第一期次自東晉至隋唐(317至879)受五胡亂華影響、由中原遷至鄂、豫南、皖、贛沿長江南北岸以至贛江上下遊。 第二期次自唐末黃第之亂(880到1126 )由皖豫鄂贛等第一次遷流地轉徏至皖南、贛東南、閩西南及粵東北邊界等地。 第三期次自宋高宗南渡受金人由冀及東三省南下元人即蒙古入侵影響(1127到1644)部分客家先民乃由第二次所遷地再移往粵東及粵北。 第四期次由明末淸初受滿人南侵及入主之變亂影響(1645到1867)內地人口膨脹、部分客家先民不得不再由第二三次居地到粵中及沿海地區及川桂湘臺、更有一小部分遠達黔南及西康會理且淸中葉以後更有少數移居海外包括東南亞及美洲各地。 第五期次自同治年間受粵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的影響(1867以降)有一部份客家人乃到粵東南及海南島甚至海外地區。 也就是說客家先民之南遷源遠流長,而動機及行動皆幾乎和國家民族之歷史息息相關。且於舉家舉族遷移之際、常也加入戰局攻打暴亂者及入侵者、犧牲在所不惜可歌可泣。 忘了提及河南大槐樹乃漢人起源地、閩寧化石壁乃客家袓地、粵梅州世界客都、粵河源客家古邑,贛州客家搖籃、閩長汀乃客家首府,良有以也。 「客家人分佈情況」 根據 “贛臺心橋”-“i華夏経緯網”所刊登吳福文“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佈”文中、依1994年於梅州 舉行之“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認為世界上客家人人數 共計6562.429萬人(其中中國及港澳臺6107.8萬人、其餘地區454.629萬)就中臺灣460萬人、 美國約28.4萬、加拿大約8.1萬、歐洲約20萬(以英國之15萬最多)、日本1.2 萬、印度2.5 萬、印尼約150萬、 馬來西亞125萬,秘魯15萬、牙買加10萬人。 至於臺灣根據“全球客家經貿平臺”-臺灣客家人口統計民國93.11.11總人口22545,969人中有客家人口4600,713人(佔20.4%),其中只新竹縣(70.0%)苗栗縣(67.4%)超半數,最少乃嘉義市只佔5.7%及臺南縣5.8%。 在中國境內有客家人居住縣至少183其中33純客家、東南各省中粵有65贛27閩15桂45川12皖4湘4黔2。在臺灣各縣市都有、以臺北、新北市、桃園、新竹、苗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爲最多(詳見分佈圖) 「客家文化、風俗、信仰」 客家文化乃南方文化之主成分之一,因移居在閩粵贛邊陲地、故有濃厚之丘陵文化。, 有十二節慶就中農曆正月廿日之「天穿日」、因很可代表客家意識因此被臺客家委員會訂定為「全國客家日」另有五六月之桐花節及義民節 。 客家人喜歡唱山歌、節慶時還有對歌比賽。因移居地土地不沃因此男人必須外出工作、所剩家鄉農耕只得由婦女來,因此不裹足而天足赤腳或穿木屐。 信仰多元化、除儒釋道外也供奉觀音、玉帝、關公、媽祖、城隍、土地伯公、龍神、三山國王、定光佛、義民爺等。 「客家語言」-取材自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 主要有四縣、海陸、饒平、詔安、大埔話等,在臺分佈如下(取材自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 所謂的「四縣」,指的是來自清代廣東嘉應州的客家人,他們也是臺灣為數最多的客家人。清代的嘉應州(民國改稱「梅縣」)下轄有興寧、鎮平(民國以後改稱「蕉嶺」)、長樂(民國以後改稱「五華」)與平遠四個縣份,所以來自嘉應州的客家,在北臺灣就被指稱為「四縣」。雖然北臺灣有「四縣」為名,但實際上組成複雜,相對的高屏來源集中於鎮平(蕉嶺)與嘉應本州(梅縣)的石窟河沿岸及其附近。其他來自興寧、平遠、長樂(五華)者實屬少數。四縣客家主要分布於桃園縣中壢、平鎮、龍潭,苗栗縣大部分鄉鎮以及高、屏的「六堆」。 「海陸」得名自移民祖籍地:廣東惠州府屬的海豐和陸豐兩縣,由於陸豐縣是雍正九年(1731)才從海豐劃出的新縣份,所以也有以「海豐」稱呼的說法。