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劉晴吟 + 台大同窗 劉晴吟話小英 + 走過晚年 不追討養育之恩 ◎ 劉晴吟

0
526

回娘家

劉晴吟

腳踏實地三十年

三十年前(8/17/1980)我帶兩個行李,離開台灣隻身來到美國奮鬥,轉眼到今日(8/16/2010)已是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的時空軌跡中我從24歲青澀害羞小女孩,走到了今天成熟不再年輕的婦人。

三十在美的生活,就是努力求學,努力工作,成家為人妻子後,傳承台灣女子傳統 勤儉持家,養育孩子。加上八十年代查經班盛行於各地校園中,許多留學生中都成了基督徒,後來也活耀於教會。我也是其中之一個。就如此一般專注眼前這些責任,用盡了女人青春歲月三十年。

再回家鄉的衝擊

直到二年前(2008年)法律系大學同學舉辦很成功的三十年同學會後,冷凍在腦中心中的記憶開始化霜,點點滴滴女孩時代的人事景物。重新活了過來。內心起了爆炸性的變化,不可收拾。 從此也步入人生另一階段。 我幾度刻意的舊地重遊,那些都是養育我生命24年的地方。心情也徘徊在舊日情懷在上:和媽到銀行找阿姨,好友談將來,漫長學生時代的校園和同窗。當然還有沉寂很久深深的情誼。

但如今媽媽已因車禍過世,阿姨早已退休,好友情誼不再。 舊宅拆了。政治氣勢不同。計程車司機先生暢談的早不再是反攻大陸,南到北,東到西,城市鄉村,運輸交通讓人吃驚,我常接觸一眼神,告訴我:妳離家久了,是美國人,不是本地人了。我心總是油然發出近鄉情怯之情。是這般嗎!? 請不要這麼說吧!

重拾娘家的深情

再深入領會台灣吧:那根深蒂固的傳統仍是存在的,老牌傳承傳統的老店,你會看到那垂垂老矣的阿公阿婆,仍持守在他們古早前創業堅辛的崗位上,士農工商界忠厚老實的百性,依舊默默堅決的,傳承著鄉土本性,台灣人那份不因環境困難的堅持。那份不善言詞的木訥,對鄉土的憨厚堅持,都是頑強存在著。而這份的傳承特質,走過歷史的坎坷,也繼續勇敢的面對挑戰。

老朋友同窗同學吧:今日多是法商政界佼佼者,是社會棟樑是政治掌舵者。 昔日彼此未婚而有的羞澀,已因早已成家立業,而今得以手足之情待之。我在此非常感謝他們,回台時,陪伴我走近郊古道,交換彼此三十年間之成長,思想上交流,加速我跟上台灣的進步。我以同窗的努力為榮,也與他們再接再勵,共勉之。 總之,我內心真有對人對地失而復得的喜悅,願意跟上台灣的改變,適應交通系統,瞭解政治上藍綠的對立,甚至盡上我當國民的義務,但求不再失去我的娘家 -台灣。

信實豐富的恩典

神在他的孩子身上是有時間表的。外子是老人科家醫(註 1),1988年底就搬遷到加州開業,依美國人習俗是不支持我管理他的診所。直在2004年因團隊解散,我才加速重整。展現的是法律管理的薰陶,和中西文化的匯集。為他在醫院旁邊蓋一個專屬他使用的診所,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晚上霓虹燈亮出他偌大的名號,我嫌字大他說剛好,我說太亮,他說恰好。經濟這麼低迷的美國人,沒有債務壓力的丈夫可以安然成眠,人前人後他稱謝我這made in Taiwan 的妻子。

放下憂慮管理擔子後,2004年始,喜愛教書培植後進的外子,得以到醫院教授住院醫師,同時在苦難人身上感受責任的外子,成立醫療短宣隊American Medical and Dental Services(註 2),每年帶領醫師和年輕醫學院學生到中國落後地區醫宣。今年見證到已培植出年輕領袖,開始接下傳承棒子,還有一梯次去了痲瘋院, 實在是讓人好欣慰。

