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榮 (1931-2012) 傳略 ◎周威霖 編寫/台美人歷史協會

0
924

王桂榮王賽美夫婦
王桂榮王賽美夫婦台美基金會TAF▲王桂榮、王賽美夫婦設立台美基金會(TAF)(台美基金會照片)

王桂榮紀念圖書館揭幕▲圖為懷念臺美人典範王桂榮,大洛杉磯臺灣會館董事長徐新宏7日宣布,會館圖書館正式命名為「王桂榮紀念圖書館」,同時成立「史料展覽館」。﹙攝影︰袁玫∕大紀元﹚

前言

「王桂榮傳略」與我們所見的一般傳略或略傳不同,它不是從王桂榮的出生寫到他的辭世,而是從王桂榮移民與定居美國時開始寫,它也不是寫王桂榮一生的行誼,而是選擇若干重要的事件或事蹟,來凸顯與表彰王桂榮對美國、台灣、台美族與南加州社區的重大貢獻。

這一篇「王桂榮傳略」所引述的段落或話語來自台灣的遠流出版社所出版的「一位台美人的奮鬥傳奇:王桂榮回憶錄」,做為附錄的「王桂榮年表」也以該書所附的「王桂榮自訂年表」為藍本寫成。

一、王桂榮舉家移民美國,定居加州洛杉磯縣

王桂榮是台裔美國人,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台美人,他在1979年8月24日入籍美國,在2012年2月11日病逝於台北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時,他仍然是美國公民。

在1955-1956年這段期間,說一口日本腔的英語、年24歲的王桂榮在台南空軍基地擔任美軍顧問團(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MAAG)少尉編譯官,這是王桂榮建立美國聯繫的開始。說一口道地與流利的英語的王桂榮夫人王賽美在他們婚前,也就是在台中靜宜英專(現在的靜宜大學)畢業之後,就進入美軍顧問團工作,後轉入台北美國學校擔任圖書管理員兼任小學部的教師,這是王賽美建立美國聯繫的開始。雖然如此,一直在經營國際貿易的王桂榮卻直到1971年、年已 40歲時,才首度旅遊美國,這是王桂榮進一步建立美國聯繫的行動。

在王桂榮的回憶錄或自傳的前言中,他沒有一般政治人物或知識份子的矯情,他開門見山地與直截了當地交待與解釋他為何要移民海外的原因。他說,他移民海外是出於台灣恐將淪入中國統治的恐懼,他指出,「當時恐懼中共政權的統治是絕大多數台灣居民的共同心理」。

王桂榮提醒我們,1971年7月,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銜尼克森總統之命,秘訪中國。這一項行動以及在美國、日本及聯合國等所發生的連串後續行動對台灣、台灣人與台灣的國民黨統治當局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與衝擊,簡言之,台灣人民與被逐出聯合國的蔣介石統治集團都失去了安全感。王桂榮說,「親友們彼此爭相走告[蔣介石集團被逐出聯合國]這一信息,也都一致認為台灣勢將陷入混亂的狀態」。由於對時局的憂慮,加上他的夫人因在美國學校服務因而對台灣的填鴨式教育時有怨言,希望小孩能受較理想的教育,所以他們夫婦經過反覆的磋商,最後「決心作一次冒險,移民海外,遠離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台灣,尋找一處安靜的樂土,企能開展事業,過祥和的生活」。

王桂榮移民海外的過程有些曲折,像一部傳奇故事,他原來的計劃是移民巴西,可是卻因故意外地拿到巴拉圭的居留身份,最後卻在攜家帶眷過境美國、準備前往巴拉圭安家落戶時,臨時決定申請移民美國並留在美國發展,這一決定很可能是王桂榮與其夫人這一生所做的最重大與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二、王桂榮在美國所從事與經營的事業與王桂榮「美國夢」的實現

王桂榮一生活得非常精彩,在他移民與定居美國之後,他經營多種事業而且把它們都經營得有聲有色,也因此累積了不少財富,他可說是台美人實現「美國夢」的最佳典型。

王桂榮原來在台灣主要是經營貿易業、西藥製造與進出口業,但來美後,他發現他必須改行。在摸索、嘗試錯誤、研究與長考之後,他決定進入旅館業。他購買與經營的第一家旅館是在西敏市(Westminster)的Newland Apartment Motel (紐蘭公寓旅館),王家一家人胼手胝足,全家都投入經營,所以第一年就賺進了遠超過預期的利潤,王桂榮說,由於紐蘭的經營超乎預期地成功,所以他在這一行逐漸闖出名號。

