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成立二十五週年
莊勝義
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於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一日舉行開幕典禮,整個會場擠滿了人,喜氣洋洋, 這是台灣人在休士顿歷史性的一天。 從這天起,活動中心開門爲同鄉服務,多年来大家期待設立一個會館的願望達成, 怎不令人興奮! 而且,建館的費用全部來自同鄉們慷慨的捐款,不用分文貸款,創下美國台美人社區的先例,休士頓台灣人的實力也令人刮目相看。
台灣人開始來到休士頓大致在一九六〇年代初,在一九七〇年即已設立台灣同鄉會,一九七五 年設立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 一九八五年成立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爲教育下一代負起傳承台灣文化的責任。
台灣語文學校開始頭幾年都向休士頓學區租用學校教室在星期六教學,當時的台語學校扮演學校和社區中心的角色,每一學年度需要面對換學校的困境,極為不便,遂有想設一個基金會來支援學校,設有教室及活動場地。 此一構想經校務會議通過,於一九八八年九月推舉郭珠真、沈郁芳、謝清實、廖明微、林秋成等五位歷任校長起草台灣人傳統基金會的會章(Constitution)及章程 (Bylaws),隨後向州政府登記爲 Non-Profit 團體,並向國税局 (IRS)申請為免稅 (Tax Exempt)團體,基金會的英文名稱為Taiwanese Heritage Society of Houston (簡稱為THSH); 佳音終於傳來,IRS正式批准THSH 自一九九一年一月起有免稅 (Tax Exempt) 的資格。
在台語學校設立 THSH 的時候,李雅彥醫師出任 一九八八年台灣同鄉會長,他很想設立一個同鄉會館,在各種場合鼓吹這個概念做些義賣和募款,收集了一些準備金,同鄉們感佩於李雅彥的愛台灣之心及樂觀的精神都樂於贊助。 鋻於台灣人傳統基金會已經取得免稅資格又有經營台語學校的經驗,許多社區人士建議基金會出來整和建館和建校這兩項目標。基金會表示願意擔任此項任務 〜舉成立台灣人活動中心,並擴大場地讓信用合作社能夠使用。
於是建館的工作開始。首先,基金會於一九九一年六月選出七名理事組成新的理事會,會長由莊勝義,副會長由楊朝諭出任。理事會第一項工作即是成立一個規模龐大的十八人的募款委員會來動員社區的支持,主任委員由楊朝諭擔任。另外請莊承業理事擔任物色會館及和地産公司談判的負責人; 諸項工作進行順利,同鄉對捐款踴躍又熱情,顯然我們訂定的獎勵辦法有發揮功能。會館的購買也於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成交。
為了達成募款的更高目標,我們於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一日在整建中的台灣人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個募款餐會,約有三百多位同鄉參加,會場熱鬧又溫馨。當場我們向支持者報告募款成績已達到的預定目標的百分之八十,感謝大家的支持,剩下最後一哩路還要請大家的幫忙,把募款的口號 「一元不嫌少,一萬元不算多」 以及 「 基金會如果做得不夠好,請再多捐一點,因為這是您的家!」 再提出來,大家聽了都笑出來,並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天司儀是 歐清南,台灣青少年協會提供當晚的餐會服務,也許當天的菜和服務特別好,到了七月十一日開幕典禮那天我們居然募到三十萬八千元,超過了预定目標。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一日那天風和日麗,我以台灣人傳統基金會會長的身份主持開幕典禮,會場放了很多各界送來的花籃,隆重又優雅,大廳裏坐滿了同鄉和各界朋友,包括 休士頓市長代表,達拉斯和紐奧爾良的同鄉會代表,個個精神飽滿愉快。典禮的司儀是李席舟,典禮於下午一點開始,儀式按照舞狮、剪彩、歡迎、致謝、介紹、頒獎、賀詞、音樂和舞蹈表演,順序進行,頗為生動。
首先在門口的舞狮由達拉斯的同鄉蔡靜煌一家兩大人兩小孩來表演,他們敲鑼打鼓跳得有聲有色,給活動中心帶來福氣; 接著,捐款最多的十二名同鄉出來剪彩,一時照相機拍個不停,很是熱鬧。
之後回到大廳,我在大廳嘉賓面前宣布募款結果: 一共有二百五十人 捐了三十萬八千元,其中捐一萬元的有十二位,捐一 千元的有六十七位,我在宣布的時候覺得生為台灣人真是驕傲,休士頓台灣人實在了不起。
我們六個月前在募款餐會時答應要做的事都做到了,活動中心整修實際上於三月中完成 已開始使用。基金會副會長楊朝諭向大家介紹了各間廳室的命名,全係捐款一萬元者紀念或尊敬他們的父母而立。活動中心主任莊承業向大家説明了活動中心的收支狀況,此次收到的捐款都已全數用到建設上,將來的運作還需要每年舉辦募捐活動。
開幕典禮表揚的建館募款有功人士,包括募款委員會的十八位委員,籌備基金會最先的五位台語學校校長,及其他有特殊貢獻及熱心服務人士多人,各獲贈獎狀一張。
