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和 義正辭婉 治學嚴謹 為人謙和 冠狀病毒之父 賴明詔中研院院士

0
755

理直氣和 義正辭婉 治學嚴謹 為人謙和

冠狀病毒之父 賴明詔中研院院士

賴明詔院士生於台灣台南市,於 1968 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旋出國留學,於 1973 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分子生物學博士,旋即獲聘南加州大學微生物學系任教逾三十年。一生 研究病毒,蜚聲國際。於2003年受李遠哲院長延攬回國,擔任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副院長 (2003-2006), 並於 2007 年獲遴選為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2007-2011),現為私立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兼成功大學榮譽教 授。賴院士一生獲獎無數,包括台美基金會科技獎 (2003)、美國南加州大學學術創新研究獎 (1998) 及美國南 加州大學終生成就獎 (2008),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終身成就獎 (2009),國立中央大學榮譽博士 (2004), 並獲選為美國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正研究員 (1990-2003),於 1992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6 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學學會會士 (2002),也曾任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會長 (1991-1992),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崇高地位。

賴明詔_實驗室

熱愛學術研究,畢生投注於冠狀病毒研究,終成一代大師,圖為1975年於南加州大學實驗室。

賴院士窮生研究病毒學,尤其是基因為 RNA 型 的病毒,此類病毒可引起嚴重的疾病,賴院士的研究 領域很廣,在幾個不同的病毒研究均有傑出的貢獻。 他在研究生時代已在腫瘤病毒 (tumor virus) 之一種 反轉錄病毒 (retrovirus) 的研究做出革命性的發現。 他和他的老師 Peter Duesberg 共同發見了癌症基因 (oncogene),奠定了癌症基因變化的理論基礎。他的 早期研究生涯即致力於癌症病毒的研究。其後他又開 啟了另一個新的領域,即冠狀病毒 (coronavirus)。 冠狀病毒在早期原本不受科學界重視,因為它只引起 相較輕微的病,如傷風感冒,但經賴院士的研究,發 現這個病毒有許多新穎的特徵,如基因的構造、繁殖 的特徵,及致病的機轉等等,冠狀病毒因此成為 RNA 病毒中的典範。尤其 2003 年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 (SARS) 在亞洲及世界各地爆發,病原被發現是一種 新型的冠狀病毒,賴教授窮生的研究成果即刻被視為 經典,他亦被媒體封為“冠狀病毒之父"。他的研究使 SARS 病毒能很快地被了解,也因此能夠很快地把 SARS 疫情控制住。他也在 SARS 爆發後束裝回台灣 主持 SARS 研究計畫,對國內的 SARS 疫情的控制 做了很多貢獻。

除了冠狀病毒之外,他也是另一個領域的先鋒科 學家,此領域為 D 型肝炎病毒,他在此的研究成果佔 世界數一數二的領導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在 D 型肝炎的研究也有亮眼的成績,賴院士在這方面經常 和國內學術界互動,間接提升了國內的研究水準,貢 獻良多。近年賴院士在另兩個領域包括 C 型肝炎及流 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的研究也做出很多成 績。賴院士的研究特點是凡他參與的研究領域,他會 很快地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在這兩個新的病毒領域 也沒有例外。

賴明詔_頒獎

頒授97年名譽博士頒獎,中為諾貝爾獎得主戚凱羅博士。

賴院士即使還在國外期間,也一直和國內科學界 保持密切聯繫,他曾主持教育部主辦的暑期病毒學課 程,培育了好幾位國內的病毒學家,他在美國訓練的 學生,有很多是國內現在的病毒學骨幹,在 SARS 爆 發期間他放棄了在美國炙手可熱的研究聲譽及環境, 毅然回國與國內的學術界一起努力。近年來先後主持 了國家型基因體研究計畫、SARS 研究計畫及生技醫 藥國家型科技計畫,推動國內生技產業。在中研院副 院長及成功大學校長任內,也提升了研界及學界的研 究水準。