翌年,王桂榮在長堤市(Long Beach)買下久年失修、經營不善的Outrigger Inn,他買下後,努力經營,整修內部與營造環境,讓該旅館脫胎換骨,起死回生,因為他及Outrigger已具備了若干優異的條件,所以他加入Ramada Inn旅館連鎖系統的申請順利被核准,也因為如此,讓王家時來運轉,財源廣進。王桂榮說,這家旅館可以說是他在旅館業飛黃騰達的關鍵。後來儘管有人要出高價購買,他也不肯讓售,這是因為王桂榮夫婦對該旅館有特殊感情所致,王家不但不讓售該旅館,他們還把它擴建,讓它變成一個中大型旅館,王桂榮且把前面只有一樓的部分改建為二樓,樓上就做為王家企業集團的總辦事處。

王桂榮說,在1973到1978年間,由於台灣的國際環境惡化及美國經濟衰退等各項因素,導致許多台灣的工商企業界人士及權貴官宦人家之後攜帶資金,前來美國,而在美國的許多台裔科技人才則失業或找不到工作,所以想改行經商,因此來南加州向王桂榮取經的人絡繹不絕,他都來者不拒,待之以禮,並把他的成功祕笈傾囊相授,他因此得到「旅館大王」的美譽。他後來回憶道:「我後來發現,前來我的旅館請教及接受我招待的人當中,許多是台灣政府的高官及軍方將領等享有特權貴族的兒女。受了這些人的暗中幫助,我才免於白色恐怖時代被列入黑名單,而成為少數能回台灣的幸運者。」

王桂榮以Outrigger發家,他在美國的發展從此步入坦途,並從那時起陸續買下更多的旅館與房地產,累積了更大的財富,接著就組建或參與各種社團,從事各種商業、公益、慈善與政治活動,他更創立獎學金與基金會,把公益與慈善發揮到極致,他因而在台美人社區及美國社會建立了聲名,他當然也沒有忘記台灣故土與那裡的鄉親,所以他也投入台美人的政治及美國的政治程序,希望藉政治的操作與力量,來提升台美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及改善台灣的政治環境,包括協助台灣民主化與自由化。

三、王桂榮體驗了美國社會的溫情

王桂榮回憶,當年他舉家要前往巴拉圭落戶、過境美國、在美國停留半年時,他們一家人雖然沒有身份,但他們還是在友人的建議下,嘗試帶著三個小孩到附近的小學申請入學。由於當時他們只是過境的外國旅客,依照規定,不能入學。但很意外地,通達人情的校長認為,小孩若不能上學,在外遊蕩,是很糟糕的事,所以特別通融,准許三個小孩入學,「更幸運的是,過了幾天,學校竟派校車來接小孩上學,並提供免費午餐,下課又把他們送回家,不但如此,又另派了一位老師專門教導小孩學英文。天呀!在自己的國家做夢也不敢想的美妙的事,竟在異鄉外國享受到,我忽然想起佛經說天堂在西方,難到美國就是佛經裡所說的天堂嗎?」我們從王桂榮在他的自傳中所陳述的這一段美好而愉快的經驗,可知他對美國的初步經驗是甜蜜而難忘的,這建立了他對美國的好感與感情,他也從那時起,發願要對美國做出回饋。他在回憶錄中說: 「小孩在學校唸書,吃午餐,校車接送,還有個別指導的英文老師全部免費,到底經費哪裡來呢?當我想到這是美國人民繳納的稅金時,我下定決心要賺錢繳稅,賺更多錢繳更多稅,來回報這個充滿溫情的社會。」當我們讀到這兩段話時,很難不動容。知道這段故事後,我們才能充分理解王桂榮在美國奮鬥的動力,也才能充分了解他在實現他的美國夢之後,亟力回饋美國社會的情懷。

王桂榮除了累積了不少的財富之外,他還善用他與夫人所累積的那些財富,基本上而言,王桂榮的關懷與努力放在兩大領域: (一)貢獻他的新祖國美國與美國社會,包括王家所居住的社區與城市,也包括台美人的社區與社會,(二)回饋他的母國台灣以及被他留在台灣的鄉親,他既對美國新祖國盡忠,也對「台灣母親」盡孝,他忠孝兩全,有情有義,足可做為第一代台美人與台美人後代效法的模範與典型。