海陸是臺灣現今通用人口居第二的客家話,主要以新竹縣為分布區,旁及桃園縣的觀音、新屋、楊梅,以及苗栗的南莊、西湖。海陸客家的幾個標誌性姓氏為:彭、范、姜、葉等,但彭、范宗族各有其語音特色,姜、葉則恐為自原籍地開始到臺灣,都是與客家混居而轉變的福佬人。再加上與相當數量的饒平客家混居,因此所謂的海陸客家,其實是主要合成於臺灣。 「大埔」客家最集中於臺中縣的東勢、石岡、新社等鄉鎮,因此也被稱為「東勢客」。大埔客家其實主要來自廣東潮州府大埔縣的高陂、光德鄉,原先廣泛分布於臺中縣的豐原地區,但是現今通用大埔客家話者,已侷限於前述三鄉鎮。 「饒平」客家來自潮州府饒平縣北部的山區,而饒平客家散布桃竹苗者,多已匯入北臺灣四縣、海陸甚至東勢的大埔系統,例外者為新竹竹北六家與苗栗卓蘭老莊。而分布於彰、雲、嘉、南的「福佬客」,原本主流即為饒平客家。 「詔安」客家則是臺灣現今較為醒目祖籍福建的客家人。清代文獻中的「漳泉」,日後直接比對成為福佬族群。但實際上,漳州府除了濱海的福佬人之外,和汀州府緊鄰的南靖、平和、詔安縣與雲霄廳,其實居住在山區的也是客家人。臺灣的詔安客主要集中於雲林縣的西螺、二崙與崙背,桃園的中壢、大溪也見若幹姓氏仍堅持詔安客語,但是北桃園與宜蘭縣兩處漳州祖籍大本營的詔安客,已經成為福佬客。 「福佬客」此名稱首見於1963年林衡道教授的使用,指的是祖先為客家人,現今已失去客家話使用能力,通用福佬話的一群人。除了最早被研究的彰化外,其實臺灣本島各縣市都有比例不一的福佬客分布。平埔族群潛藏於漢人之中,福佬客則隱形於福佬人之間,致使一個世紀以來的臺灣族群地圖,變化甚大。 20世紀臺灣客家最大的分布變化,除了福佬客隱身之外,就是以桃竹苗為主的客家移民,改變了東臺灣宜蘭、花蓮、臺東的族群生態,時段起自20世紀開始前後,而止於臺灣社會開始轉型的1960年代。另外兩種較為不明顯的客家,也在20世紀加入臺灣客家的陣容,1950年之前,仍有少數廣東客家陸續來臺,落腳腳花蓮、屏東,形成所謂「外省客」小聚落。1950年之後,則有零星或集體的東南亞客家,因為就學、婚姻乃至排華而入居花蓮、屏東等地。而20世紀晚期最大的變局,則是臺灣各地客家,在轉型為工業社會後,匯聚於北中南三大都會區,形成現今為數最多的「都會客家」。 「客家音樂、表演藝術及武術」 山歌仔平板八音廣東漢樂甚至流行音樂,臺灣流傳的山歌,以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調三種為最主要的調子。此三調之曲調固定,歌詞可隨意變化、即興創作。 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謠,又作「大山歌」、「過山調」。 大門聲:為臺灣南部獨有曲調。又作「吊高聲」。 新民莊調:為臺灣南部獨有曲調。六堆地區新民莊(今六龜區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與原住民互有往來,受到原住民音樂影響所發展出的曲調。又作「番仔調」。 山歌子:從老山歌變化而來,又作「山歌指」。 平板調:從老山歌及山歌子變化而來,又作「改良調」。 除了這三調之外,另有詞曲皆固定的其他小調,如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等。以小調曲調另編新詞的新創作,為有別於傳統小調,稱之為創新小調。 表演藝術多姿多采-有採茶戲、平安戲、木偶戲、廣東漢劇、舞麒麟、山歌劇、布袋戲、九腔十八調、哨吶、詔安客家開口獅等。 武術各色各様-有龍形拳、流民拳、白眉派、周家螳螂拳、朱家敎、布雞拳、金鷹拳等。 「客家服飾」 原同為漢人所穿之「上衣下裳」古製,現爲「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以靑黑色為臺灣則為藍衫,現代多已西化尤其城市。 「客家民居」 最著名乃土樓(以永定、南靖、平和交界地為限),還有梅州圍龍屋、圍屋、夥房、家廟(公廳)等。 「客家飲食」 因住丘陵山地、勞動出汗、需補充鹽來維持體力,所以注重多油多鹹之重口味菜及醃製菜(如酸菜、梅乾菜、芥菜、褔菜)。其中梅菜扣肉、釀豆腐、鹽焗雞噲炙人口。 點心繁多-有水粄,粄條、米萁目、九層糕、粢粑(麻糬)等。 