賴院士雖然著作等身,蜚聲國際,依然謙虛淡薄, 樂意培植年輕科學家。雖然行政繁忙,依然勤奮從事 研究工作,確實為台灣科學家的典範。

「理直氣和,義正辭婉」八字箴言,是 2013 年 總統科學獎生命科學組得主賴明詔院士一生堅守的人 生態度,隱含很深的人文關懷。 1962 年,賴明詔當年還在台灣大學醫科就讀, 著名散文家陳之藩親自送他八字箴言,深受鼓舞,以 此做為座右銘。執著認真追求真理,待人處世溫婉謙 和,真摯描繪了這位國際病毒大師的完美輪廓。 五十年後,賴明詔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斐聲國 際,享有「冠狀病毒之父」美稱。他回國貢獻所長, 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並出任成功大學校長四年。 2011 年,賴明詔與陳之藩再續前緣,邀請他到成大, 陳之藩把畢生書信手稿捐給成大,賴明詔也把珍藏 五十年,作者親簽的「旅美小簡」和「在春風裏」, 一起捐給成功大學圖書館。把珍愛獻給最愛,一時傳 為美談。

賴明詔_家庭

永遠第一 從小立志當教授做研究

賴明詔,1942 年出生於台南市,市政府旁「五 層樓仔」( 林百貨 ) 附近,家境小康。

賴明詔表示,家族歷史只能上溯到祖父,可見之 前環境並不好,沒有族譜資料可查。祖父出身貧窮人 家,在米店當小伙計,但聰明認真,獲老闆賞識,娶 得老闆女兒,接手事業。米店經營有成,經常接濟親 戚,深受族人尊敬。

祖父母育有三男二女,賴明詔父親賴再生排行次 子。祖父指定他接掌米店,承繼家業,高中畢業未升 學。隨後兼營飼料店,做事勤快,工作認真。

賴明詔回憶,父親經常閱讀自修,維持近五十年 剪報習慣,不時取出人生勵志好文章反覆閱讀。自學 英文,並能用簡單對話跟孫子女聯絡,十分不易。

伯父賴再得,台南工學院 ( 成功大學前身 ) 化工 系畢業,曾擔任成大化工系主任、工學院教授,成大 教務長退休。賴明詔表示,伯父在四、五十年前,就 有能力發表論文於國際科學雜誌,每年一、兩篇,持 續不墜,讓他耳濡目染,影響甚大。伯父曾告訴他為 人師者如何教書、栽培學生,並強調耐心第一,他一 生立志從事研究,即受伯父影響。

昔日學生懷念賴再得的治學風範,台達電董事長 鄭崇華即是其一。鄭崇華曾告訴賴明詔,賴再得治學 嚴謹,對學生很好,教學很有趣,讓他覺得讀書學習 是快樂的事,啟發了他的一生。

賴明詔的母親小學畢業,資慧聰明,但外祖父重 男輕女,不同意繼續升學。她的老師許丙丁,是著名 的在地文學家、音樂家,也曾請外祖父讓她考初中, 但未獲同意。

賴明詔四個兄弟姊妹自小成績優異,父母親從未 操煩過問。四人相繼進入台大就讀,在地方蔚為佳 話。賴明詔與哥哥都是台大醫科,妹妹讀藥學系,相 繼出國,大哥在美國行醫,妹妹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於 一國際藥廠工作,弟弟讀電機碩士,留在國內英業達 集團工作,最近以集團副總裁身分退休。

賴明詔的求學過程,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初中 榜首考上台南一中初中,優異成績直升高中,並保送 台大醫科。就連台大醫科也是第一名畢業,獲得杜聰 明博士獎學金。前台大校長錢思亮,還為他寫了推薦 函,順利申請到當時最好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 讀。一路優異的成績,好學生、當班長,成了他求學 過程的鮮明標誌。