四、王桂榮對美國與台美人做出回饋與貢獻

王桂榮一生對台美人與美國做出許多貢獻,比較典型與有特殊意義的有: 在1997年,他在南加大設立「王桂榮獎學金」(Kenjohn Wang Scholarship),以及在1998年,他提供了位於Rosemead市的建地與建物,做為大洛杉磯地區台灣會館的永久會址之用。關於台灣會館的動心起念與打造,王桂榮說: 「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希望洛杉磯早日有一個台灣會館做為台灣人社團共同的家,成為精神堡壘,發揚我們的文化,並把它帶進美國的主流社會,回饋美國社會,提高台灣族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

不過,在王桂榮的公益與慈善事業中最為人稱頌的,恐怕還是在1982年他捐出一百萬美金,設立「台美基金會」(The Taiwanese-American Foundation,TAF,被稱為「台灣的諾貝爾獎」),以獎掖「關愛台灣、認同台灣為故鄉的傑出人材」這項偉大的義舉。他與家人的這項義舉感動了一些台美人,因而獲得台美人的支持與贊助。王桂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在他的回憶錄中這麼說: 「在美國生活以後,發現許多台灣故鄉來的留學生都很優秀,在不同的領域裡各有很好的表現,但大都默默無名。我認為應該把這些優秀而有成就的人發掘出來,表揚肯定其貢獻,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台灣人是很優秀的民族。」又說:「台灣若好,住在台灣的人就好,台灣傑出的人才有一日若在世界出名,咱的鼻子也會高一點,咱的子孫才會有自信,才有希望。」換言之,王桂榮的動機是為了要「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台灣人是很優秀的民族」以及要幫助打造一個有自信心以及有希望的台灣民族,這與他念茲在茲的「提高台美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協助台美人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的想法是一致的,這些一致的與一貫的想法構成王桂榮後半生的志業與奮鬥的極大部分。

由於不論出生地,只要是「關愛台灣、認同台灣為故鄉的傑出人材」都可成為「台美基金會」受獎的候選人,所以從1983年到現在,得獎的人士中,就有廖述宗、周烒明、金恆煒、柏楊、李登輝、彭明敏、李遠哲、李鎮源、Joseph L. Wilkerson、蘭大弼、薄柔纜——等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人士。

五、王桂榮對美國的好感與愛慕

王桂榮在他的自傳中回憶,在他買下西敏市的紐蘭旅館後,他隨即在距旅館很近的一個住宅區買了一棟獨立屋,做為住家之用,他用他的筆描述他們搬進那棟房子的情景:「搬到新屋時所有鄰居都來幫忙,有的搬運傢俱,有的教我們在哪個市場買菜,孩子在哪個學校就讀,也介紹社區的小孩來陪我們小孩玩耍,鄰居守望相助的西方美德溫暖了我們在異鄉的心。誰說洋人無情,瞧不起黃色人種呢?」王桂榮講述的這段故事,相信聽到的人都會動容。

王桂榮對美國十分心儀與仰慕,我們不妨透過他的話語,來了解他所認識的美國: 「美國是一個移民的國家,機會眾多,嚮往自由民主或是想一展抱負的各國人士都想盡辦法來到這裡,不同的種族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擁有各自的文化,卻很少有不愉快的事發生,大都能維持本國良好的習俗,加以吸收其他民族的好風俗,沒有養成守法習慣的人,到了美國後入境隨俗也相當守法。大家在法治規範下循規蹈矩地生活,俱天才型的專葉人才到了美國,由於優良的研究環境,得以充分發揮其潛力,造橋人群,美國號稱世界民族的大熔爐,並非浪得虛名。」

六、王桂榮熟悉美國的遊戲規則,參與美國的政治程序

王桂榮夫婦與一般第一代的移民及台灣人移民不同,他們了解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所以了解企業對社區與社會的責任,也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王桂榮為什麼會很早就開始從事社區的關懷及參與社區的服務與活動。

在王桂榮的企業開始為他創造利潤且在他與台美人的工商企業界人士、專業人士及政治工作者建立廣泛的聯繫與工作關係之後,王桂榮眼界大開,逐步了解美國社會與政治的運作規則與程序,他因而運用他的財富以及美國社會與政治的運作規則,來實踐他的理想與目標,他參與了美國的政治程序,而其最終目的是要為美國、台灣及台美族做出貢獻。

王桂榮在其回憶錄的第八章「提高台裔美人社會地位」中提到,他因為思及在美國與蔣介石政權斷交之後,自己的台灣原鄉一天天陷於孤立,他「猛然覺悟台灣人必須團結自強,努力奮鬥,提高在美台人的社會地位,而且必須主動出擊,回饋美國的民主自由社會,才能免於被人宰割的命運」。從那天開始,他下決心,要幫助台灣人與海外的台灣人「跨出一向封閉的自我」。

