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告别式上的感言 @ 林良彬

0
929

大哥告别式上的感言           

林良彬

( 2016年10月28日是我的85歳大哥 林良言的出殯日,我在會塲上被安排簡短的三分鐘感言,它僅是這篇告别文的一小部份,以下是我原準備好的全文。大哥生於1931年,大我18歲,他的一生應是他那一代人共同經驗的縮寫,值得大家來觀注。)

原本我對大哥是有些陌生的,我是家中四男四女中的老么,一向感覺他看來很威武,因年齡差距大,也沒有進行過很深的交流。後來才從父母憶往中聽到:大哥13歳時就在二戰末期被徵召去日本當少年兵,在海軍工廠中學造飛機、船艦。那時美國戰機已天天轟炸日本各地,父母說,一直没有音訊,担心他遭不测。没想到,1946年(時大哥15歳)美軍佔领部發覺這群少年兵的存在,基於人道,乃把大哥等全部遣返台湾。就這様的,有一天大哥背著簡單的行囊突然返抵家門,父母見到他欣喜若狂。母親這樣形容:大哥面容紅潤,身體健康,因戰敗常沒食品吃,只好吃富士蘋果充飢,沒想到吃蘋果還有這種好處,云云。我才開始對大哥有特別的關注,而那時的我還在唸中學。

大哥返台後,經過同等學歷考試,進入大同中學讀書,在校成績優秀,也是日本劍道全校冠軍。就我所知,大哥是全家中長相最英俊威武,也是反應最快最聰明的,如果環境允許,他一定不是博士就是武將之類的人。在此我絕不是恭維,我的三哥是美國頂尖大學一一芝加哥大學的應用數學(數理统計)博士,從小學起就當班長的;而我雖也台大高學歷;但我們早就覺得大哥畢竟比我們優秀,只是他的命運多乖,因要補貼家計,十七歳就輟學,外出打工,一生備受艱苦的歷煉,應該說這是大哥的運命啊!

每個人的一生都充满一些很重大,但個己卻無法预料、無法抗拒的因缘,我家八兄弟姊妹的一生或未來,就是受著不同命運的擺佈。隨著父親事業上成敗起伏,八人中有三人小學畢業,二人(大哥、大姐)中學畢業,而三姐、三哥和我最幸運,有二個碩士、一個博士。大哥是最早幫助賺錢謀家計的人,接着是大姊,她非常伶俐,考上北一女,因没錢缴學费唸一年就輙學,據說,勇敢的大姊曾追著三輪車上的林姓國大代表(二叔)借錢被拒,一路痛哭回家!可以說,人生是充斥不平等,不但後天的受教育環境,即使天生外貌的高矮俊醜、智力的聰明愚憨也都不同,我很早就學會同情任何形式的弱勢者,因為很少人願意成為弱勢者。

閒話少說。就我所知,大哥很慷慨,更愛面子,最愛喝酒。一生做過:工廠學徒、味精和醬油推銷員、開雜貨店、榨花生油店,國際牌電器用品專店、建築菐,••••最後一個是日本食品原料的開發。大概辛苦直到六十歲,生活才過得好些。今天,大家都看到大哥和大嫂所生的三位非常孝顺、成才的一女二男,及其孫輩六人,此毋庸再述。

现在講講我對大哥最深刻的印象,及某些我對大哥一生的省思。

1973年,我還住台大硏究生宿舍,已忘了為什麼事,有一天必须去找大哥,就在五分埔永吉路上開的國際牌電器用品店内。或許店中忙得人手不足,我就幫大哥把一台蠻重的大冰箱抬到小貨車上,兩人上路,開到一棟四層樓公寓。為什麼叫我同行? 原來要搬上四樓住家,首先得幫大冰箱扶正到大哥背上,然後走狹窄的樓梯道缓慢上去,怕會在?湾處撞及牆壁,必須有一助手。當時我自估我没有力量或訓練來幹抬冰箱這種艱苦代誌,我俩就缓步爬上樓梯,年已逾四十的大哥幾乎九十度弯腰抬著大冰箱,我在下方雙手防巨物下滑,也用盡力道想幫大哥省些力••••,似乎它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旅程。终於爬到四樓公寓門外,放下冰箱,又看到大哥一幅沒事,還顯露他那一向的輕鬆樣,我心中萬分地折服啊!這也証實了我心中大哥那威武的形象不是假的!

大哥一生有些特殊處,他生在日據時代,母語是台語,第二語是日語,第三才是中國語,他的台,、日語遠比後學的國語要好上太多。在家中,大伙也都用日語Ni San(長兄)稱呼他直到現今。很多人還不曉得當時台灣人轉學國語的困難度,沒有幾個人會說國語,可想像教國語的人也罕見。台灣人也就是在一種語言交流混亂中學會了「台灣式國語」,李登輝總統說的國語腔調,幾乎也就是我大哥說國語的様子,只是我大哥說得更流利些!現代年輕人常無知地嘲笑台灣老年人的國語,其實如果他們生在那個年代,說出來的話大概也就是李登輝的翻版!我也常在想像:大哥如果留在日本,長大了應會是什麼? 我腦海中常出現大哥手持木劍比赛的景象及穿日本將軍服的那付威武樣。

父親和大哥都喜歡喝酒,我猶記得他倆在一日辛苦之餘,穿短褲坐在小桌旁,上擺著小盤花生,喝著沁人心脾的台湾啤酒,只見父子倆偶而說點話,大都是靜黙地喝著,這時我就想起「北國之春」那首我最愛的日本歌,原來歌詞中真的描述著一種永恒形象! 而小孩的我只能在一旁敬畏地觀注這一切,现在想來還真温馨!

大哥的一生可用「奮鬥向上」四個字來形容。生活在那個不容易的年代,人們為了求生存,必须不斷地挣扎,在人生旅途上屢敗屢戰,不容你畏懼退缩,否則即是失败者。像大多數人一樣,大哥真的挣扎向上,同時也娶妻,養兒育女,紮實地過日子。大嫂就說,她年輕時儍儍地嫁入林家,不知是十個人的大家族,父親没錢養家時常向大哥伸手,但大哥總是能给就给,他知道還有七個弟妹要養活。而我相信即使大哥沒錢,必然也㑹去借錢,因為這是他身為長子的責任啊!母親也曾說過,我剛出生時,十九歳的大哥曾買牛奶粉回來給我吃。

最近常有人用「水牛精神」來形容台灣人的性格,我想這詞是最適用於大哥身上。我家有母親和我,倆人屬牛;大哥雖不屬牛,其實性格最像一隻水牛一一耐苦耐勞。孟子講得太誇大了,即使天降「小」任,也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試問那個年代的人不是經歷過這些,才能在社會立足下來? 我想,一個正常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有意無意中,為集體做出相互的貢獻,這才能促成整體在生活上及精神上的提昇。台灣社會經歷五六十年代的辛苦耕耘,才形成了廿一世纪今天的共同體,這是一種不平凡的成就。就這個意義來說,我大哥所苦過的一生,也是值得的!我也感到:對於現代幸福長大的年輕一代,好像前人的努力耕耘跟他們毫無關係,謹以此文喚醒年輕人:對於眼前的一切,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作者現住在洛杉磯)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