賴明詔_運動

賴明詔校長以跑步健身,為強健成大人的體魄與意志,賴校長要求學生須跑完3千公尺才能畢業

音樂體育 自小展露過人天分

他的天分,並不只有表現在學科方面。他是台南 一中百米短跑校隊,也是排球校隊隊長。他自謙說, 當時還是九人制的賽制,他個子雖不高,但球技不 錯,主要擔任舉球員的工作,帶領球隊獲勝,曾得到 台南市冠軍。

賴明詔表示,他總是全力以赴,要把事情做好, 而不是為了得獎、獲第一名而努力,他笑說,「你們 可能無法想像,我在上大學中到成功嶺的大專兵集 訓,也是第一名畢業。」

因為家庭重視讀書,飼料行雖忙,也多由父母親 自管理,不假子女幫忙,以讀書為重。賴明詔印象很 深刻,小時候台灣瘋迷棒球,他常獨自走上一大段路 去台南棒球場看免費球賽,父母親也不會禁止。因為 從小自理能力強,賴明詔小學時也會自己到電影院看 電影,國片、洋片都看,父母親讓賴明詔自由發展興 趣。

賴明詔初中畢業後,對小提琴產生了興趣。現代 家庭父母從小幫小朋友選擇學習樂器,小朋友多半不 知道興趣何在。賴明詔則是確定興趣後,自己找了老 師,拜師學藝。自此,他每天花上一兩個小時拉琴, 樂此不疲,習慣維持至今不墜,不曾間斷。

賴明詔_拉琴2

分子生物 生命源頭的美麗探索

賴明詔讀高中時,楊振寧、李政道獲得 1957 年 諾貝爾物理獎,激勵了國內學子。他一度考慮讀物 理,但南部社會傳統觀念普遍重視醫科,最後還是選 擇爭取保送台大醫科。進入醫科後,他受到伯父認真 教學研究的深刻影響,很早就立志做研究工作,不走 臨床醫生一途。

大三暑假,教育部請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黃秉乾、黃周汝吉兩位學者到台大暑期研習營講座。他們 生動地介紹分子生物學,解釋了 DNA、RNA 跟蛋白 質 (protein) 的關係,生命的訊息都在 DNA 裡,研究 DNA 裡的訊息傳遞給蛋白質的過程,就可以用分子 方式解釋生命現象。在 1950~1960 年代,分子生物 學開始蓬勃發展,賴明詔相當興奮,決定要透過分子 生物學探索生命的現象。黃、周兩位大師,就是賴明 詔專研分子生物學的啟蒙老師,現在兩人仍在約翰霍 普金斯大學任教,仍經常巡迴演講,啟發年輕學子, 後來夫妻倆都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大畢業後,賴明詔順利申請到當時全美最佳 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用四年不到的時間,取 得博士學位 (Ph.D.)。他拜「病毒大師」Dr. Peter Duesberg 為師,兩人共同發現致癌基因 src ( 取自 sarcoma 腫瘤一詞 ),因為論文嚴謹有深度,南加州 大學破例讓他直接擔任助理教授,省去幾年的博士後 研究,並於十年後正式升任教授。賴明詔在南加大展 開了 30 年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斐然。

病毒研究 探索生命最基本現象

賴明詔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病毒,在當時並非熱門 題材。

他認為,病毒是最簡單的生物體,人體有兩萬 多個基因,但病毒只有十幾個 ( 或以下 ) 基因。透過 病毒來了解生命體的現象,由小窺大,是可以永續研 究的題材。 賴明詔陸續做了許多病毒研究,包括最早的致癌 病毒、冠狀病毒,到後期的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等。尤其是冠狀病毒,賴明詔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研究 的先驅,Michael Lai( 賴明詔的英文名 ) 被外界稱為 「冠狀病毒之父」。一旦人類能夠深入了解病毒,許 多由病毒所引發之疾病即能有效得到治療,甚至可以 預防。

2003 年,SARS 病毒嚴重侵襲臺灣與亞洲各 國,賴明詔恰好自美返國,以其一生對冠狀病毒的研 究成果,奠定控制 SARS 的基礎,讓危害在短期得 以掌握,即時提供防制、診斷與治療的建議,一時家 喻戶曉,成為國人眼中的英雄。