由於1980年正好是美國的總統大選年,而在1979年時,聯邦、州與地方各項競選的氣氛已相當熱烈,王桂榮認為這是台美人介入美國選舉與政治程序的大好時機。他說,「台灣人應該可以選一個關心、同情與支持台灣的美國總統,做為熔入美國社會的第一步。當時正值一九八0年人口普查,在美國各地的台灣同鄉會大力呼籲所有同鄉應該[把出生地]登記[為]『台灣』,以引起注意,並與『中國』分開,我乃把以台灣人的名義舉行一次大規模為總統募款餐會的構想告訴時任台灣同鄉會長的周實以及前會長羅慕義,他們大表贊成」。

由於這是王桂榮出的點子,所以他當然得把這項構想的推動的重責大任扛起來,他去紐約與張燦鍙及蔡同榮商議,三人就此事取得了共識。1980年5月24日,在王桂榮的籌劃與許多台美人意見領袖的奔走與共同努力下,台美人冠蓋雲集,在洛杉磯最高級與最氣派的世紀廣場飯店(Century Plaza Hotel),為甘迺迪參議員(Sen. Edward Kennedy)舉辦了一場總統競選募款餐會,為他募得十萬美金。這場展現台美人的實力的募款活動,讓甘迺迪參議員刮目相看,也引起美國兩黨的從政人士的高度注意,王桂榮說,「這件事轟動了美國國會」,所以,以後不但有很多民主黨的國會議員候選人寄帖請他參加募款,共和黨的候選人亦然,後來民主黨索性就邀請他加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財務委員會,而共和黨則邀請他參加「共和黨參議院核心團會議」,可以想見的是,從那時起,無論哪一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都會邀請他去華盛頓參加就職典禮以及每年一次的總統祈禱早餐會。

在王桂榮的回憶錄中,他列出一長串的人名,如Walter Mondale(孟代爾)、 Claiborne Pell(裴爾)、James Leach(李奇)、Stephen Solarz(索拉茲)、Frank Murkowski(穆考斯基)、Robert Torricelli、Alan Cranston、 Norman Mineta、Paul Simon、Jesse Helms、Pamela Harriman、Gary Hart、Michael Dukakis、Phil Gramm、Lee Hamilton、John Glenn(葛倫)、Joe Lieberman(李柏曼)、Richard Gephart——-等等美國政壇響噹噹的人物,他也捐款給州與地方級的政治人物,包括他所居住的城市與社區、他所投資的事業所在地的城市與社區的公眾人物。

由於他與其他台美人意見領袖一起為公眾人物進行募款活動,所以他與其他的台美人政治領袖能為台灣及台美族爭取權益,他與其他的台美人政治領袖為台灣人做出了許多貢獻,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透過「國會四人幫」的大力協助,他們協助保障台灣人與政治異議者的人權,也促成了台灣的民主化,透過甘迺迪募款參會,他們為台灣人民爭取到每年單獨兩萬名的移民配額,與其他國家所獲的配額一樣。

七、生為台灣人的意義

王桂榮在1970年代移民與入籍美國,他說:「吸收了充分自由民主的空氣,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當我拿到入籍美國證書時,喜悅與興奮的心情真無法形容,因為美國籍是我自己選擇的,出生為一個台灣人,沒有自己的國籍,一會兒日本國籍,一會兒中國國籍,都是人家強給的,實在感到很悲哀。」無庸置疑地,他是效忠美國的美國公民與盡責的美國納稅人。他在回憶錄中說: 「親身體會美國社會的恩惠後,我忽然感覺,應該努力賺錢,多繳稅,多做些公益,來報答這個自由民主的社會。」

但王桂榮畢竟是生為台灣人,他有很很強烈的台灣人或台美人的族群認同,這種認同導致他晚年長住台灣,他每個工作天還是到座落於台北市建國北路母校對面的「功祥建國大樓」的「台美基金會」辦公室去上班,最後還在台北辭世。

王桂榮在他的回憶錄中說: 「每次當我想到出生為台灣人的意義時,就憶起,我曾經發誓將上天賜給我的財富,當做是「為台灣人做事的資金」提高台灣人的地位與尊嚴。」從這句話我們可以讀出,王桂榮所定義的「生為台灣人的意義」就是要以他的財富為台灣人做事與服務,以「提高台灣人的地位與尊嚴」。

