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恩典-莊明哲教授/楊遠薰 (1of2)

0
718

台美人:奇異恩典-精神遺傳學大師莊明哲教授的奇妙歷程/楊遠薰(2013-11-07)

奇異恩典-精神遺傳學大師莊明哲教授的奇妙歷程     圖/文 楊遠薰


歷任麻州精神疾病研究中心院長。莊明哲醫師(右一)為第六任院長,亦是迄今惟一的亞裔院長。

1950年的一個仲夏夜,二十歲的莊明哲在施錫圭牧師陪同下,跪在聖壇前,求主保守他考上醫學院,以便日後行醫傳教,為主作工。

許多人在成年後便忘了年少時許的願,但莊明哲卻將二十歲那年的決志當作腳前的一盞燈,在往後的人生,步步隨主的引導前進。

如今的莊明哲教授是享譽國際的精神遺傳學大師、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師學院院士暨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2013年的一個七月天,在南加州拉和雅(La Jolla)莊教授的辦公室裡,他回溯年輕時在台灣所領受的一連串奇異的恩典,並且引用他最喜愛的經句:「我們知道上帝跟那些愛他的人,就是他按照自己的旨意所呼召的,一同工作,使萬事都有益處。(羅馬書8:28」,希與年輕一輩的朋友共勉之。

莊明哲生長在台南安平,一個古老的漁港。鎮上廟宇林立,然因他的母親來自一個基督教家庭,他自小隨母親上安平教會。

他說:「小時候到教會,是奉母親之命。但唸高中時,教會來了個畢業台南神學校的施錫圭牧師,很會講道,讓我十分心儀,因此暗下志願,以後要當牧師。」

但他向施牧師表白這心願時,施牧師反勸他報考醫學院。因為施牧師認為他若日後行醫傳教,會發揮更大的效果,所以有了他二十歲那年的禱告與決志。

1950年夏天,莊明哲自台南一中畢業,如願考上台大醫學院醫科,接著北上求學,開始當起熱忱的教會青年。

他說,他進台大的前一年,台大醫科由六年制改為七年制。其中,大一、大二唸醫學預科,大三、大四修基礎醫學,大五、大六在台大醫院臨床學習,大七當實習醫師。因為大一、大二在羅斯福路的台大校總部上課,他到鄰近的和平長老教會作禮拜,活躍於學生團契。

和平長老教會座落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毗連師大與台大,是許多南部到台北唸書的大專青年喜愛的一個聚會所。莊明哲與班上另外五位同學每星期都到和平教會聚會。他在那裡帶領查經,也帶唱聖詩,與其他契友相處融融。

升上大三後,他們幾位醫科的學生因為改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學院上課,就搬到城中區的醫學宿舍去。

他說:「我們不久發現中山南路與濟南路口有家濟南教會,但沒有學生團契。醫學院生化系的系主任董大成教授即是該教會的長老,很鼓勵我們去開創,所以儘管和平教會的契友一再挽留我們,我們六位醫科的同學還是轉到濟南教會,在那裡開拓學生團契。」

當時除了上濟南教會外,他還在星期日下午到城中區的青年會(YMCA) ,參加由外籍宣教師帶領的「教會青年活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簡稱SCM)」,亦常在會中帶唱詩歌。

五十年代,外籍宣教師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Dickson)的夫人孫理蓮牧師(Rev. Lilian Dickson)自美國母會募到─些基金,在台灣成立「芥菜籽會」,從事關懷孤兒與山地服務,深獲董大成教授的支持。在董教授鼓勵下,莊明哲亦常隨「芥菜籽會」到台灣東部山區作種種關懷服務。

藉由這些服事,莊明哲每年的寒暑假都過得忙碌又充實。唸完大四的暑假,他到花蓮門諾醫院當義工。唸完大五的暑假,因為已在醫院作了一年的臨床學習,他便與其他五位同學共組一個醫療團,到台灣中部無醫師的濱海漁村作醫療服務。

他說:「那時,許多沿海居民皆患沙眼,所以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診治沙眼。我們在中部濱海地區待了一個多月,走遍沒有醫生的鄉村後,就決定前往埔里的山區服務。」(1之2)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