「客家名人(限已逝者)」 客家人材濟濟、除前已提及外,唐有薛仁貴、郭子儀、張九齡,宋尚有朱熹,淸還有曾國藩、丁日昌、何如璋、丘逢甲、黃公度、劉永福、馮子才,民國-黃慕松、孫科、薛岳、陳濟棠、丘念臺、羅卓英、黃百韜、張發奎、鄒洪、謝晉元、黃鎭球、陳大慶、羅列等,海外-葉來、羅芳伯、李光耀、張亞瑟、何才、張弼士、胡文虎等。 參考資料:感謝下列所刊印之論文 維基百科「客家」 世客總會「大漢民族中的客家人」 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 又李登輝和我乃南宋李火德傳下第26代李光耀28代,源自福建上杭非韶安,我家祖先來臺前住蕉嶺興福鄉 Reply
Subject: 客家簡介-李彥輝
「前言」
所謂客家人、嚴格說至少初期移民並非同一血統乃由不同族群,因緣際會遭到相同命運、被迫離鄉背井、爲了或政治原因或避亂而由中原地區(泛指黃河南、長江北、淮河西、漢水東)向南走、移來到南方窮鄕沒人要住與世隔絶地區 。因此保持著原中原之風俗習慣、甚至語言,也就是地緣而非血統。但由於幾次大遷徙爲環境所迫、時勢所壓,爲了生存乃養成刻苦耐勞、勇敢堅毅、團結冒險之硬頸精神。當然不能排除在某段時期、存在有同一家族相約逃離原住地而南遷。
這些人士也許形勢所迫、富有很強之革命意識,同時很有漢民族思想。在各異族統治時均扮演反派如南宋末扶宋反元如嶽飛、文天祥,明末反淸如袁崇煥、淸代起義如洪秀全、石達開、李秀成等太平天國;再來孫中山、胡漢民、廖仲凱、鄒魯、羅福星、李烈鈞、古應芬、溫生才、朱執信及不少黃花岡烈士等國民黨,,中華民國時代共產黨人也不少屬這些人如葉劍英、朱德、楊成武等。
「客家源流」-前半段採自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後半段世客總會[大漢民族中的客家人],特此申明致謝!
漢語世界有關客家源流的討論,迄今約有兩世紀之久,其間的過程,其實也是客家「社會運動」的不同面向。我們可以從討論的過程中,看到其他族群怎麼看待客家人,客家人如何陳述自己的來源,以及不同時代的知識視野。
康熙廿四年(1685)的《永安縣次誌》最早記錄了「客家」一詞,文稱:「縣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永安縣現稱紫金,當地客家溯源來自江西、福建與廣東的潮州、惠州府,而此前呢?嘉慶十三年(1808)徐旭曾的《豐湖雜記》應該是現今所見最早的客家源流討論,徐氏初步從族譜中歸納出,客家人原本祖居中原,但在幾次華北的動亂中來到南方,這可視為客家源流的最初看法。
羅香林則將1868年到1904年視為客家討論的第一階段,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以及廣東西路土客糾紛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使得客家首次為世人所注目,有許多外國傳教士開始對之進行初步探討;而1905年到1919年,由於上海商務印書館教科書提出客家人不是漢族的說法,引起客家人的不滿,紛紛組織研究團體闡述客家源流,強調客家與中原漢族的淵源關係。-
有三種看法: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待後詳析)
2北方南移漢人爲主流融合華南土著少數民族如畬族發展而成
3華南土著少數民族爲主體融合北方南遷漢人衍展而起
就中第二,三種看法最有可能,至於北方漢人至少有五次南遷:
第一期次自東晉至隋唐(317至879)受五胡亂華影響、由中原遷至鄂、豫南、皖、贛沿長江南北岸以至贛江上下遊。
第二期次自唐末黃第之亂(880到1126 )由皖豫鄂贛等第一次遷流地轉徏至皖南、贛東南、閩西南及粵東北邊界等地。
第三期次自宋高宗南渡受金人由冀及東三省南下元人即蒙古入侵影響(1127到1644)部分客家先民乃由第二次所遷地再移往粵東及粵北。
第四期次由明末淸初受滿人南侵及入主之變亂影響(1645到1867)內地人口膨脹、部分客家先民不得不再由第二三次居地到粵中及沿海地區及川桂湘臺、更有一小部分遠達黔南及西康會理且淸中葉以後更有少數移居海外包括東南亞及美洲各地。