王桂榮回憶起小時候的貧苦與試煉,同時體悟與意識到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所以他進一步闡釋「生為台灣人的意義」: 「在極端悲喜相互激盪中,忽然在我心底深處湧出堅定無比的信心,同時覺悟到台灣人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出頭天,我一個出生為二等國民的台灣人竟能在美國的自由天地,以不到十萬元的資金,在短短六年內創造出上千萬的財富,一定是上天的安排,要我利用這個財富去改變台灣人的命運。我發誓台灣人的童養媳婦命到我這一代為止,我們下一代子孫無論走到世界上哪一個角落,都能夠抬頭挺胸被人家豎起大拇指稱讚。」

王桂榮反覆地強調,他能在陌生的異國創出一番事業,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龐大的財富,一定是「上天要他為台灣人做事的基金」。他說,這就是他「生為台灣人的意義,也是他生為台灣人的責任」。他說,他拿到美國公民身份的那一天對他的意義非常重大,「從這一天開始,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回報使我發跡的美國社會,如何提高台灣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如何改變在台灣的同胞苦難的命運。」

由於王桂榮為他自己的生命賦與了意義與使命,所以很自然地他會參與創建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而且一度毅然決然地投入該會的領導與經營。

王桂榮對台灣與台灣人最大的貢獻是,他在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因「台獨聯盟系統」與「盟外人士」領導權之爭而風雨飄搖、分崩離析之際,臨危受命,擔任FAPA的總會長,他且為了鞏固台美人這個為台灣及台灣人做國會遊說工作的陣地,讓它能夠正常操作,暫時揮別妻兒,親自坐鎮華府辦公室。根據王桂榮自己的回憶,家財萬貫的他不惜降尊紓貴,過很簡樸的生活。他說: 他「義無反顧地放棄在洛杉磯安逸的生活,拜別愛妻,搬到華府總部,因陋就簡,以辦公室為家,常以滷肉飯裹腹,展開在FAPA任重道遠的歲月,同住在辦公室的還有——–,我負責煮飯燒菜,他負責洗碗盤,後來愛妻得知,心疼不已」。

王桂榮是在放棄他的萬通銀行控股公司董事長的寶座,「拋家棄子」,遠到華府孤軍奮戰的,要做出這種決定,決非易事,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是出於一份對台灣人的使命感。我們細細閱讀王桂榮回憶錄的第九章—FAPA的誕生,很容易就發現,王桂榮在他的會長任內,到處奔波,包括去日本訪問,都是在說服美國與各國的政治人物與政黨接受FAPA與許多台灣人的黨派所提出的「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決定」的主張。他更告訴我們,為了喚醒台灣住民自決的權利,他在上任會長不久,FAPA就在全體一致通過的情況下,做出一項決議:「台灣應舉行公民投票,決定『一中一台』,以澈底解決台灣前途問題。」

FAPA的宗旨是: 要在美國開闢戰場,透過美國國會山莊的力量,來推動台灣的民主化,它同時要營造一個對台灣人民自決有利的國際環境。這一個對台灣與台灣人的命運有很大的影響的組織是怎麼誕生的呢?

王桂榮說,可能是在1981年底或1982年初,蔡同榮打電話給他,說在英國的黃彰輝牧師要蔡組織一個永久的台美人外交組織。接下來,在1982年2月13日,蔡同榮、彭明敏、陳唐山、郭雨新、羅福全、楊嘉猷、許千惠與王桂榮等等人士,就在王桂榮經營的Holiday Inn舉行首次的諮商會議,隔天,「台灣人第一個海外國會遊說團體正式宣佈成於洛杉磯立,它的首任會長是蔡同榮,名譽會長是彭明敏,財政重任則由我擔任。就這樣,FAPA開啟了海外台灣人從事國會外交的序幕」。

八、王桂榮對台灣前途的主張

與王桂榮共事或熟識的人都知道,他總是笑容可掬,和藹可親,從不疾言厲色,咄咄逼人,即便他在與人談台灣前途這個嚴肅的議題時,他也是不慍不火,談笑用兵。

在王桂榮回憶錄「FAPA的誕生」那一章,他闢了「舊金山和約與公民投票」一節,我們從這一節可以讀出,他主張與堅持「台灣法律地位未定」、「台灣主權的歸屬由台灣人民決定」以及「台灣前途以『一中一台』的模式解決」。