賴明詔_成大                                成大授予前校長賴明詔榮譽教授

毅然回台 為台灣改善學術研究環境

賴明詔留美後,曾告訴自己,沒有升任「教授」 資格前不回台灣,藉以自我砥礪。1982 年,他 40 歲時升任教授,1988 年在留美學者黃周汝吉院士邀 請下,回台半年,協助分子生物所培植研究員。

當年黃周汝吉等院士,為提升台灣生物醫學研究 環境,邀請海外學者,回台輪調半年或一年,同時延 攬其他科學家,擴展研究人脈。這個計畫,大幅提升 國內生物醫學領域研究水準。賴明詔是第二批回國人 士,半年時間,與台灣學術界建立了關係。

1994 年,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回國擔任中央研 究院院長,努力遊說留美學者回中研院服務,賴明詔 也被鎖定。由於當時他的研究仍在進行,無法抽身, 但受李院長多次探訪誠意感動,終於決定於 2003 年 回台。

在當時,賴明詔獲得美國最高榮譽 Howard Hughes 醫學研究所支持,研究人力與經費不虞。台 灣科研水準仍落後美國甚多,除了經費問題外,人才 也明顯不足。賴明詔回想,2003年決定回台做研究, 當時覺得有些犧牲,但現在覺得收穫更多。在台灣發 展,得到新的人生經歷跟行政經驗。之前都在大學研 究,沒有多少行政工作經驗,回台擔任中央研究院副 院長後,負責科學行政,擴大了與台灣各界接觸面, 收穫很大。

在中研院副院長任內 (2003-2006),他引進美 國研究評鑑制度,提升台灣研究水準,建立了一套新 的評鑑與獎勵制度。生平第一次的學術行政工作,賴 明詔為台灣學術界注入清新而嚴謹的風格。

2006 年賴明詔卸下副院長職務,專心擔任分子 生物所特聘研究員。由於在中研院的科學行政表現有 目共睹,而位於台南的國立成功大學當年正要遴選校 長,成大教授想到了賴明詔。賴明詔覺得自己與成大 素無淵源,雖同意參加遴選,沒有太多想像。

成大擁有七十多年歷史,以工學科系聞名,醫學 院成立僅廿年。經過多次遴選程序,賴明詔當選成大 校長,是該校首位醫學背景的校長。賴明詔表示,初 聞當選,心中徬徨,因為未來雜務瑣事,恐將影響從 事研究的時間。

但沒想到,接下來四年的校長任期,竟是賴明詔 一生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四年。

賴明詔_拉琴

賴明詔校長深信音樂對陶冶人文素養的必要,經常在成大演奏小提琴。

成大校長 人生最美好的四年

賴明詔表示,以前的研究工作,用三十多年時間 培養出一百多位頂尖研究員,相對很單純。但校長的 工作,可以與更多的年輕學者、學生共事接觸。他直 言,「沒想過研究工作之外,世界還如此寬廣。」

賴明詔在成大的四年,最得意的事,就是他「改 變了成大的校風。」成大以工學院起家,治學嚴格, 專業訓練非常好,所以畢業生深獲台灣企業界信賴。 但也相對造成師生視野比較不寬廣,認為深根南部就 好,未積極去了解外面世界或對外展現其實力。

賴明詔所做的改變,是把人文素養與國際觀帶進 校園。他認為,大學教育不只是專業訓練,更需要人 文素養的陶冶。人文氣息,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與態 度。

賴明詔進入成大第一個月,就邀請奇美實業創辦 人許文龍先生,在校園中與他合開音樂演奏會。許文 龍收藏上千把有名的小提琴,但本人從沒對大眾公開 表演,演奏會造成很大轟動,後來成為成大校園特 色。新生入學與畢業典禮上或其它場合,弦樂二重奏 樂聲充滿校園。

