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夙昔│前輩畫家劉新祿 烽煙中的一道燦爛油彩
「選擇藝術作為終身事業,一定要有不計名利、甘耐寂寞、 全身奉獻的精神。」正是這一份堅持, 前輩畫家劉新祿不惜違抗父命、暫別妻兒,到上海藝術大學習畫, 創造出戰亂時期的一抹燦爛。
文 ◎ 王金丁
午後的陽光從「綠蔭畫室」的落地窗戶, 照射到壁上前輩畫家劉新祿有著八十幾年歷史的幾張素描畫框上, 反射出白色的浮光;劉新祿使用過的高腳畫架仍然矗立牆邊。 畫室裡,長男劉宏民的四個學生,站在支起的畫架前作畫。 劉宏民指著高聳的屋頂說:「畫室是父親年輕時設計建造的, 他在畫室的北邊裝置了一百多塊玻璃,運用採光經常保持明亮, 作畫時才能掌握畫面的明暗度。」
《錢塘江的潮音》獲選台陽美展
1935年5月,台灣前輩畫家劉新祿(1906∼1984年) 帶著自己的油畫《錢塘江的潮音》,從上海回到台灣, 參加第一屆台陽美術展覽會,作品獲得優等。( 台陽美展為畫家陳澄波及友人所創辦,陳澄波是1926年第一位入 選日本帝展的台灣畫家。)劉宏民打開畫冊為我介紹《 錢塘江的潮音》這幅畫,他認為畫面上整個協調性很好, 在透視遠近的海浪當中,色彩的搭配表現了當時的氣氛。
1935年5月,台灣前輩畫家劉新祿(1906∼1984年)
劉新祿30年代作品《錢塘江的潮音》目前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台北市立美術館在2005年典藏了這幅1930年代的作品, 該館評論《錢塘江的潮音》構圖沉穩、筆觸厚實卻色彩繽紛, 是一件精采的作品。該館還收藏了劉新祿的《妻—素娥》、《 打貓莊的草堆》兩幅油畫,作品不見文以載道的沉重, 卻自有一種悠然的拙趣。
違抗父命中國習畫
劉新祿是少數擁有橫跨台灣、大陸、日本經驗的台灣前輩畫家。
劉新祿是少數擁有橫跨台灣、大陸、日本經驗的台灣前輩畫家。
1921年,15歲的劉新祿考進台灣總督府台南師範預科,20歲 從南師本科畢業後,返鄉擔任「打貓(現民雄)公學校」訓導, 這時他認識了嘉義畫家陳澄波。
劉新祿九個子女中,有六個鍾情繪畫,次子劉兆民對繪畫著墨最深, 已在台、美多次展出畫作,畫風筆觸簡練,用色平實和諧, 充滿自然主義的寫實情調。他回憶起父親對繪畫的熱情說:「 從父親留下來的畫稿可以了解,他在台南師範學校就讀時, 就已對繪畫下了很大工夫,認識陳澄波並成為志同道合的畫友後, 開始用粉筆、油彩作畫。當時父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美術專業訓練, 但他勤於研習,1928年就在嘉義公園嘗試40號大幅油畫寫生, 可見父親早已志在藝術。」
專注水彩及粉彩繪畫的四女劉迎歸說,父親在台南師範學校時期, 已有木炭畫、素描粉彩的作品,「 其中有一張是孫中山先生的木炭素描,可以看出父親對他的景仰。 父親感受到被異國統治的精神苦悶,開始嚮往中國文化,1927年 父親結婚後,教學之餘,聘請一位教授北京話的老師, 並且買留聲機及唱片,瞞著家人日以繼夜地練習北京話。」
1929年,三年義務教職期滿,劉新祿為了專心習畫, 立即辭去教職,報考上海藝術大學西洋畫系, 這時才向父親說明想去中國大陸學畫的事,父親大發雷霆, 聲明劉新祿若執意去大陸則不予接濟。「 祖父原來是期望父親去日本留學,像一般人一樣習醫或讀經濟。 後來父親自己存夠了去大陸唸書的費用,不拿家中的錢。 那時大姐才十個月大。最後祖父、母親仍留不住父親。」劉迎歸說。
劉新祿為了追求油畫藝術不惜違抗父命,終於在1929年10月到 上海藝術大學西洋畫系註冊上學。後來受方幹民教授影響, 轉入上海藝專專攻油畫。這時, 同鄉好友陳澄波也在上海新華藝專教授西畫,從此兩人亦師亦友, 經常相約赴郊外寫生。