王桂榮在1988年12月底,前往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台灣研究所」訪問,陳孔立所長設宴招待。根據王桂榮的回憶,在席間,王桂榮問陳所長:「中國說『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根據在哪裡?所謂自古,應該是盤古開天。」陳所長很坦然地說 ,他曾去芝加哥參加台灣問題研討會,遇到台獨聯盟副主席洪哲勝先生,洪先生交給他一本他所著的「台灣自救」小冊子,拿回中國研究後,認為「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的說法正確,就向中共中央提出糾正過兩次,所以中共中央已不再提「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言論。這是王桂榮談笑用兵的一個例子,他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不是唇槍舌劍的政治工作者,所以他不用臉紅脖子粗地跟老共抬槓。

附錄

(A)王桂榮為什麼寫自傳

王桂榮一生為台美人與台灣人留下很多寶貴的遺產,他親手撰寫的回憶錄或自傳就是他所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這本書現在台灣很多圖書館都有存藏,座落於大洛杉磯地區台灣會館的王桂榮紀念圖書館當然也將該書加以收藏,供有興趣研究王桂榮一生的行誼與貢獻的人士來閱讀與參考。

王桂榮在他的回憶錄中的前言曾對他為什麼自己寫傳記以及寫傳記的經過做了一個交待,他很自謙地說,「像我這樣華語華文都不行,在學校的國文科從未考過六十五分以上的人,連做夢都沒想到今天會用中文寫自傳。」

王桂榮原來非常反對自己與他人寫回憶錄或自傳,因為他認為,自己寫回憶錄或自傳,總是難免流於主觀,因而缺乏或喪失參考或學術研究的價值,但後來卻改變長久以來的堅持,這也有一段曲折的過程。

根據住在華盛頓的台美人聞人王能祥的回憶,在彭明敏卸下他的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會,The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會長一職後,有一天,他與王桂榮兩人連袂去拜訪王能祥。王桂榮一生辛勤,閒不住,所以他就對著彭明敏,問他今後還打算做些什麼事,彭明敏就說,他想辦個基金會,順便利用一些時間,來寫回憶錄。個性率直、與彭明敏又熟識的王桂榮就說,「寫什麼回憶錄或自傳?傳記應該由別人來寫。」彭明敏聽王桂榮這麼一說,一時啞口無言,他也因此把寫回憶錄的事擱置了下來,一直到前幾年,才又重新開始。

在1995-1998這段期間,周威霖與王桂榮見了幾次面,周威霖說服了王桂榮,請人幫他寫傳記。王桂榮在他的回憶錄中的前言中說,「一直到前(1996)年有一位曾在FAPA訓練營受訓的幹部周威霖學生來訪,說服我寫傳記做為台美人歷史的一部份」。周威霖提出的計畫比較複雜,因為他提到傳記的各種版本,如完整版、普及版、青少年版與兒童版等,他也提出以王家在美國奮鬥的故事做為藍本,拍一部第一代台美人在美國奮鬥打拼以及受到完整與良好的美國教育的第二代台美人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故事。王桂榮接受了周威霖的建議,請了文筆極佳的中國時報記者張平宜來寫,但可惜這件事沒有完成,後來大家都認為此事不能半途而廢,所以王桂榮就下定決心,親自整理資料並開始下筆撰寫。

王桂榮的自傳或回憶錄的書名很長,最先的版本書名叫「王桂榮回憶錄: 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後來的版本書名改為「一位台美人的奮鬥傳奇:王桂榮回憶錄」,這兩個書名都有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主標題,一個是副標題,這兩個標題並非偶然,而是出於精心的設計,其中一個標題要凸顯這本書做為台美人史、台灣史與美國史的價值,另一個標題則要藉王桂榮在美國成功及從事各種公益慈善工作的故事,來達成該書對台灣與台美族青少年的啟迪與勵志功能。

由於原計劃由文筆活潑流暢的張平宜來寫的、為台灣的青少年而寫的、也為沒時間或不習慣閱讀大部頭的書籍的人士而寫的第一本王桂榮的傳記沒有完成,為了彌補這項缺憾,所以在史料豐富、篇幅甚長的「王桂榮回憶錄」出版幾年後,王桂榮又出了一本書,書名叫「王桂榮回憶錄: 臺灣諾貝爾的推手」。

為什麼台美人應該要寫傳記、回憶錄以及口述歷史,至少要蒐集以及保存台美人個人、社團及族群的史料呢?這是因為許許多多的第一代台美人都參與了台灣民主化運動,也投入了台灣前途解決的工程,換言之,台美人的歷史不僅是美國史的一部分,也是台灣史的一部分,缺了台美人的個人、社團與族群的歷史,台灣史就殘缺不全。此外,有許多的台美人都認為,我們有建立台美人自己的認同、以便與華美人的認同做出區隔的必要,如此一來,台美人自己撰寫歷史與傳記,就變成建構台美族與台美人認同的必要手段。