休士頓市長藍尼爾特派代表前來申賀;達拉斯的同鄉劉淑賢女士代表達拉斯同鄉會向我們道賀; 紐奧爾良同鄉羅榮德代表紐奧爾良同鄉會向休士頓道賀; 他說他很羨慕猶太人的社區中心(Jewish Community Center),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也有同樣的水準不輸人,替台灣人爭氣,大家鼓掌不停。紐奧爾良十多位同鄉,特地前來在典禮表演壓軸的台灣山地舞助慶。
典禮的最後是一場富有藝術水準的的表演,演出時間將近一小時,節目由基金會理事吳連山策劃,石朝楝負責錄影。
二十五年過去了,靠著同鄉堅定時支持,台灣人活動中心仍然屹立於休士頓,造福社區,真正是一個家,這是多麼令人欣慰!
二十五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也是一個很短的時間,正好是一個世代,當年在募款餐會服務的台灣青少年高中生,都已經受過優良的大學教育成為社會的中堅,在各地方有出人頭地的表現,這是我們的新世代。
在傳統基金會及活動中心,我們看到世代交替正在進行中,也看到許多地方呈現嶄新的面貌。 去年的募款成果超過歷年來的記錄,就是社區的肯定。我們感激蕭文源會長的努力,也慶幸有很多義工的付出,我們的團體將會更加進步,邁向新世紀,有一天變成全美最好的公益團體之一。(Top)
Good Memory
George Lin (林秋成)
This afternoon I took Anne to TCC for her line dance program. It has been for a long while since my last visit to TCC. Naturally, I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look around the building. When I approached the playground in the backyard, I saw two big pine trees. Instantly, a mixed feeling of sadness and satisfaction flooded my entire body that I could no longer resist from playing back some of good memory. Indeed we have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of our time and energy to this facility.
It was 1999 when Yao Cheng was the president of THSH, and I was TCC director. In memory of Dr. Ya-Yen Lee and Dr. Robert Tsai, we planned two pine trees. I visited and purchased two pine trees from a nursery in Katy. Eighteen years later, it is still vivid in my memory the day we got together in the backyard for a tree-planting ceremony. Truly, time flies. Now these two little trees have matured and grown to two giants. In their lives, our beloved friends, Ya-Yen and Robert were always standing in the front line to fight for Taiwanese independence. They were true leaders in our community.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se two pine trees, I felt very much like their spirit are still with us.
Immensely, I felt it is my honor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Yao Cheng (THSH’s president) and James Chao (School’s principal) to build a children’s playground. We worked together to design and have a contractor to fulfill our dream. Please see the attached pictures.
Thanks to Ya-Yen, Mike Kuo and many others for securing a funding from HUD to build the TCC annex building. It is also my pleasure to work with Gin-Ru and Chao-Dung for this project. We have collectively worked with a city architect and a contractor to have the TCC annex built in year 2000.