改變成大 從人文素養與國際觀開始

賴明詔除了積極邀請成大校內有熱情及相同理 念的老師參與行政工作推動校務之外,並延攬美國 德州大學馮達旋教授擔任副校長,協助拓展國際學 術關係。亦邀請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如 Dr. Oliver Smithies ( 史密斯博士 ),Dr. Aaron Ciechanover ( 戚 凱羅博士 ) 等大師到校客座指導,啟蒙學子。賴明詔 鼓勵同學學好英語,敢開口跟國際人士交流,才能讓 自己更進步。

賴明詔不只一次的剴切指出,台灣未來的危機, 是台灣學生不出國求學,在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中,對 外面競爭環境不了解。他在成大推動國際化課程,以 雙學位制度,鼓勵成大學生出國,攻取國外大學與成 功大學兩個學位。有不少非常傑出學生,透過這些制 度到美國求學,期望未來能夠開花結果。

以前的成大校園,被高高的圍牆包圍,給人距離 感。賴明詔任內,拆除高牆,讓社區民眾進入校園, 自由活動,感受校園自由的學風,也讓學生得到更多 社會教育的機會。賴明詔每天晨起跑步,與社區民眾 招呼問候,把嶄新的成大氣氛,也傳染給社區民眾, 讓大學融入社會。

為增強成大的能見度,賴明詔還帶領師生團隊, 南征北討,參加各項國際研討會。在賴明詔的領導下,成大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第 214 名,也是全國第二名, 成長幅度居全台之冠。

賴明詔重視生活教育,鼓勵成大同學見到他時, 要對他說:「校長好!」他覺得台灣學生常被「權威」 壓抑,導致不敢跟長輩見面打招呼,「基本禮貌都消 失了!」。剛開始推動時很少人配合,但到後來超過 半數學生會與他問好。賴明詔因此越來越喜歡走在校 園,可以隨時開心跟同學聊天。某個冬夜,他獨自在 校園散步,一位學生騎車從旁經過,超前他一段路後 突然停下車,回頭向他說 :「校長好」,更是讓賴明 詔溫暖上心頭。

他說,某次參訪大陸某名校,陪同該校校長走在 校園中,竟沒有一個人認識,向校長問好。可能該 校教職人員,仍以權威方式與學生互動。他並表示, 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常在校園騎腳踏車,還會跟同 學主動自我介紹。賴明詔指出,透過生活化的教育方 法,讓台灣大學生更積極的找出為學、做人應有的態 度。

賴明詔擔任校長的風格,深受學生喜愛。2011 年任期結束前,他與同學的感情越來越好,學生甚至 主動辦了歡送會,剪輯影片播放,感謝他對成大的付 出。賴明詔心中非常感謝成大同學對他的厚愛,成為 他非常好的回憶。

依照教育部規定,大學校長有六十五歲的任用門 檻,即便教學團隊、校友、學生對賴明詔滿意度很 高,也無法連任。賴明詔遺憾的表示,美國並沒有這 樣的規定,像南加州大學有位前校長山普(Stephen Sample),擔任校長 19 年,讓南加大發展成為全 美著名大學。

國際視野 台灣學子一定要出國見識

賴明詔建議台灣學子要擁有世界觀,「無論如何, 建議年輕人一定要出國,短期長期都可,培養國際 觀。」他指出,「未來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要 學習攜手合作,把門打開,不要怕競爭,不能害怕別 人進來,」若不能朝這方向前進,「最後受害的必是 自己!」

賴明詔更進一步解釋所謂的「人文素養」,不只 是參加通識教育、閱讀文學藝術的書,而是培養人 生觀、對生命的態度,並據此訂定待人處事原則。 他認為,人生成功要件有 4Q:分別是 IQ( 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EQ( 情 緒 智 商,Emotional quotient),以及 MQ( 道德智商,Moral quotient) 與 AQ( 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 。

賴明詔指出,除了 IQ 外的另外三個 Q,就是他 認為的「人文素養」,談的是對生命的態度,也就是 在大學裡面要學習的事情,最終學會如何建立人際關 係。

他以自己為例,他「從沒想過自己可以當研究人 員以外的角色」。但他自認親和力很高,讓學生、老 師喜歡與他一起,朝共同方向努力。因此,成大老師 也更積極了。成大師生以前只認為成大是臺灣南部一 流大學,現在則晉升為南部最好的大學,而且要朝向 台灣最好的大學邁進。