第五期次自同治年間受粵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的影響(1867以降)有一部份客家人乃到粵東南及海南島甚至海外地區。
也就是說客家先民之南遷源遠流長,而動機及行動皆幾乎和國家民族之歷史息息相關。且於舉家舉族遷移之際、常也加入戰局攻打暴亂者及入侵者、犧牲在所不惜可歌可泣。
忘了提及河南大槐樹乃漢人起源地、閩寧化石壁乃客家袓地、粵梅州世界客都、粵河源客家古邑,贛州客家搖籃、閩長汀乃客家首府,良有以也。
「客家人分佈情況」
根據 “贛臺心橋”-“i華夏経緯網”所刊登吳福文“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佈”文中、依1994年於梅州
舉行之“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認為世界上客家人人數 共計6562.429萬人(其中中國及港澳臺6107.8萬人、其餘地區454.629萬)就中臺灣460萬人、 美國約28.4萬、加拿大約8.1萬、歐洲約20萬(以英國之15萬最多)、日本1.2 萬、印度2.5 萬、印尼約150萬、 馬來西亞125萬,秘魯15萬、牙買加10萬人。 至於臺灣根據“全球客家經貿平臺”-臺灣客家人口統計民國93.11.11總人口22545,969人中有客家人口4600,713人(佔20.4%),其中只新竹縣(70.0%)苗栗縣(67.4%)超半數,最少乃嘉義市只佔5.7%及臺南縣5.8%。
在中國境內有客家人居住縣至少183其中33純客家、東南各省中粵有65贛27閩15桂45川12皖4湘4黔2。在臺灣各縣市都有、以臺北、新北市、桃園、新竹、苗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爲最多(詳見分佈圖)
「客家文化、風俗、信仰」
客家文化乃南方文化之主成分之一,因移居在閩粵贛邊陲地、故有濃厚之丘陵文化。,
有十二節慶就中農曆正月廿日之「天穿日」、因很可代表客家意識因此被臺客家委員會訂定為「全國客家日」另有五六月之桐花節及義民節 。
客家人喜歡唱山歌、節慶時還有對歌比賽。因移居地土地不沃因此男人必須外出工作、所剩家鄉農耕只得由婦女來,因此不裹足而天足赤腳或穿木屐。
信仰多元化、除儒釋道外也供奉觀音、玉帝、關公、媽祖、城隍、土地伯公、龍神、三山國王、定光佛、義民爺等。
「客家語言」-取材自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
主要有四縣、海陸、饒平、詔安、大埔話等,在臺分佈如下(取材自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
所謂的「四縣」,指的是來自清代廣東嘉應州的客家人,他們也是臺灣為數最多的客家人。清代的嘉應州(民國改稱「梅縣」)下轄有興寧、鎮平(民國以後改稱「蕉嶺」)、長樂(民國以後改稱「五華」)與平遠四個縣份,所以來自嘉應州的客家,在北臺灣就被指稱為「四縣」。雖然北臺灣有「四縣」為名,但實際上組成複雜,相對的高屏來源集中於鎮平(蕉嶺)與嘉應本州(梅縣)的石窟河沿岸及其附近。其他來自興寧、平遠、長樂(五華)者實屬少數。四縣客家主要分布於桃園縣中壢、平鎮、龍潭,苗栗縣大部分鄉鎮以及高、屏的「六堆」。
「海陸」得名自移民祖籍地:廣東惠州府屬的海豐和陸豐兩縣,由於陸豐縣是雍正九年(1731)才從海豐劃出的新縣份,所以也有以「海豐」稱呼的說法。海陸是臺灣現今通用人口居第二的客家話,主要以新竹縣為分布區,旁及桃園縣的觀音、新屋、楊梅,以及苗栗的南莊、西湖。海陸客家的幾個標誌性姓氏為:彭、范、姜、葉等,但彭、范宗族各有其語音特色,姜、葉則恐為自原籍地開始到臺灣,都是與客家混居而轉變的福佬人。再加上與相當數量的饒平客家混居,因此所謂的海陸客家,其實是主要合成於臺灣。
「大埔」客家最集中於臺中縣的東勢、石岡、新社等鄉鎮,因此也被稱為「東勢客」。大埔客家其實主要來自廣東潮州府大埔縣的高陂、光德鄉,原先廣泛分布於臺中縣的豐原地區,但是現今通用大埔客家話者,已侷限於前述三鄉鎮。
「饒平」客家來自潮州府饒平縣北部的山區,而饒平客家散布桃竹苗者,多已匯入北臺灣四縣、海陸甚至東勢的大埔系統,例外者為新竹竹北六家與苗栗卓蘭老莊。而分布於彰、雲、嘉、南的「福佬客」,原本主流即為饒平客家。