劉新祿九個子女中,有六個鍾情繪畫,次子劉兆民對繪畫著墨最深,
專注水彩及粉彩繪畫的四女劉迎歸說,父親在台南師範學校時期,
1929年,三年義務教職期滿,劉新祿為了專心習畫,
劉新祿為了追求油畫藝術不惜違抗父命,終於在1929年10月到
中國遊歷寫生不拘流派時尚
北伐成功後,江浙一帶經濟活躍,社會也比較安定,當時的上海是中西文化的匯聚之地,思想自由開放,西歐文化氣息濃厚。1931年劉新祿從上海藝專畢業後,仍繼續在原校研究所深造,並擔任該校助教。課餘常至杭州、蘇州、南京、長沙、常德、蕪湖、重慶等地遊歷寫生。
劉兆民說,當時在上海、杭州一帶活動的中國西洋畫家和父親年紀相近,留法回國在藝術學校任教的有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劉海栗、方幹民等,他們之中有的在國畫方面頗有成就,「父親在藝術方面所受的影響自然和留日派的台灣畫家大不相同。」
他感受到父親在上海研究油畫,能夠自由發揮自己的藝術本能,不拘流派時尚,不受既定的思想框框束縛。「父親認為物體的造型、色彩、色調三者構成西洋畫的要素,三者同時均衡的構圖,畫出來的才是好畫。」
劉新祿認為,要研究西洋畫的真髓,一定不能忘記西洋畫的基本原則,沒有打下根基就跟著時尚走,會使作品流於浮淺。他認為不管任何流派的畫家,都在主題的設計、色彩的運用、色調的均衡上下了很多工夫後,才演化成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持久。劉兆民表示:「我在台灣和父親學畫時,對父親的西洋繪畫觀,還是一知半解,後來到美國紐約Art students league研究及和當地畫家們切磋,才領悟到父親繪畫觀點的涵義。」
北伐成功後,江浙一帶經濟活躍,社會也比較安定,當時的上海是中西文化的匯聚之地,思想自由開放,西歐文化氣息濃厚。1931年劉新祿從上海藝專畢業後,仍繼續在原校研究所深造,並擔任該校助教。課餘常至杭州、蘇州、南京、長沙、常德、蕪湖、重慶等地遊歷寫生。
劉兆民說,當時在上海、杭州一帶活動的中國西洋畫家和父親年紀相近,留法回國在藝術學校任教的有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劉海栗、方幹民等,他們之中有的在國畫方面頗有成就,「父親在藝術方面所受的影響自然和留日派的台灣畫家大不相同。」
他感受到父親在上海研究油畫,能夠自由發揮自己的藝術本能,不拘流派時尚,不受既定的思想框框束縛。「父親認為物體的造型、色彩、色調三者構成西洋畫的要素,三者同時均衡的構圖,畫出來的才是好畫。」
劉新祿認為,要研究西洋畫的真髓,一定不能忘記西洋畫的基本原則,沒有打下根基就跟著時尚走,會使作品流於浮淺。他認為不管任何流派的畫家,都在主題的設計、色彩的運用、色調的均衡上下了很多工夫後,才演化成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持久。劉兆民表示:「我在台灣和父親學畫時,對父親的西洋繪畫觀,還是一知半解,後來到美國紐約Art students league研究及和當地畫家們切磋,才領悟到父親繪畫觀點的涵義。」
對國畫的鑑賞不亞於西畫
劉新祿因為對色彩的愛好而專攻油畫,對於國畫雖未曾嘗試動筆,但是對國畫的鑑賞不亞於西畫,他曾經在遊歷江浙期間(1929∼1945年)收集了一些清朝及民初中國書畫家的作品。
他認為國畫與西畫畫理相同,國畫的書畫一致,是文人表意的方式之一,出發點是心理的、主觀的。
劉新祿因為對色彩的愛好而專攻油畫,對於國畫雖未曾嘗試動筆,但是對國畫的鑑賞不亞於西畫,他曾經在遊歷江浙期間(1929∼1945年)收集了一些清朝及民初中國書畫家的作品。
他認為國畫與西畫畫理相同,國畫的書畫一致,是文人表意的方式之一,出發點是心理的、主觀的。