Undoubtedly there were so many rough times we went through to deal with HUD for supplying evidence to prove the TCC annex was built to meet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requirement. Gin-Ru and I had to visit their office few times to defend THSH. Both of us had many sleepless nights to worry about how to overcome HUD’s challenge. They demanded THSH to pay back $300,000 construction fee, provided we failed to supply sufficient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 TCC annex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for serving the general public. That is why for 5 consecutive years after the TCC annex building was commissioned we had to create and carry out many programs to serve underprivileged communities in the Houston area. Indeed, we are in a great debt to many community members who work tirelessly to carry out such programs. It is my regret for not being able to identify each one of these working members. Honestly they are my heroes and will always remain in the list of my gratitude.
Profoundly, I understand TCC is not built by one person nor by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Therefore, it will be unwise to claim a credit for any individual. However, looking back now I have no regret and will continue to learn not to have such attachment in my life. (Top)
回顧台灣人活動中心的成立
莊承業
今年(2015) 6月中在活動中心跟蘇俊豪碰頭,他説”基金會要我掃描活動中心初期的檔案,其中有很多你的資料” ” 我突然想起,我手中有活動中心購買前的資料,基金會可能没有。一禮拜後,將部份的資料送给蘇先生過目,他建議我寫一篇文章介紹活動中心過戶的情形。
現在就簡單介绍我所知道的故事。
一,摸索階段 (1988/9 – 1989/4)
1987年期間,在台灣人社區裡,比較活耀的社團有台灣同鄉會、台灣語文學校和合作社。因為同鄉會的活動比較頻繁,郭正光擔任同鄉會會長時,發覺時機一到,社區需要有一個固定場所來舉辦活動。其實其他二個社團都有這個需要;他就喊出購買一間台灣會錧的需求。
1988 年,李雅彥醫師上台後,馬上設立「台灣會館基金」,積極 募款,到了秋天己募得一,二萬元。9月他要我開始去推動籌備工作,開過二次會議; 1988年12月3日和1989年2月12日。議題集中在檢討咱的社區有需要一間台灣會舘嗎?這間會館的歸屬問題; 同鄉會?台灣語文學校?合作社?大家無法取得共識。4月8日再開一次會,主要目的是组織—個籌備會,結果只有五人出席,會議流產。隨後我再到外州工作一年,就沒參加籌備工作。其實從1985年起到1990年為止,大部份的時問都在外地工作,實際上跟社區脫節。
二,實地勘查 (1990/9 – 1991/3)
1990年9月,帶女兒到台灣語文學校唸書時,常常聽到校務人員的埋怨,因為學校年年搬家,造成相當大的困擾。這時我深深感覺到固定校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和李雅彦醫師溝通,他馬上介紹一位猶太籍的經紀人,請他尋找一棟建築物。從1990年9月到1991年3月,前後看過五棟建築物,隨時和李雅彥醫師和台語學校林秋成保持聯繫。