先生孩子問我:每晚都盯著電視機看台灣中國大陸新聞。那麼好看?告訴他們想家。兢兢業業三十年,可以說盡了我各角色的責任與義務,在世上我也無所需求,但想念台灣,那裡還有家人,親朋好友,有好山好水。 外子說:夫家,娘家都是妳的家,妳可以兼顧,自由往返。

前往東方的兒子

希望孩子也能學習東方文化和語言,認識我成長的家鄉背景,體會為母者的心情。何況三十年來眼見富裕的美國現在是充滿危機,不只成了債台高築國家之首,更養成缺乏奮鬥精神,努力動機的年輕人,實在令人憂心。大兒子剛滿二十四歲。正是當年我離家的年紀。是該離開父母的巢窩,譜寫他自己的人生了。他就選擇今年九月,前往中國讀醫科研究所。四年後回美國繼續臨床訓練。我們為父母者,認識在美的中國醫師,放心也支持他。盼望幾年以後,經過東方文化洗滌的孩子,可以成為中西文化的橋樑。

教會台宣的異象

既是基督徒,這信仰就深深左右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所屬的台福教會(註 3),預見台灣人移民美國浪潮轉向回流台灣,在八年前就積極回台灣各地建立基地,成立台宣中心,並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各鄉各鎮建立聚點。2009年因為八八大水災,我也和支援隊去了受災區,參加在溪頭舉辦的百多位牧師退休會,吃到各地的名產美食。對我,一個自台北市長大的讀書孩子,在美國沉浸洗禮三十年後,再返臺灣時,就喜歡全省到處走透透。以新的態度,重新認識家園。我認識一對在嘉義的夫婦,是六年前退休後從南加州回台當義工的。特別在孩童校園內課業輔導。幾次看到他們,竟一次比一次健康有活力,真是心動不如行動,我喜歡這種有智慧的選擇。

我也相信參與教會,這是我再返台灣關心鄉土的第一站。多年主裡的服事,是明白團體肢體之配搭,認識自己恩賜合乎中道的。事實上也開始有些許投入,只是需等候 神明確帶領,有肯定印證為宜。

永遠成長的生命

驀然回首,人生一段段路程過去了,一段段使命也完成了。經歷譜出深度,歌者既以生命唱出,聽者就以生命,在心深淵處回應。平日接觸很多老人,瞭解人生晚年的光景。既知不進則退,而不願活在遺憾與失落之中。就當盡力規劃生命的秋季與冬季。 秋陽是成熟的,生命的頂峰,溫暖自己也溫暖別人,等待冬陽落日之時,就可安然離去。

寫下此文勉勵自己, 感謝愛我的神,我的人生是祝福滿滿的。夫家、娘家都是我的家,願和我所愛的家人、同窗、好友,再前進成長

1980年留學生身分來美奮鬥近三十年後,完成所有修身齊家之責任。2008年開始懷著近鄉情怯情懷,以劉佬姥進大觀園的心情再回我的娘家-台灣。一個女孩離開了保護的家園,在異國文化承擔了30年的歷練,已是成熟的婦人,就以成熟的眼光再認識娘家。二年後的2010年八月,居美30年後,寫下內心重拾的驚喜-回娘家。如今兩年又過去了。

娘家娘家是窩心

朋友都笑我,家業已成是最幸福的壯年期,卻那兒都不去,就愛回台灣。那當然:我愛台灣,我的寶貝在台灣。

兒時回憶全都是媽媽的娘家,成長過程都是和爸爸媽媽回媽媽娘家。常常禮拜天爸媽就彾著老三的我到老六的小妹,無一倖免,從台北橋坐13路公車,很久的才到螢橋,那絕對是我痛恨的事。外婆家很臭,哭著求不去,才八歲,不行! 常常是挨頓打哭哭啼啼上路。