西洋畫的發展以科學的分析、客觀的態度,從造型的研究進步到物景透視,再演進到印象主義的色地光彩的研究,而演變成現代畫趨向於情感的表達。西洋的美術觀也越來越接近國畫,原始的基本想法已從客觀的畫實走到主觀的畫意。劉兆民感受到:「父親對國畫的認識,是他早年在台灣受中國文學藝術薰陶,再加上在中國大陸期間,體驗中國文化精深博大的結果。他認為國畫氣韻生動,能直接感受到畫家的情趣,傳達畫家內心的意象。」
回台創辦「嘉義青辰美術協會」
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劉新祿被日軍徵召至上海,後來又轉到杭州擔任翻譯官,一直到1945年日軍戰敗為止。1940年,劉新祿趁度假回台期間,與嘉義地區畫家張義雄及翁崑德、翁焜輝等友人創辦了「嘉義青辰美術協會」,並聘請陳澄波為特別會員,共同為推動地方美術而努力,是當年畫壇僅見專攻油畫的畫會。劉宏民感懷地說:「那時可以說是父親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
在古厝裡,劉宏民談起父親收集中國水墨畫的故事,他表示,在上海藝專求學期間,閒暇時父親喜歡流連上海、杭州街巷裡的古玩店。有一次看到一幅乾隆時代舉人王元勳的水墨畫,畫題是《漁家樂》,雖然有點破舊,他卻如獲至寶,毫不猶豫地掏出三十元買了下來,經過裱褙後那張畫煥然一新。畫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在船上聊天,有的正在捕魚,有和小孩嬉戲,也有正在哺育嬰兒,表情栩栩如生,是一幅難得的佳作。後來一位收藏家願意以三百元的價錢請父親割愛,可是父親不為所動。「後來我們才知道,當時公務員每月薪水才二、三十元。」
劉宏民和劉兆民幼年時,曾跟著父親住在大陸,劉宏民在那裡讀了四年日本學校。那天,劉宏民坐在父親往昔起居的古厝裡接受採訪,他談起三年前去大陸舊地重遊,「父親到過長沙、常德、南京寫生,我特別跑去看父親在常德畫過的巷弄,現在都快被拆光了。當時台灣人有的到法國,有的到日本去留學,去大陸的沒幾個,大概只有陳澄波和父親。」
母子杭州探親
1941年秋天,當時二次世界大戰方熾,劉兆民已滿5歲,開始意識到父親總是不在家,母親告訴他,父親住在遙遠的中國大陸,他們正準備到杭州去看他。「那時知道我們將要坐船到大陸去旅行的消息,我心裡非常興奮。」母親計畫的大陸之行,終於在1942年2月下旬啟程,只是沒有料到那次的杭州探親之旅,因為受戰爭的影響,竟花了四年的時間。
他們到了基隆港才發現,因為日軍大舉攻打東南亞,台灣與上海間的渡輪已不能如期行駛。劉兆民回憶說:「我們只好住在旅館等船,母親每天帶著我跟哥哥在細雨綿綿的基隆碼頭望洋興嘆。苦等了十幾天後,終於能夠上船。我看到這麼大的船很激動,從船頭跑到船尾不知有多少次。」第三天中午,他們終於抵達了上海,輾轉終於到達杭州。
杭州是歷史上的文化古城,劉新祿帶著一家人遊覽各地名勝,劉兆民回憶起風光明媚的西湖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在西湖邊的景點寫生,我們就在湖上泛舟。我的童年幾乎在杭州旅居中度過。」
遺作在台展出 畫家重新歸位
劉新祿逝世十周年的1994年,嘉義市文化中心為他舉辦第一次個展,展出了七十多件30年代的作品,當時台灣藝術界認為劉新祿的作品筆觸穩斂沉著,畫面透露溫厚情感,捕捉了早期庶民的生活,作品形趣自然有神,評論劉新祿是一位被時代掩埋的畫家,「他走過一段艱辛創作歷程,在困逆的時代中堅持自己的藝術志向,早期埋沒的畫家現在才重新歸位。」
同年,台北市「東之畫廊」也在9、10月間舉辦「劉新祿回顧展」。該畫廊指出劉新祿是「活躍於台灣美術發展起步的30年代的畫家,是台灣畫壇一顆流逝的慧星」。
