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的父母離開他們的家鄉,來到美國開始了新生活。就像您們這羣第一代的台美移民,離開了親人,朋友,故鄉,來到異鄉,大家為的就是希望替您們甚至尚未出生的孩子們,找到一個能夠得到最好的成長,求學,就業及發展的地方。請問大家,那時候的您們,最希望您們的孩子,將來長大以後要做什麼樣的職業? 我相信大部份的亞裔父母們,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們成為醫生,科學家,律師,教授,或其它崇高的職業。我敢很確定地說,包括我自己的父母,您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也許有一天,您們的孩子竟然會放棄「美國夢」,跑到遙遠落後的非洲去工作。今天,我很榮幸地有這個機會來向各位報告,為什麼我會走出我舒適的安樂窩,到非洲去? 其實,我本來走的也是一條相當台灣人傳統的成長過程。我父親愛好科技,又是電腦高手。受到他的影響,我在高中時就選了電腦程式課程,後來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也以電腦科學及心理學雙修畢業。在學四年中的每個暑假,我都到Microsoft,Eli Lilly大藥廠以及當時非常熱門的網路創業公司去實習。 大學畢業後,我在Deloitte顧問公司當了四年的系統分析師(Systems Analyst)。Deloitte是世界最大的專業顧問公司之一。這段期閰,我每星期都來回各大城巿,住的是舒適的旅舘,過的是多彩多姿的城巿生活,還嘗盡了各色各樣,豐美的飲食。我與一群傑出的同事,優秀的主管,快樂相處,像一個大家庭。 做的是為Fortune 500的 各大公司設計,執行他們委託的任務。這段時間,我過的確實是一種令人羨慕,優逸舒適的生活。但是,我總有一種缺了什麼的感覺。沒錯,我喜歡我的工作,但我 覺得這種拼命追求商業利益的工作,似乎沒有真正地幫助別人。所以我開始在我工作之外,花了很多時間,去一些非營利機構當義工。我參加了「亞裔姐妹參與卓越團–ASPIRE (Asian Sisters Participating In Reaching Excellence)」,帶領一群大學及中學的亞裔女生們,教她們如何在將來能夠發揮工作及領導的潛能,在波士頓的中國城社區中心,我也為亞洲移民設立了一個電腦訓練課程。我也參加了台美基金會(TAF) 每年舉行的夏令營,這是很多台美人第二代都參加過的。我從一個營地輔導員,做到節目主任。這個夏令營主要是促進台美人第二代對自我的認同及成長。雖然我在籌劃及執行過程中,也曾經遭遇到一些挑戰,但這種志願性的工作,卻讓我體會了人生的真正價值。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內心的那一點聲音越來越響亮 。我開始發覺,假如我能找一個既可謀生,又能為社會服務的工作,那我的社會服務就不必只限於在晚上和週末,可以兩全其美了!於是,我開始想到離開Deloitte 公司。我先是開始申請加入美國和平部隊(Peace Corp),但後來我又想,應該先拿個企管碩士(MBA),我的基礎教育才算完整。因為在資訊技術方面,我雖然學有專長,但在有關財務,會計,供應鏈,市場營銷,銷售,以及人力資源方面,我都是外行。所以我就進了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irkerley)企業管理碩士班(MBA)。這樣子,將來我就有三條不同的路可以選擇:美國國內非營利機構的管理,企業兼社會責任性的公司,或者去發展中國家從事企業及科技的開發。企管系的學生,常常會利用暑期實習,先去實際體驗他想做的工作,這樣子他才能早點發現,他是不是適合做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或是能在非洲住下去? 從小,我就很幸運地能跟著父母到各地旅行,但都是到歐洲,亞洲一些己開發的國家。我第一次真正看到貧窮,是跟著教會去墨西哥及瓜地馬拉的農村。但是,我從來沒去過非洲,甚至從沒聽過誰去過非洲?我只知道西方國家,在幾十年來花了很多錢來賑濟非洲,卻不見效果。我對於Social Entrepreneurship(社會關懷性的企業經營) 開始感到興趣,Social Entrepreneurship就 是以造福社會為目的來經營的企業。它的特色就是,經營的目的不是為自己或股東爭取財富,而是為幫助窮人或弱者。但是為了能擴大影響力及維持永續的效果,公司也要同時兼顧自己的合理利潤及生存。這種經營方式必須要鼓勵窮人的自發參與,而不是給予伸手就有的單向施捨。就像甘地說的「您給的越多,他就伸手要的更多」。結果,我就決定去非洲看看。在第一個暑假的實習時,我去了西非的迦納。現在,我想請問各位,您們想像中的非洲,是甚麼樣的地方?貧窮?饑荒?疾病?愛滋?戰爭?貪汚……。坦白說,這也是我去非洲以前的印象。 但是經過了三個月,我在迦納(Ghana)的首都安克拉,協助當地人創設了一家互聯網路公司之後,我開始看到了非洲企業界的潛力和前途,包括創業,造就工作機會,投資及人才資源等等。不僅在金融方面的-銀行及迦納股票交易中心有許多經營的機會,我也接觸到很多迦納的經營者,他們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後來我也在烏甘達(Uganda)實習過。在那裏,我跑到邊遠的小農村去,教農民們怎麼使用收音機及簡單的手機。我也曾經花了五個月,在坦桑尼亞(Tanzania)教農民們,怎樣用手機來查詢棉花的市場價格,免得因市場價格的信息不明,被棉花的商人任意剝削、欺騙。
這些經驗,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我在柏克萊畢業以後,就決定到非洲去工作。當時,在約旦,奈及利亞及南非都有工作給我,但我終於選擇了肯亞的KickStart International。這是一家社會關懷性的企業公司(social enterprise)。所謂社會性企業公司,就是它的營業目標是要幫助弱勢,例如銷售可以幫人增加收入的工具,來幫助農人走出貪窮。而不是僅僅追求自已的商業利益。KickStart是 第一個利用銷售,而不是白送商品,來幫助窮人的非營利機構。目前,我們已經賣出了廿一萬五千具人力操作的抽灌水幫浦給非洲的農夫。這些農夫平均擁有一、二 公頃的土地,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約是兩、三塊美金。非洲每年有三個月的雨季,其它時間大都乾旱,所以可以種植的時間有限。但如果農夫買了一台我們的「Money Maker」irrigation pumps(「發財小子」抽水灌溉機)以後,他們就不必靠天吃飯了。整年都可以用這不需電力,全用人工,可以抽水又可噴水的幫浦來耕種。當別人沒水灌溉,沒有收穫的時候,這些有抽水機的人卻有 蕃茄,白菜拿來賣,並且可以得到更好的價錢。這樣一來,一位每年有美金一百元收入的農夫,就可以增加大概七百五十元的收入。
當然,我在KickStart的工作面臨了不少挑戰,但也有很大的收穫。我們的小型幫浦一具賣美金六十五元,幾乎只是成本,但對非洲的農夫來說,這已經是個大數目了。在我作為產品經理的第一個工作上,我設計了一個金融服務,叫做「Drop by Drop,Buy a Pump」 (一點一滴,買個「發財小子」)。也許你不相信,在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有些技術的使用已經超越了開發國家。在肯亞,很少人在家裡裡面有固定的電話,更不用說有什麼筆記本電腦了。但是超過70%的肯亞人卻至少擁有一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