媽媽娘家很窮,外公是追打妻兒的賭徒兼木工,家際就全靠外婆,半夜摸黑出門挨家挨戶幫人家手洗衣服賺糊口的。大舅、二舅孩子、三舅、四舅、五舅、六舅、大阿姨、三阿姨、四阿姨,全擠在廈門街鐵路道旁邊的一棟舊日式二層樓房。老人加小孩,女人加男人那可是幾十人喔! 二舅因車禍過世,三個孤兒也在夾縫中生存著。回到了娘家的媽,可是放牛忙吃草喔,忙著和外婆阿姨們訴說商量這陣子發生的大小事,不到吃了晚餐又烏漆八黑,那甘心帶我們回家。我那張臭臉賴在門外太久太冷了,終得入內,只好常常墩在愛乾淨的三舅媽身旁,看她洗那永遠洗不完的碗,聽她講阿信般的人間世事。還有咱就略過不提正對面的毛坑吧。那恐怖的早年舊式毛廁,讓我真不知道阿姨舊媽们是如何地好手藝。

兄友弟恭是團結

親人代表的是台灣最典型地卑微人物,幾乎都不識字,只是郵差、司機、賭徒、打字員,外務推銷。只有五舅,是外婆幫人洗衣供五舅念大學的。手足很團結,一家有難大家幫,一人有錯大家罵,孩子輩有未婚生子、賭債被砍、倒帳坐牢、也有努力上進、步步高昇的,諸多奮勇擺平,啼笑皆非事宜,讓你又哭又笑,卻至終以關懷包容收場,手足疼惜之情讓你動容。

後來這沒產權的舊宅被徵收了,親戚長輩們鳥獸散地各立門戶去了。每個家庭都忙著奮鬥再奮鬥,但家族關係依舊非常親密著。長輩們輪流接待所有親人,小小公寓裡總擠滿著人,讓我嘗盡了阿姨舅媽的好廚藝。我喜歡阿姨舅媽,她們疼愛我,喜愛我的聰敏和進取心。好強的三舅媽是家族永不放棄的精神支柱,爸爸總說:妳媽媽家是赤貧最下等家庭,女人都像木桶圈,不管多堅苦,硬是把一大家庭撐起來。

常跟著媽到城中區公司,看當廚師的三姨-屈服在卑微的環境下流淚,再繞到土地銀行-四阿姨單位調頭寸。總之,在光陰歲月裡,她們的故事流入我的心坎。媽十來歲就離家當女傭養家,結婚前是提茶倒水的工友,記得有陣子流行小兒麻痺症,我们姊妹六人輪流生病,媽媽很擔心,三天兩頭跑醫生診所。診所跑多了,捨不得那費用,就說醫生館賺錢最容易,只要打開水籠頭,自來水就源源流下。所以後來我在美國嫁給醫師,二十年前為了安慰她,替媽出口氣,就開玩笑:我家水籠頭,流得是美金喔。媽笑得合不攏嘴,不識字的媽是有盼望的,女兒替她出氣囉。

情深義重是永恆

離家到美國後,極少和親戚聯落,但知隨著台灣經濟知識的成長,他們子女早就脫離貧窮,在各行各業認真打拼著。這兩年我就愛返鄉,再見到的長輩,都已經七、八十歲,身體體力凋零中,精神上卻因滿滿的親情而滿足。當年孤兒的二舅孩子们,早已成家立業,如果三舅、舅媽有需,二舅兒子是隨傳隨侍,有陣子五舅病得嚴重,二舅孩子像親兒子般背五舅上車復健去。追逐看得見的財富利祿,是淺的是餓的,耕耘看不見的真誠情義,是深的是飽的。

2004年暑假,長輩們一起到日本北海道旅遊,四姨幫媽媽出旅費,媽媽像孩子般拖著不良於行的腿玩得好開心,回到家沒來得及看旅遊暢懷照,就在復健醫院前因車輛喪生,沒有道別,沒有遺言。女兒在思念中只能揣測這位卑微平凡的傳統台灣女人,她一生的信念是什麼,這是傳承。

