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顏綠芬「蕭泰然的故鄉之戀」音樂講座+洛杉磯台灣會館合唱團、瑞聲合唱團演唱-20171008
Uploaded by Taiwanese American Channel 南加州台灣人影音頻道 on 2017-10-09.
顏綠芬教授談蕭泰然故鄉音樂情
(美洲台灣日報記者林蓮華/洛杉磯報導)由駐洛杉磯經文處台灣書院主辦,10月8日在洛僑中心邀請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顏綠芬教授主講南加僑民熟知的已故音樂大師蕭泰然的經典作品及生平研究,主題名為「蕭泰然的故鄉之戀」,經她娓娓道來,輔佐當塲音樂播映,讓在塲300多位聽眾,靈魂受到蕭泰然音樂重新洗禮。
旅居南加多年直至2015年不敵癌症病魔,蒙主恩召,生前南加樂壇不斷以曲目表演向蕭泰然致敬,但他到底有多珍貴,卻讓多數此間愛樂人士,說不清道不明。兩年後,終於在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顏綠芬教授詳評剖析他作曲生涯及特色後,對蕭泰然大師更加肅然起敬,南加僑民何其有幸在其生前常親睹他在音樂會的身影。
1965年, 蕭泰然去日本武藏野出國深造 ,畢業後成為當時台灣活躍的鋼琴家。顏綠芬解釋, 改變最大的轉捩點應該是移民到洛杉磯之後,在聖蓋博附近租個店面維生,有一天彈鋼琴順便顧店, 一對白人,竟然默默聽他彈奏兩個多小時 ,然後告訴蕭「你不該在這裡的」, 促使他1985年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繼續深造。1980年,蕭因為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被列入黑名單, 讓他有家歸不得, 思念家鄉之情, 非常苦悶,索幸在此間結識許丕龍、林衡哲等人,鼓勵他作曲跨向管弦樂,自此邁入創作的成熟期;
而在美國享受自由氣氛 ,1985之後, 他把對故鄉的眷戀化作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像是<福爾摩沙交響曲>,< D調小提琴協奏曲>,< C調大提琴協奏曲>,< C小調鋼琴協奏曲 >,藝術歌曲<上美的花>,< 1947序曲>等,而他結合台灣詩人作品的<嘸通嫌台灣>及<台灣翠青>等作品,更是合唱團詮釋台灣精神的必唱曲目。
顏綠芬形容蕭泰然既是「台灣拉赫尼曼諾夫」,也是「台灣舒曼」、「台灣蕭邦」,除了氣勢磅薄的旋律,蕭也擅長「馬祖卡」似的短曲,最厲害的是堅持台灣元素,他能把台灣小調像是<丟丟銅仔>或是只有幾個音的車鼓舞節奏,靠他的想像力鋪陳為抒情史詩般的旋律鑲入到他的交響曲或協奏曲。
顏綠芬說道:「 藝術家最大的特徵就是 脾氣和堅持, 但是和蕭泰然合作的音樂家都知道, 他是一位極度良好修養容易溝通的作曲家和指揮家, 大家都樂於演奏他的曲子, 並視為極大的挑戰。」
顏綠芬總結蕭泰然的成就, 對台灣的貢獻, 至少有五個面向,第一、 建立台語教會音樂的本土古典風格 ,為長老教會聖歌創作至少60首以上。第二、 確立台語藝術歌曲的地位, 以母語結合詩文 ,總共至少創作的50首以上的歌曲。第三、 創造典雅的台式沙龍音樂風格 ,中庸不極端, 旋律優雅流暢 ,最可貴的是觸動人心。第四、 素材全部來自台灣本土民歌,濃濃人文關懷,殷殷思戀母國之情, 勇於打破政治禁忌 ,用音樂寫下台灣史詩。第五、 為台灣知識份子或愛樂人士,開拓了現代音樂與通俗流行音樂的另外一個選擇。
當天,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合唱團演唱<台灣是寶島>、<點心擔>,瑞聲合唱團演唱<永遠的故鄉>。
說起顏綠芬此行受邀訪美最大收獲, 駐洛杉磯經文處台灣書院主任張書豹因為曾任台灣交響樂團長,視蕭泰然如珍寶,居中穿線,讓顏綠芬演講前得以有機會透過蕭家家人允許一睹蕭泰然珍貴手稿,其中首推<D調小提琴協奏曲>,直至2015年蕭在病中仍細細加註; 張書豹主任興奮說道:「這太珍貴了,我們準備拿回去找林昭亮及呂紹嘉等音樂家,共同研究, 以後我們的表演 ,就可以此為版本詮釋這首偉大的名曲。明年及後年,我們會以此曲和音樂家合作,代表台灣推向國際。」
最後,許多聽者紛紛邀請顏綠芬及張書豹主任,偕蕭泰然兒子蕭傑夫,蕭捷文及蕭傑仁及兒媳和孫兒女,共同留影,追思感懷一代音樂奇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