為了更進一步將前揭的觀念與目標加以實踐及落實,包括楊嘉猷、鄭炳全、黃根深與林衡哲—–等二、三十位人士在內的南加州地區的台美人於2013年在洛杉磯組建了第一個台美人的歷史協會,王桂榮的遺族已承諾在未來與此間的台美人意見領袖們共同研究為南加州「台美人歷史協會」提供辦公室、史料收藏中心以及永久會址的可行性。

(B)王桂榮年表

1931年(昭和6年)11月22日 在台北市大稻埕出生

1945年4月 考入台北第二中學(今成功中學)就讀

1947年2月28日 在228事件發生的現場,目擊陳儀軍事接管當局的警察對事件主角林江邁施暴以及槍殺無辜民眾

1951年 考入台灣省立行政專校財政科(後改制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財政系、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財政系,後又改制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商學院財政系)

1953年 畢業於台灣省立行政專校財政科

1954-1955年 進入台灣省政府財政廳,擔任稅務員

1955-1956年 在台南空軍基地擔任美軍顧問團(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MAAG)編譯官[這是王桂榮建立美國聯繫的開始]

1957年 與人合組大東亞化學醫藥供應社,從事西藥原料進口與批發[這是王桂榮建立企業集團的開始]

1958年 自設宇星行,開始出口台灣產品,並從事中央信託局投標之業務

1959年1月12日 與王賽美小姐(Jacqueline Wang)結婚

1961年 長子王政仁(Kenneth Wang)出生

1962年 與吳西面共同經營宇星西藥房

1962年 次子王政中(John Wang)出生

1963年 與吳西面共同經營安星貿易公司

1964年 三子王政煌(Michael Wang)出生

1964年 經營七星製藥廠

1965年 經營安星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並考察東南亞市場

1967年 成為國際綠藻公司的在台代理

1968年 被台北英文郵報(The China Post)報導為成功的台灣商人

1969年1月 赴日本探訪恩師

1969年8月 自設功祥原料行[這是王桂榮創立以功祥為名的企業集團的發軔]

1969年9月 創立功祥貿易有限公司[這是王桂榮創立功祥企業集團的重要里程碑]

1970年 功祥成為日本日光化學公司的在台總代理

1971年 40歲,首度旅遊美國[這是王桂榮進一步建立美國聯繫及準備移民的前置行動]

1972年 前往巴西考察,尋找商機[這也是王桂榮準備移民及開拓市場的重要行動]

1972年4月13日 取得巴拉圭身分證

1973年3月19日 舉家移民美國,定居洛杉磯

1974年8月 買下第一家旅館Newland Motel; 組建南加州台灣旅館同業公會[這是王桂榮與南加州的台美人組建的第一個社團],連任四屆會長; 進入Golden West College修會計簿計,也進Cypress College修旅館經營課程

1975年5月 買下Long Beach市的Outrigger Inn

1976年6月 加入Ramada Inn連鎖旅館系統

1978年7月 買下Montebello市的Holiday Inn

1979年8月24日 入籍美國

1979年 擔任台灣同鄉會組建的南加州聯邦信用合作社的理事主席一職; 參與台灣老人會之籌備; 創立南加州台灣人社團協調會

1980年 與台美人同鄉共同為參加民主黨總統初選的Edward Kennedy參議員舉辦千人參會,募款十萬; 創立洛杉磯台美商會,連任三屆會長; 與台美人同鄉合辦台灣人在美國的第一份報紙—亞洲商報,擔任董事長三年; 妻子王賽美被Ramada Inn選為封面人物

1981年 代表台美人社團,前往華府,為台灣爭取每年兩萬名的移民配額

1982年 捐出一百萬美金,設立台美基金會(The Taiwanese-American Foundation,TAF,被稱為「台灣的諾貝爾獎」),以獎掖台美人及台灣人傑出人材; 擔任萬通銀行副董事長; 名列1981-1982加州名人錄(Who’s Who in California); 獲索拉茲眾議員頒發台美人社區人道主義與社團領首獎; 獲洛杉磯市長獎; 獲加州州務卿獎; 協助創立台灣人公共事務會(The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FAPA)

1983年 擔任萬通銀行控股公司董事長; 參加世界華商金融會議,並以南加州華資銀行團副團長身份,率六人小組,前往台灣,向台灣政府爭取外匯存款

1984年 為美國副總統Walter Mondale舉辦競選總統募款餐會

1985年   與若干台美人共同設立郭雨新和平紀念獎,以獎勵獻身台灣民主運動的傑出人士; 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訪美,受邀出席宴會,但因致詞稿被中方刪改,拒絕以台灣人的代表出席