賴明詔興奮的表示,他初當上成大校長時的願 景,就是「要跳越台灣,讓成大成為世界頂尖的大 學。」經過四年努力,這樣的美好想像,已變成是可 以預見的未來。

意外人生 琴聲迴盪不留遺憾

返台後的時光,賴明詔最懷念擔任成大校長的四 年。他說,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意外」,但「科學的 發現常常是意料之外的」。擔任校長,雖耽擱了做研 究的時間,可也是「最美好的時光」。在沒有經歷過 校長職務前,他以為當校長跟教授是一樣的。後來他 體驗到,校長言談舉止可以影響更多的人,「這種感 覺很好」。

當他離開成大後,有次遇到一位從成大畢業年輕 校友,她見到校長之後竟哭了起來。她認為「成大的 校園氛圍太棒了」,有幸在賴校長的任內親炙風範, 但校長離開了她喜愛的成大,著實不捨。感動之情, 溢於言表。

賴明詔風趣地說,離開成大校長一職,其實心中 還有更遺憾的事情。因為成大校長有地緣之便,可以 與許文龍董事長一起拉琴,並接觸許董事長收藏全世 界最好的義大利小提琴 ― Stradivarius。賴明詔說, 用這些提琴演奏,琴聲宏亮,音色優美,是非常快樂 的經驗。

研究不墜 持續發表著作等身

賴明詔回想當年台大醫科畢業並取得加州大學柏 克萊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南加大研究的時光。

賴明詔認為,從事研究工作必須下決心全心投 入,才不覺得做研究辛苦。因為研究工作經常沒有假 日、也沒有晚上的生活。旁人會覺得很辛苦,但只要 自己有興趣,甘之如飴,就不覺得疲累。

賴明詔的學術生涯至今,發表 SCI 論文超越三百 篇,並受邀撰寫評論及教科書章節計五十幾篇,編輯 書籍,受邀國際演講三百場以上。根據美國科學資訊 所公布,是從 1981 年到 2000 年論文最被高度引用 的研究者,影響學術界既廣甚深。

不過賴明詔卻表示,目前亞洲各大學汲汲於追求 累積 SCI 論文數量,而忽視大學教育的本質,他相當 不以為然。雖然他當年曾受伯父賴再得影響,立志做 研究發表論文,但他並不贊成,把論文數量拿來做為 大學或教師評鑑的唯一指標。

賴明詔_夫妻

美妙琴聲 締結一生美好姻緣

一生浸淫研究生涯,賴明詔自稱平順,十分滿足。賴明詔特別感念夫人翁惠瑛對他一生的支持與協助。

賴明詔透露兩人交識的有趣過程,夫人優雅的鋼 琴樂章,無意間打動了大她四屆的學長。翁惠瑛畢業 於嘉義女中,成績優異保送台大醫科。由於台大醫科 課程,前兩年在校總區上課,第三年才到醫學院分部。 當賴明詔升上七年級,擔任實習醫生時,翁惠瑛才剛 進入醫學院上課。

有天晚上,賴明詔經過醫學院活動中心,訝然聽 到美妙琴聲,駐足聆聽許久,心中勾勒彈奏者的外貌, 必是美麗與內涵兼具的女子。當晚賴明詔沒有進入活 動中心,反為自己愴然留下無限想像。

數日後,賴明詔到醫學院圖書館讀書,突然看到 一位氣質出眾的女生,他馬上聯想,神秘彈琴女子應 該就是她。但賴明詔當天還是沒有勇氣搭訕,思戀繼 續蔓延深鎖心中。

又經過幾天,終於鼓起勇氣到活動中心向單獨在 琴室練琴的學妹自我介紹。透過音樂為媒介,共同喜 好為話題,緣份自此開啟。

翁惠瑛出身嘉義醫生望族。父親翁大有懸壺濟 世、熱心公益,極受敬重。賴明詔形容,翁惠瑛是多 才多藝的女子,她從小學琴,學生時代並曾多次在全 省演講及作文比賽中獲獎。她也燒得一手好菜。賴明 詔感性中帶羞澀的表示,「她是我喜歡的類型。」

