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人的未來(下) ◎ 楊遠薰 2017-09-16

0
491

台美人的未來(下)

楊遠薰

原載網址︰https://overseas-tw.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10.html (台美族裔的未來_)

 
第二、三代的台美人(2017年TANG的輔導員與小學員們)

Steve於八十年代出生於愛荷華,成長於紐澤西,在華府完成研究所學業,現在一家著名的諮商公司服務。五年前,一個照顧亞裔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童的非營利組織「Asian American LEAD」接洽台美青年專業協會,盼台美青年能幫忙關懷弱勢的亞裔學童。

Steve 自此認養一個中國移民的孩子。五年來,他定期去看這位小朋友,輔導他的課業、帶他去看電影、溜冰,與他談話、鼓勵他好好讀書,追求積極、正面的人生…等等。

「相較於其他亞裔,」 Steve說:「台美人的後裔幸運得多。因為大多數台美人第一代受高等教育,從事專業工作,享有中上以上的經濟能力。然而許多亞裔在美國是屬於為生活掙扎的族群。我們一方面要對台美人的未來有信心,另方面也得盡一己之力,關懷一些弱勢。」

臨去前,Steve擁抱老媽,拍拍老媽的肩膀,建議道:「多找幾個第二代談談。」

望著兒子高壯的背影, 我發覺台美人第二代不僅有信心與方向,並且比第一代更具博愛的情懷,不禁為之感動。

然後,我思索他的話,決定再找一個七十年代出生與一個九十年代出生的台美人,希望傾聽他們對台美人未來的看法。

5

初次聽到  Ho Chie 的名字是在2004年,我到密西根卡爾文大學作  TAF 台美青少年夏令營的訪談,幾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起這名字。

「Ho Chie 的中文名字叫什麼?」我因為覺得這名字可能是中文的音譯,便如此問道,但沒有人知道。大家只知道他姓蔡,父親是芝加’哥地區的一位台灣醫生。

然一提起 Ho Chie,眾人異口同聲道:「這孩子『足感心』!自上大學起,每年都回TAF帶國小班的小朋友,直到現在,都已當醫生了,還每年拿假期回來當義工,實在很可取!」

我經由「TaiwaneseAmerican.org」網站,聯絡到Ho Chie,並在2017年美東夏令會上,與擔任TANG (Taiwanese American Next Generation,註2) 夏令營主講人的他相見。

 
「TaiwaneseAmerican.org」創辦人 Dr. Ho Chie Tsai (蔡和杰醫師)

Ho Chie Tsai 溫和、親切,笑容如春風。他說,Ho Chie 係由他的中文名字「和杰」音譯而成。
成長於芝加哥市郊,他在敏感的少年期,曾掙扎於美國文化與台灣價值間。1986年,他參加  TAF 台美青少年夏令營,發現尋到歸屬與認同,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那種感動影響他從一個缺乏自信的少年轉變成一個有目標、方向與熱情的青年。

1990年,他到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  (UIUC) 唸大學,就讀電機系。隔(1991)年夏天,他飛到紐約州的康乃爾大學,參加美東台灣人夏令會(TAC/EC) 主辦的「第一屆台美青年領導人才訊練營」,成為首批台美人培訓出來的15粒種子之一。

爾後十年,他成為亞太學生運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唸大學時,他發起成立「台美學生社 」和「亞太學生聯合會。就讀生物工程研究所與醫學院期間,他創立「UIUC亞太學生校友會」和「亞太裔醫學生聯合會」。到北加州擔任小兒科醫師後,他又發起成立「第二代台美人醫師協會」與「台美專業協會金,山分會」。每個社團都辦得有聲有色。

與此同時,他有一個心願,就是要幫助在美國的亞裔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活出一個有自信與有意義人生。也因此,他每年回  TAF 台美青少年夏令營,帶領成長中的台美學童,後來更加入TAF 理事會,參與 TAF 決策。

2006年,為接觸更多更廣的台美人,他創設  TaiwaneseAmerican.org 網站,爾後組織一個工作團隊,隨時更新網站的內容,並經常報導年輕一輩的台美藝文創作者與從事者的動態,有使之成為第二代台美人溝通的平台。
2009年,他與一群年輕人共同製作一支生動活潑的影片:《2010年人口普查­–寫下台美》,在YouTube與他的網站不斷播放,啟發許多第二代台美人在美國2010年人口普查中寫下「台美人」。

此後,他逐漸由亞裔運動的活躍者(activist)轉為台美人的倡導者。至於認同亞裔(AA)與認同台裔 (TA)的區別何在?