「詔安」客家則是臺灣現今較為醒目祖籍福建的客家人。清代文獻中的「漳泉」,日後直接比對成為福佬族群。但實際上,漳州府除了濱海的福佬人之外,和汀州府緊鄰的南靖、平和、詔安縣與雲霄廳,其實居住在山區的也是客家人。臺灣的詔安客主要集中於雲林縣的西螺、二崙與崙背,桃園的中壢、大溪也見若幹姓氏仍堅持詔安客語,但是北桃園與宜蘭縣兩處漳州祖籍大本營的詔安客,已經成為福佬客。
「福佬客」此名稱首見於1963年林衡道教授的使用,指的是祖先為客家人,現今已失去客家話使用能力,通用福佬話的一群人。除了最早被研究的彰化外,其實臺灣本島各縣市都有比例不一的福佬客分布。平埔族群潛藏於漢人之中,福佬客則隱形於福佬人之間,致使一個世紀以來的臺灣族群地圖,變化甚大。
20世紀臺灣客家最大的分布變化,除了福佬客隱身之外,就是以桃竹苗為主的客家移民,改變了東臺灣宜蘭、花蓮、臺東的族群生態,時段起自20世紀開始前後,而止於臺灣社會開始轉型的1960年代。另外兩種較為不明顯的客家,也在20世紀加入臺灣客家的陣容,1950年之前,仍有少數廣東客家陸續來臺,落腳腳花蓮、屏東,形成所謂「外省客」小聚落。1950年之後,則有零星或集體的東南亞客家,因為就學、婚姻乃至排華而入居花蓮、屏東等地。而20世紀晚期最大的變局,則是臺灣各地客家,在轉型為工業社會後,匯聚於北中南三大都會區,形成現今為數最多的「都會客家」。
「客家音樂、表演藝術及武術」
山歌仔平板八音廣東漢樂甚至流行音樂,臺灣流傳的山歌,以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調三種為最主要的調子。此三調之曲調固定,歌詞可隨意變化、即興創作。
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謠,又作「大山歌」、「過山調」。
大門聲:為臺灣南部獨有曲調。又作「吊高聲」。
新民莊調:為臺灣南部獨有曲調。六堆地區新民莊(今六龜區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與原住民互有往來,受到原住民音樂影響所發展出的曲調。又作「番仔調」。
山歌子:從老山歌變化而來,又作「山歌指」。
平板調:從老山歌及山歌子變化而來,又作「改良調」。
除了這三調之外,另有詞曲皆固定的其他小調,如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等。以小調曲調另編新詞的新創作,為有別於傳統小調,稱之為創新小調。
表演藝術多姿多采-有採茶戲、平安戲、木偶戲、廣東漢劇、舞麒麟、山歌劇、布袋戲、九腔十八調、哨吶、詔安客家開口獅等。
武術各色各様-有龍形拳、流民拳、白眉派、周家螳螂拳、朱家敎、布雞拳、金鷹拳等。
「客家服飾」
原同為漢人所穿之「上衣下裳」古製,現爲「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以靑黑色為臺灣則為藍衫,現代多已西化尤其城市。
「客家民居」
最著名乃土樓(以永定、南靖、平和交界地為限),還有梅州圍龍屋、圍屋、夥房、家廟(公廳)等。
「客家飲食」
因住丘陵山地、勞動出汗、需補充鹽來維持體力,所以注重多油多鹹之重口味菜及醃製菜(如酸菜、梅乾菜、芥菜、褔菜)。其中梅菜扣肉、釀豆腐、鹽焗雞噲炙人口。
點心繁多-有水粄,粄條、米萁目、九層糕、粢粑(麻糬)等。
「客家名人(限已逝者)」
客家人材濟濟、除前已提及外,唐有薛仁貴、郭子儀、張九齡,宋尚有朱熹,淸還有曾國藩、丁日昌、何如璋、丘逢甲、黃公度、劉永福、馮子才,民國-黃慕松、孫科、薛岳、陳濟棠、丘念臺、羅卓英、黃百韜、張發奎、鄒洪、謝晉元、黃鎭球、陳大慶、羅列等,海外-葉來、羅芳伯、李光耀、張亞瑟、何才、張弼士、胡文虎等。
參考資料:感謝下列所刊印之論文
維基百科「客家」
世客總會「大漢民族中的客家人」
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莊」
又李登輝和我乃南宋李火德傳下第26代李光耀28代,源自福建上杭非韶安,我家祖先來臺前住蕉嶺興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