翁惠瑛是賴明詔的初戀,初戀就遇到完美對象, 還能共同攜手共譜人生樂章,賴明詔謙虛的說,實在 是「運氣好」。

賴明詔_妻子

翁惠瑛(右二)在女兒稍長後,行醫之餘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繼續求學, 取得醫療行政碩士學位,賴明詔(左二)帶著女兒參加妻子的畢業典禮。

夫唱婦隨 建立榜樣女兒隨性發展

翁惠瑛個性親和開朗明快。當她四年級,兩人訂 婚後,賴明詔即出國留學,兩人分隔三年。 當年電訊 不便,只能靠書信聯繫,賴明詔寫了一千多封信,傳 遞思念之情。當她醫學院畢業後,賴明詔回台完婚, 隨後一起出國,夫人在南加州大學醫學中心接受小兒 科醫師訓練,之後經常在醫院行醫值班,默默支持賴 明詔完成研究工作,十幾年後她回南加州大學讀書, 取得醫療行政碩士學位。2005 年回台,受聘台灣醫 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2011 年退休。結 婚至今,已逾四十年,感情仍同當年。

賴明詔與翁惠瑛育有兩女,長女 Cindy,次女 Jennifer,也隨著父母的腳步,進入醫學與研究的路 線,成就卓然。在賴明詔眼中,太太是女兒的好榜樣, 「她會跟孩子溝通,尊重孩子,女兒願意跟媽媽講心 事」。夫妻兩人對於教育孩子有共同認知 :「學著放 手,讓她們做喜歡的事」。

賴明詔表示,兩位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夫妻兩人 工作與研究都很忙碌。兩女兒的教育,夫人分擔很多 工作。但有時,夫人在醫院值班,賴明詔索性把女兒帶往實驗室。或許在不經意中,兩女兒接觸了實驗室 環境,也提早訂立了未來發展的基礎。賴明詔表示, 他從未要求女兒,未來必須讀醫學或做研究工作,僅 扮演身教功能,潛移默化,當了孩子的榜樣。

賴明詔開心表示,大女兒 Cindy 在 39 歲就取得 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的資格,比他本人還早了一年。 他笑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眼神中充滿慈愛與驕傲。

小女兒 Jennifer 也是學業與課外活動表現優異, 還曾經在美國玫瑰花車遊行活動中,擔任玫瑰公主。 她學成後也到加州大學醫學院擔任內科助理教授,並 從事肝臟移植學研究。賴明詔談到這雙表現傑出的女 兒,總是顯露出幸福的微笑。

賴明詔_全家福

溫婉謙和 海納百川 人生再創高峰

賴明詔目前每天晚上仍會拉上一兩個小時的小提 琴,放鬆心情,安然入睡。早上起床,在住家附近慢 跑三、四千公尺,持之以恆,不曾間斷。2008 年, 他參加太魯閣峽谷半程馬拉松,跑完全程。任成大校 長時,除每日跑步外,也參加台南市舉辦的路跑活動, 他要求成大學生畢業前必須能跑完三千公尺,藉以提 升校內運動風氣。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辦公室桌上,有個賴明詔 收藏已久的瓷盤,上面鐫著一段胡適的話,清晰地描 述了賴明詔為人治學的原則:「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 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賴明詔做科學研究時態 度嚴謹,對人情事理則採寬容的情懷,這番深刻的人 生歷練,成就了全球知名的病毒大師風範。