1986年 捐款給南加大,設立獎學金; 擔任南加州台灣人社團協調會台灣問題研究小組召集人; 擔任民進黨海外組織副主席; 陪同許信良、謝聰敏、林水泉遷台闖關不成

1987年 獲Long Beach Review表揚; 被世界華商貿易會議聘為洛杉磯地區會務委員; 接受中國中華全國台胞聯誼會邀請,與洛杉磯地區的台美人楊嘉猷及曾輝光訪問中國,在中南海與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對談台灣與中國問題; 連續擔任FAPA副會長三年,獲彭明敏會長頒發台灣人社會特殊貢獻獎

1988年 獲洛杉磯市議會頒發服務獎; 被亞太裔傳統委員會遴選為亞太裔傳統週十年來最傑出的人才; 應邀赴白宮,晉見雷根總統,獲頒Decade Award(亞太裔十年成就獎),並在國會議員的歡迎會中發表演講; 率領台美商會幹部與會員,前往台灣,晉見李登輝總統; 擔任北美台灣商會聯合會創會會長; 獲頒第四屆南加州大學支持亞太裔學會的社區特別奉獻獎;獲Santa Fe Springs市長頒發優良市民獎; 王桂榮家被Long Beach Review譽為”One of the Best of Long Beach”

1989年 被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Ronald H. Brown聘為財務委員; 被推選為FAPA代理總會長,接著出任總會長,移住華府辦公室; 參加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財務會議; 前往中國福建廈門大學訪問,追問「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一 說之來源; 代表FAPA訪問日本國會,談論台灣問題; 以FAPA會長的身份,被參議院少數黨領袖共和黨籍參議員杜爾(Bob Dole)提名、並由國務卿貝克(James A. Baker)具名邀請,參加「共和黨參議院核心團會議」

1990年 被李登輝總統聘為國是會議代表; 擔任台灣長輩會名譽會長; 倡議組織「索拉茲眾議員之友會」; 擔任世華觀光會議L.A.地區會務委員

1991年 獲頒Long Beach市第五十七屆模範家庭獎; 索拉茲眾議員前來洛杉磯,參加王桂榮六十歲生日宴

1992年 促成洛杉磯台美商會與日本東京商工會議結盟

1993年 應邀參加第五十二任美國總統柯林頓與副總統高爾就職典禮; 獲李登輝總統聘任為僑務委員; 台北獅子會承辦在台灣舉辦的首次台美基金會頒獎典禮

1994年 被辜濂松與高清愿等人士聘為第十九屆世界華商貿易會議顧問; 王桂榮台美文教基金會在台北成立; 赴馬來西亞,參加世界台灣商會聯合會的籌備會議

1995年 台美基金會再次在台北舉辦頒獎典禮

1996年 被南加州台灣人社團聯合會表揚為台美人的楷模; 應聘擔任世界台灣商會聯合會顧問

1997年 在南加大設立王桂榮獎學金(Kenjohn Wang Scholarship); 台美基金會首次在外州舉行頒獎典禮; 擔任台灣民視公司董事

1998年 提供建地與建物做為台灣會館之用,被台灣會館董事會聘為永久榮譽理事長; 獲國立中興大學南加州校友會選為傑出校友; 67歲,出版「王桂榮回憶錄: 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

1999年 「王桂榮回憶錄」增訂版問世,書名改為「一位台美人的奮鬥傳奇:王桂榮回憶錄」

2001年 獲選為國立中興大學第五屆傑出校友; 獲台聯黨主席黃主文聘為該黨海外後援會榮譽召集人; 協助台聯黨在洛杉磯成立海外後援會; 獲台北大學選為第一屆傑出校友

2002年 次子王政中被台聯黨徵召,擔任該黨的僑選立法委員

2004年 獲陳水扁總統聘為台灣的總統府國策顧問

2005年 再度獲陳水扁總統聘為台灣的總統府國策顧問; 台聯黨主席蘇進強率團來美設立海外黨部,王桂榮協助台聯黨成立洛杉磯黨部; 獲華美博物館頒發傑出商業成就暨移民貢獻獎

2012年2月11日 病逝於台北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年82歲

(C)深度閱讀:

「一位台美人的奮鬥傳奇:王桂榮回憶錄」(遠流出版社,增訂版,1999)

「王桂榮回憶錄: 臺灣諾貝爾的推手」(商訊文化,平裝本,2008)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