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南島原鄉的民族植物學證據 ◎鍾國芳(台大森林系副教授) 臉書 10-05-2015

0
594
A holistic picture of Austronesian migrations revealed by phylogeography of Pacific paper mulberry
臺灣為南島原鄉的民族植物學證據
 
十八世紀西方船隊首次在浩瀚的太平洋島嶼上接觸到南島語族時,無不驚訝於其優異的航海能力與精緻的農業,而困惑著人類學者的,是這群分布橫跨印度洋、太平洋,人口將近四億,使用1,200語言的民族來自何方?而他們的祖先是如何橫渡大海、拓殖遠大洋洲的島嶼?近年來考古學、語言學及人類遺傳學等研究傾向支持臺灣為南島原鄉的「出臺灣說」,然而,研究隨著南島語族遷徙傳入大洋洲的「共生物種 (commensal species)」的地理起源如雞、豬、狗等眷養動物及麵包樹、芋頭、香蕉等糧食作物仍未能提供「出臺灣說」的有力證據。
臺灣俗稱鹿仔樹的構樹是東亞及中南半島常見的植物,構樹的強韌內皮自古即用於造紙,而在近代文明傳入大洋洲島嶼前,南島語族在太平洋遍植構樹以取其樹皮經拍打搥氈製成「樹皮布」。雖然樹皮布的實用價值已被紡織布取代,但樹皮布在許多南島慶典儀式中仍有重要象徵意義,為最具代表性的南島物質文化。
這篇剛剛在PNAS early edition 刊出的文章最早是本文第一作者、目前任職台東史前博物館張至善先生的想法,阿善是臺大森林系系友、我大學時自然保育社的學長,目前也是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候選人。2008年三月初,我剛到臺大森林系任教時,阿善突然與我聯繫,告訴我岩佐嘉親先生 (1922-2014) 捐贈給史博館的大洋洲文物、構樹、樹皮布、南島語族遷徙的種種故事,同時問我以構樹的傳播來檢測南島語族遷徙假說的可能性。雖然我的研究室財力不甚雄厚,但這想法太誘人了,接著對民族植物學有興趣的Hsiao-Lei Liu加入研究室,我便說服她做著個題目。
這個想法由2008年三月到今天2015年十月刊出,歷經了七年半的時間,期間雖有教育部世界南島學術辦公室田野補助的挹注讓阿善能到蘇拉威西、夏威夷採集,筱蕾到越南採集,我也不斷利用到中國的採集順便採集構樹,再加上許多好朋友由各地寄來構樹樣本,雖然最後得到國科會一年的些微支助,但分子實驗的花費讓研究室背負驚人的負債。2012年時我們雖然已經有初步的成果,但最後靠著世界南島第四個補助案將智利Dr. Seelenfreund姊妹請來臺灣,帶來了太平洋的珍貴材料。同時SIMONYBM也慷慨提供了標本材料。
我們團隊在分析了臺灣、中國、中南半島、日本、菲律賓、印尼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大洋洲島嶼合計超過600個構樹樣本,發現在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遠大洋洲等島嶼上南島語族以根部萌櫱無性繁殖的構樹都帶有與南臺灣構樹相同的葉綠體基因單型 (haplotype)證實臺灣是「太平洋構樹」的原鄉此外,根據北臺灣構樹的遺傳多樣性、地質孢粉、以及樹皮布製作工具「石拍打棒」的出土年代,我們推論臺灣北部的構樹極有可能是最早隨南島語族「出南中國」由福建被帶入臺灣。本研究是第一個以民族植物學的角度佐證南島語族「出臺灣說」,藉由最常見的本土樹種見證了臺灣在南島研究上的重要性。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