家人相伴最窩心,每年至少舉辦一次,三、四代家庭聚餐,那至少也得滿滿六大桌,士農工商樣樣有,各找各的話題去,熱鬧是台灣人,也是我家族之所好。阿姨舅舅們更是常常見面。五舅有學問,是響導,安排每個星期都到郊外走走,兄嫂眼睛看、耳朵聽他的安排,接近新台灣的好山好水,青樹綠葉。五舅孝順臥病終老的外婆後,每年都發紅包給兄嫂,媽過世後,還是五千塊台幣給爸爸。常聽骨肉為家產相殘,93歲高齡老爸對五舅稱讚不已,總說這種家庭實在難得。我回台時一定加入他們的郊遊行列,才發現臺灣竟是這麼美。

好山好水是寶島

臺灣又美又方便,到處是健行小山丘。百姓素質高了,多人愛護這片青山綠水好天地.,其人文地利是大有發展觀光潛力的。近郊開發很多親子古道,成了我回台最愛。每每在陽明山山上,就萌生回台之念。長輩打過了該打的人生戰,戰勝最惡劣環境,栽培健康有用的孩子、孫子給社會,也把建設家園的責任傳遞給下代,現在和最親的兄妹,歇息在一輩子所愛的美麗家園。這畫景是美的。

當然知道這些年台灣政治上很混淆,經濟上極窘困,但我並不悲觀。因為台灣政治史上走過更辛苦的年代,卻在痛苦中萌芽,經濟史上經歷更無望的歲月,卻在絕處中逢生。也聽說嬰兒潮教養出的年輕人無法吃苦,但我對他們還是有信心,年輕人總得走出一條出路來。這些年興起回台的浪潮,海外僑胞欲葉落歸根,像我家長輩,欲歇息在最終所愛的家園上,愛是永不止息。

再接再勵是堅強

24歲來美,漂洋過海,兒時打下的根基讓我在美國開花結果。骨子裡流的是台灣女人的心思,花開花謝地走過百合的清純,玫瑰的兇悍,梅花的堅毅,和蘭花的無言。這二年每當飛機著地的那一霎,安定了三十年風塵僕僕的辛苦,想起了小時媽媽愛回的娘家。台灣寶島是我的娘家。

台灣傳統的奮鬥精神,屢屢在國外僑胞身上可看。海外多的是成功例子,但無可厚非的,一定有失敗的,那但願他(她)有可包容的親人,像我的長輩,包容成功也接納失敗,終歸都是一家人。

深信個人、家族、社會都還是會繼續活出傳承的精神。在這2012年歲末,寫下心中感恩,記念我的長輩,獻給娘家,願大家蒙福,共同迎接新的2013年。(劉晴吟)

註 1:: 外子醫療網站:www。joeldoughtenmd。com
註 2::  AMDS 網站:www。amdsusa。org
註 3 :: 台福總會網站:www。efcga。org

劉晴吟_蕭美琴

蔡英文的大學好友劉晴吟(右一)受訪,蕭美琴(右二)在一旁。(中評社 鄒麗泳攝)

 台大同窗 劉晴吟 話小英

(記者林蓮華/羅斯密市報導)由海外蔡英文後援會主辦,於7月31日下午2點 在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十分溫馨的座談會,主題是 「台大同窗話小英」,由蔡英文台大法律系的同學劉晴吟為鄉親分享蔡英 文30多前的小故事,進一步認識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成長之路。

這次座談會主講人不是政治名嘴,不是社區論壇明星,而是以1974­1978 年度的法學組同班同學劉晴吟為主的同窗分享會,她提及這位台灣史上第 一位女總統候選人年輕求學的點點滴滴,並將珍藏一些大學時代的照片分 享,以平實的小故事串聯,讓大家見識到不一樣的蔡英文。

到底劉晴吟眼中的同窗蔡英文,現在貴為總統候選人到底與以前,有什麼 不一樣呢? 結果,是30年始終如一。她說:「我回頭看她從學生時代到今 天都是如此,溫和理性的外表,有著堅毅的内在,從學生時代她雖志向 高,但絕不是孤芳自賞,孤癖的人,而是紮實豐富度過笑口常開的大學四 年,很合群,很多合照都有她,絕對不是媒體描寫的獨來獨往。」