Ho Chie說,認同亞裔是天生。當孩子發現自己與其他白人小孩長得不一樣時,往往本能地想與自己長得較像的人在一起,此乃認同亞裔的開始。但要認同台美人,則需進一步的教育與思考。必須對台灣的歷史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有相當的瞭解,才會認同台美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有TA的青少年夏令營、學生組織、青年社團與網站,」Ho Chie說:「我們要藉各種機會,啟迪年輕世代,讓他們思考、認同台美人,台美族裔才有延續的可能。」

Ho Chie 經常利用自己的休假,應邀至各地,與台美青少年談話。從他與TANG 年輕一輩的互動中,可以看出他有不少的支持者與追隨者。

「其實我們的年輕人相當不錯。」Ho Chie說:「每個組織都有一群很投入的年輕人共同在策劃與推動。譬如,今年在TANG帶小小朋友 (Tiny tots) 的六名輔導員 (其中五名是大男生),都是對TA 有非常堅定的認同與承諾。我不過是扮演聯繫與鼓舞的功能罷了。」

我原想徵詢他對台美人未來的看法,結果發現我尚未提問,所有的答案已在他的陳述中闡釋得一清二楚。聽他一席談,令人不禁心想:如果我們的第二代對台美族裔的未來有如此明確的方向,並有堅定的心志去追求,為什麼台美人的第一代要猶猶豫豫、裹足不前呢?

 6

Charles Kuo (郭超瑜) 是一位九十年代出生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台美青年。他於2015年擔任華府台灣同鄉會(TAAGWC) 會長,是該會成立迄今半世紀來最年輕的會長,也是首位接棒台灣同鄉會長的第二代台美人。

Charles 的阿公是位在美國的台灣長老教會的牧師。自小耳濡目染的他會聽、講台語,也會唱動人的聖歌與主持節目。同時,因為上了許多年的中文學校,他有一些中文的根基。

「不過回台灣之前,我的中文並不好。」Charles說:「 直到2013 年回台工作一年,因為天天都要開口講話,華語與台語都神速進步。」

 
Charles Kuo (郭超瑜)

2013年,Charles就讀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校區 (UMBC)醫療與社會服務系四年級時,聽到台灣嘉義縣的東石教會需要一名助理,頓生回台尋根的心,乃自告奮勇地申請到該教會服務。

「我在嘉義沒有任何親人,」他笑著說:「教會就是我的家,每個人都對我很好。我的工作主要是帶領教會的學童與青少年,同時教英語。結果後來,有一些大人都來找我,要我教他們英語。」

個性開朗的Charles即使在舉目無親,有語文與文化隔閡的台灣,依然適應得很好。他認為那一年的經驗對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不僅是中文與台語進步許多,他對台灣更有深刻的認同。此外,他對引領成長中的學童產生了熱情。

他說,東石鄉濱海,在台灣屬於偏鄉。許多大人外出到城市工作,孩子們缺乏教導,迷迷糊糊過日子,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但是一旦得到關愛,獲得啟發,開始認真、用功起來,功課便進步得很快。那種改變很讓人欣慰,也讓Charles覺得很有成就感。

「正在成長的學童若得到好的引導,可以改變他的一生。」Charles說。他的這種感觸使他回到美國後,繼續投入照顧弱勢的亞裔學童的Asian American LEAD 非營利組織。

同時,基於對台灣的熱情,他出任華府台灣同鄉會理事。 隔 (2015) 年,眾人推選他為同鄉會長。就這樣,Charles以一個初生之犢,服務大他一、兩輩的台灣鄉親。

「因為大家都很愛護我。」Charles說:「所以當會長那一年,活動都辦得很順利。如今想來,那是訓練我自己的一個很好機會。」

至於他對台美人的未來持何看法?Charles毫不猶豫地回答:「台美人(TA)是我們的身分,我們是Taiwanese Americans的持有人,就該光明正大地宣稱它的名。人人都這麼做,台美族裔就得以延續。」

這是一個單純有力的說法。的確,認同的議題可以弄得很複雜,也可以十分單純化。望著Charles年輕陽光的臉,我對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不同的文化與環境的能力感到驚奇(amazing),也為我們年輕一代寬廣的胸襟感到驕傲。

7

縱觀全球,世上很少有其他國家能如美國般,承認台灣移民的學歷、重用其職業技能,還尊重其文化與傳統,使之能在美國堂而皇之地成立「台美族裔」。至於在美國的台灣移民也很爭氣。大多數台美人終其一生戰戰兢兢、勤奮優秀,守法且奉獻,堪稱美國少數族裔的楷模。

然而,台美族裔畢竟是一個很年輕的族裔,在許多第一代台美人陸續步入暮年之際,台美人的未來的確令人擔憂。

不過,台灣有句俗話:「甘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聖經上亦有「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約翰12:24)」的啟示;我們相信第一代的台美人仍能有所作為。

倘第一代台美人能更慷慨些,多贊助台美人新生代的組織如TAF, TANG, TASA,TACL, TAP…等社團,或多支持年輕一輩的台美藝文創作者或從事者,或多運用智慧,在親子交流中注入台美人的元素,相信台美人的未來是光明的。 (End)

 
2017 TANG夏令營第三代台美人的父母─第二代台美人。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