後來在1998年及1999年,作品《新高山曉望》、《裸女》(二)分別獲得嘉義市文化中心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近年,畫家的油畫作品《西湖》,也獲得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回台創辦「嘉義青辰美術協會」
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劉新祿被日軍徵召至上海,後來又轉到杭州擔任翻譯官,一直到1945年日軍戰敗為止。1940年,劉新祿趁度假回台期間,與嘉義地區畫家張義雄及翁崑德、翁焜輝等友人創辦了「嘉義青辰美術協會」,並聘請陳澄波為特別會員,共同為推動地方美術而努力,是當年畫壇僅見專攻油畫的畫會。劉宏民感懷地說:「那時可以說是父親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
在古厝裡,劉宏民談起父親收集中國水墨畫的故事,他表示,在上海藝專求學期間,閒暇時父親喜歡流連上海、杭州街巷裡的古玩店。有一次看到一幅乾隆時代舉人王元勳的水墨畫,畫題是《漁家樂》,雖然有點破舊,他卻如獲至寶,毫不猶豫地掏出三十元買了下來,經過裱褙後那張畫煥然一新。畫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在船上聊天,有的正在捕魚,有和小孩嬉戲,也有正在哺育嬰兒,表情栩栩如生,是一幅難得的佳作。後來一位收藏家願意以三百元的價錢請父親割愛,可是父親不為所動。「後來我們才知道,當時公務員每月薪水才二、三十元。」
劉宏民和劉兆民幼年時,曾跟著父親住在大陸,劉宏民在那裡讀了四年日本學校。那天,劉宏民坐在父親往昔起居的古厝裡接受採訪,他談起三年前去大陸舊地重遊,「父親到過長沙、常德、南京寫生,我特別跑去看父親在常德畫過的巷弄,現在都快被拆光了。當時台灣人有的到法國,有的到日本去留學,去大陸的沒幾個,大概只有陳澄波和父親。」
母子杭州探親
1941年秋天,當時二次世界大戰方熾,劉兆民已滿5歲,開始意識到父親總是不在家,母親告訴他,父親住在遙遠的中國大陸,他們正準備到杭州去看他。「那時知道我們將要坐船到大陸去旅行的消息,我心裡非常興奮。」母親計畫的大陸之行,終於在1942年2月下旬啟程,只是沒有料到那次的杭州探親之旅,因為受戰爭的影響,竟花了四年的時間。
他們到了基隆港才發現,因為日軍大舉攻打東南亞,台灣與上海間的渡輪已不能如期行駛。劉兆民回憶說:「我們只好住在旅館等船,母親每天帶著我跟哥哥在細雨綿綿的基隆碼頭望洋興嘆。苦等了十幾天後,終於能夠上船。我看到這麼大的船很激動,從船頭跑到船尾不知有多少次。」第三天中午,他們終於抵達了上海,輾轉終於到達杭州。
杭州是歷史上的文化古城,劉新祿帶著一家人遊覽各地名勝,劉兆民回憶起風光明媚的西湖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在西湖邊的景點寫生,我們就在湖上泛舟。我的童年幾乎在杭州旅居中度過。」
遺作在台展出 畫家重新歸位
劉新祿逝世十周年的1994年,嘉義市文化中心為他舉辦第一次個展,展出了七十多件30年代的作品,當時台灣藝術界認為劉新祿的作品筆觸穩斂沉著,畫面透露溫厚情感,捕捉了早期庶民的生活,作品形趣自然有神,評論劉新祿是一位被時代掩埋的畫家,「他走過一段艱辛創作歷程,在困逆的時代中堅持自己的藝術志向,早期埋沒的畫家現在才重新歸位。」
同年,台北市「東之畫廊」也在9、10月間舉辦「劉新祿回顧展」。該畫廊指出劉新祿是「活躍於台灣美術發展起步的30年代的畫家,是台灣畫壇一顆流逝的慧星」。