在照片分享時,大家看到蔡英文大學生的模樣,會場的人都驚呼…怎麼都 沒變! 劉晴吟笑著提及,蔡英文以前最愛聽鳯飛飛的歌,從認識她就穿著 很樸實,同學常笑她每件T­shirt都像是菜市場買的,但其實質料好非常舒 服。而且,也從來沒看過她穿金戴銀,濃妝艷抹,她的自信心、安全感, 不是建立在外表打扮,即使是當年是少數同學開車上學,但也總是把車停 的遠遠的,從不想炫耀。

劉晴吟還透露,說起蔡英文的領導能力,她有一股不知不覺的領袖能力, 蔡英文愛打網球,常組合班上打球、打籃球、排球等活動,集合北部南部 同學打球,到她陽明山仰德大道家包餃子,讓許多來自南部的同學打成一 片,留下美好的回憶,現在想起來,她的領袖魅力,就是那種很低調,平 易近人型的。

劉也指出,蔡英文以前是個很愛笑的女孩子,但現在因為擔子重了,所以 笑容沒有像過去那麼無憂無慮,她也一直未婚,現在她已是嫁給台灣島, 她的命運和前途是和整個台灣相聯結,媒體報導有個人懷疑過她性向問題,實在是無聊中傷,當年,其實還有男同學追過蔡英文噢。

55歲蔡英文就有如此豐富閱歷,劉認為這是她承擔國家重任所需,劉表示 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和她聯繫,這次純粹只是想讓更多人認識她的同 窗,不要再有不實扭曲的報導。明年元月總統選舉,希望鄉親也和她一 樣,一定要回去台灣投票。

當天,由後援會執行長林榮松主持,海外後援會會長李木通等組負責人也 一一報告後援會推展進度、海外登記選民細節等等議題。

走過晚年 不追討養育之恩

 聯合報╱劉晴吟 2014.02.10

我們台灣人都認為美國人不撫養老邁父母,讓他們住進養老院終老,其實這不盡正確,視人而異。我最最佩服公婆的是一輩子都獨立勇往直前,不追討兒女親情養育之恩。

我是傳統台灣女人,已僑居美國33年,很想交流融合東西文化的優點,給我輩朋友學習,好預備我們自己的晚年。

外子是美國白人,其實我敢嫁給文化迥異的他,有一大原因是他的家庭很好。我的公公是教授、婆婆是醫師,都是專業獨立人士,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患多年糖尿病的公公,晚年身體每況愈下。兩年前,婆婆終於退休全心照顧他,他們沒有抱怨兒子媳婦住得遠。公公臨終前半年,甚至還請了兩班助手24小時的照顧。去年夏天公公過世,我請婆婆耶誕節到加州我家過節,一起度過了溫馨的兩個星期。

婆婆失去結褵63年的丈夫,必須調整自己的生活,而且她也已83歲,三個兒子各在不同州,距離雖遠,都邀請她搬去同住。可是婆婆都說謝謝,沒有接受,因她不願給兒子媳婦添麻煩。

我們台灣人都認為美國人不撫養老邁父母,讓他們住進養老院終老,其實這不盡正確,視人而異。我最最佩服公婆的是一輩子都獨立勇往直前,不追討兒女親情養育之恩。他們認為教養子女是義務,孩子大了各自努力去,經濟上須獨立;他們也必須堅強勇敢地走過晚年這一程。

外子就讀醫學院時,部分學費是由父母供應的,當去年十一月初,外子收到父親遺留給他的基金時,他想念感激父親一生的人格,不禁落淚了。

相比之下,我輩的父母是期待我們孝順回饋他們,因為那是他們時代的思想;但我輩卻不敢期望日後子女的回饋。

公婆立下好榜樣,堅強勇敢,不求兒女回饋。其實有公婆這等父母,是不會教養出不肖的孩子的,像我的大伯、小叔和外子都是很優秀的社會棟梁,也是很好的兒子!

蔡英文洛杉磯募款餐會大學同學劉晴吟情義力挺

TWIMI | 獨立媒體 http://www.twimi.net (轉貼請保留此連結) …

                                                                         蔡英文洛杉磯募款餐會大學同學劉晴吟情義力挺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