2011 年,賴明詔在成大校長任期最後一年。惜 情的賴明詔,籌辦「搶救陳之藩文獻計畫」,讓大師 畢生風采停格,永遠留在他最愛的成大校園。

陳之藩用了 18 年,集結出版「陳之藩散文集」; 賴明詔努力 40 年,成為國際矚目的冠狀病毒之父。 當年陳之藩啟蒙了賴明詔,讓賴明詔體會到人文與科 學的結合,啟蒙了賴明詔的文藝復興思想,並返國投 入科學行政與大學治理。兩人先後開啟了一扇科技與 人文的時光隧道,啟發國人更廣闊的視野,為人類留 下更美好的風景。

幸運幸福 淡然探索研究新境界

對於已走過的人生,賴明詔以「很幸福、很幸運」 做了小結。並表示一生平順,年輕時所立下的人生目 標大部分已達到,十分欣慰,他對於人生現況相當滿 足。

獲得〈2013 年總統科學獎〉生命科學組得獎榮 耀,賴明詔表示深感榮幸。這項台灣最高學術桂冠 榮譽,除了肯定他的學術成就外,也同時肯定了他當 年決定放下國外高規格研究環境,回台貢獻所長的決 定。

賴明詔也把歷來得獎的榮譽歸功於團隊,他認為 這是團隊的研究成就,不應該由他個人獨享。他並 衷心感謝歷年來與他共事和協助他的師長、同事及朋 友。

事實上,賴明詔的研究腳步從未停歇,目前仍在 探索新的病毒。他從不墨守成規,仍會擴大研究領域。 處世待人溫婉謙和的他,必會執著認真持續追求真 理。

  1. Su, W.C., Y.C. Chen, C.H. Tseng, P.W. Hsu, K.F. Tung, K.S. Jeng, and M.M. Lai. (2013). Pooled RNAi screen identifies ubiquitin ligase Itch as crucial for influenza A virus release from the endosome during virus ent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43): p. 17516-21.
  2. Liao, T.L., C.Y. Wu, W.C. Su, K.S. Jeng, and M.M.C. Lai. (2010). Ubiquitination and deubiquitination of NP protein regulates influenza A virus RNA replication. Embo Journal. 29(22): p. 3879-3890.
  3. Machida, K., K.T.N. Cheng, V.M.H. Sung, S. Shimodaira, K.L. Lindsay, A.M. Levine, M.Y. Lai, and M.M.C. Lai. (2004). Hepatitis C virus induces a mutator phenotype: Enhanced mut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and protooncoge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12): p. 4262-4267.
  4. Modahl, L.E., T.B. Macnaughton, N.L. Zhu, D.L. Johnson, and M.M.C. Lai. (2000). RNAdependent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of hepatitis delta virus RNA involve distinct cellular RNA polymerase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0(16): p. 6030-6039.
  5. Lai, M.M.C. and D. Cavanagh. (1997).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coronaviruses.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 Vol 48. 48: p. 1-100.
  6. Makino, S., S.A. Stohlman, and M.M.C. Lai. (1986). Leader Sequences of Murine Coronavirus Messenger-Rnas Can Be Freely Reassorted –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Free Leader Rna in Transcrip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83(12): p. 4204-4208.
  7. Lai, M.M.C., R.S. Baric, S. Makino, J.G. Keck, J. Egbert, J.L. Leibowitz, and S.A. Stohlman. (1985). Recombination between nonsegmented RNA genomes of murine coronaviruses. Journal of Virology. 56(2): p. 449-456.
  8. Lai, M.M.C., C.D. Patton, and S.A. Stohlman. (1982).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of MessengerRNAS of Mouse Hepatitis-Virus – Presence of Common 5′-End Nucleotides. Journal of Virology. 41(2): p. 557-565.
  9. Lai, M.M.C. and S.A. Stohlman. (1978). RNA of mouse hepatitis virus. Journal of Virology. 26(2): p. 236-242. 10. Lai, M.M.C., P.H. Duesberg, J. Horst, and P.K. Vogt. (1973). Avian tumor-virus RNA – comparison of 3 sarcoma virus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defective derivatives by oligonucleotide fingerprinting and DNA-RNA hybrid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70(8): p. 2266-2270.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