後來在1998年及1999年,作品《新高山曉望》、《裸女》(二)分別獲得嘉義市文化中心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近年,畫家的油畫作品《西湖》,也獲得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劉新祿的子女們感懷父親一生為藝術的奉獻,四女劉迎歸說,「撫畫嘆息,悔恨當年不曾進入父親的繪畫世界,了解他的人生。」在2004年,六個子女劉碧瀾、劉碧蓮、劉宏民、劉兆民、劉迎歸、劉幻真結合父親的遺作,在民雄圖書館舉辦「劉新祿及其子女畫作聯展」。
藝術家應不計名利全身奉獻
劉迎歸表示,父親從不積極鼓勵兒女走進他的繪畫天地,因為他感受到身為藝術家的辛苦,所以他讓兒女們憑著志趣發揮所長,無形中培養了務實的處事態度。「他常告訴我們,如果選擇藝術作為終身事業,一定要有不計名利、甘耐寂寞、全身奉獻的精神。」劉迎歸說道。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劉新祿目睹陳澄波不幸蒙難,悲痛之餘久久不能執筆作畫,直到晚年(1972年至1984年間)才在旅美時期又開始創作,且曾遊歷歐洲,參觀各大美術館,其間帶著畫具隨處寫生,畫下了尼加拉大瀑布的洶湧澎湃及華盛頓櫻花的盛開英姿。
1978年劉新祿旅居美國,在電視上看到了八十多歲的俄國名音樂家海飛茲(Heifetz)的演奏,激動非常。兆民說:「父親告訴過我,之前曾在上海聽過海飛茲的演奏,我想,父親憶起了在上海意氣飛揚的年代。」
劉新祿幼年生活在嘉義民雄鄉村,大自然孕育了他藝術創作的特質,作品散發著樸實的鄉土情味,而農村純樸刻苦的民風,塑造了他嚴謹創作、淡泊名利的精神。劉宏民受到父親的薰陶,以及自己長年作畫的經驗,深刻體會出藝術家與景物的關係:「畫作是藝術家的靈魂與觀賞者之間的一座橋梁,我們應該花點時間去跨越這道橋梁,才能得到欣賞的樂趣。」
傍晚時分,劉宏民走到花園裡,把蘭花細細地澆上了水,望著夕陽餘暉裡的古厝,彷彿又看見父親作畫後,坐在那張烏黑的籐椅上,靜靜的品嚐著濃濃的茶香。◇
藝術家應不計名利全身奉獻
劉迎歸表示,父親從不積極鼓勵兒女走進他的繪畫天地,因為他感受到身為藝術家的辛苦,所以他讓兒女們憑著志趣發揮所長,無形中培養了務實的處事態度。「他常告訴我們,如果選擇藝術作為終身事業,一定要有不計名利、甘耐寂寞、全身奉獻的精神。」劉迎歸說道。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劉新祿目睹陳澄波不幸蒙難,悲痛之餘久久不能執筆作畫,直到晚年(1972年至1984年間)才在旅美時期又開始創作,且曾遊歷歐洲,參觀各大美術館,其間帶著畫具隨處寫生,畫下了尼加拉大瀑布的洶湧澎湃及華盛頓櫻花的盛開英姿。
1978年劉新祿旅居美國,在電視上看到了八十多歲的俄國名音樂家海飛茲(Heifetz)的演奏,激動非常。兆民說:「父親告訴過我,之前曾在上海聽過海飛茲的演奏,我想,父親憶起了在上海意氣飛揚的年代。」
劉新祿幼年生活在嘉義民雄鄉村,大自然孕育了他藝術創作的特質,作品散發著樸實的鄉土情味,而農村純樸刻苦的民風,塑造了他嚴謹創作、淡泊名利的精神。劉宏民受到父親的薰陶,以及自己長年作畫的經驗,深刻體會出藝術家與景物的關係:「畫作是藝術家的靈魂與觀賞者之間的一座橋梁,我們應該花點時間去跨越這道橋梁,才能得到欣賞的樂趣。」
傍晚時分,劉宏民走到花園裡,把蘭花細細地澆上了水,望著夕陽餘暉裡的古厝,彷彿又看見父親作畫後,坐在那張烏黑的籐椅上,靜靜的品嚐著濃濃的茶香。◇
http://www.tahistory.org/wp-content/uploads/2015/11/104_0617_16k正面.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