2月中旬,林秋成宣佈一項好消息,休士頓台灣人傳統基金會(下稱基金會) 經過一、二年的申請,已經得到國稅局的核准,正式成為非營利免稅的社團。基金會自然就挑起這個重擔。
三,協調社團 (1991/3 – 1991/6)
3月中旬,經紀人介紹目前旳台灣人活動中心;一間拍賣中(Foreclosure)的託兒所,開價25萬,建坪1萬1千平方呎,土地1.12英畝,地奌適中,就積極安排視察;
3/23 陪林秋成参觀室內隔間,認為可以考慮。
4/6 陪同鄉會的邱忠男、 會舘基金的李雅彥醫韴、合作社的曾昆聯、 台語學校的吳連山等人,一起視察內部,大家很滿意。並要求估價整修的費用。
5/18 更多的同鄕包括郭正光、 廖明徴、吳連山、鄭耀州 、謝貴分、邱忠男夫婦、和吳木盛夫婦等等、加上負責整修的沈盈懷。大家看完後,在謝貴分的辦公室進行評估,大家都表示中意,贊成接洽購買。
為了要求同鄉會肯拿出3萬元,借給基金會,先後三次向理事會説明活動中心的可行性;
4/27 介紹這一棟建築物。
5/23 會中被質疑活動中心有需要嗎?建議基金會先租一個場地,經營二年後,再決定是否購買?我當場要求同鄉會撥出3萬元,理事會進一步也要求一份收支平衡表。
6/27 正式提出一份收支平衡表,理事會審查後,覺得合理,同意撥出3萬元 ,
做為長期貸款。
6月1日基金會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正式提出三份報告;
- 托兒所的平面圖。
- 整修設計圖一張,估價整修費用,大概10萬元。
- 三年的收支平衡表。
整個會場氣氛熱烈,經過討論後,表決通過購買這棟托兒所的議案。同時選出 1991年度的七位理事::莊勝義 (理事長), 楊朝諭 (副理事長), 莊承業 (財務), 廖明徵 (秘書), 吳木盛, 吳連山, 謝清實.理事會正式被授權展開購買工作。
四,接洽過程(1991/6 – 1991/10)
基金會理事會開始討論如何提出Earnest Money Contract . 日期和金額如下:
6/11 第一次提出 $145,000。
6/24 第二次追加到 $170,000。
7/12 因為另有一份契約送入,提高到 $195,000。
7/17 正式收到對方的電話,接受這個價格。大功告成一半。
下一步是修改Deed Restriction,這是有關法律層次的工作,就委託石福津律師出面來處理。第一回合,對方就抛出二項難題;第一,停車位只有29個,無法應付社區活動。第二,一年只能舉辦12次活動。為了解決停車場問題,只好向對街的Sara International Inc. 請求幫忙,終於簽訂一份55個停車位,五年的租約合同。這個合同送去之後,再委託經紀人向 Hines Interest, 休士頓數一數二的大財團, 遊説,要求取消第二條限制。經過二、三個月的週旋,終於在10月17日接到電話,一切順利過關。過戶時間訂在10月28日。
難忘的小小挿曲;
時間: 1991年10月17日上午十黠半。
往事: 上班時,電話響了,順手拿起聽筒,對方就説話了”The contract for 5885 Point West was approved, the closing date is set on Oct. 28.” 幾個月來的壓力完全解除,心中的喜悅是無法形容的。電話掛斷後,站了起來,就到樓下寄一封信。沒想到二個禮拜後,信被退回,原來我一高興,忘了貼郵票。
五,義舉可嘉 (1991/10)
過戶時間只剩十天, 難題又來了,當時基金會的帳户只有同鄉會3萬元,和會舘基金4萬元。如何在十天內湊足13萬元?理事會知道短期內無法募款,只好向同鄉融資。很幸運的,李雅彥醫師和 蘇宏彦二人短時間內湊合13萬元;因為他們的及時慷慨義舉,活動中心的過戶才能如期顺利完成,我一生中永遠感激的二位同鄉. 10月28日理事長莊勝義外出,由副理事長楊朝諭代簽一切的文件。終於在這一天10月28日台灣人活動中心正式成立。
六,募款活動 (1991/8 – 1992/1)
基金會設定30萬為募款目標。於8月成立募款委員會,款項分為捐款部份和貸款部份,由同鄉分別認捐。募款委員會的成員如下;
楊朝諭 (主任委員)
林英宏、林秋成、林榮生、邱忠男、吳重華、郭正光、郭鐘樑、陳舜哲、
許重義、蘇宏彥、蘇秀娥、曾昆聯、闕文榮、戴建民、葉錦如、紀元德、
歐壽昌
幾個月的募款活動中,除委員外,相信有許多同鄉在幕後賣力募款。募款目標達成後, 1992年1月底,基金會就在整修中的活動中心,舉辦一場大規模的募款餐會,有二百五十八位同鄉出席捧場,整個活動中心塞滿了人潮,大家喜氣洋洋,會場上到處充滿著喜樂,相信很多同鄉的腦海裡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基金會繼續募到二十四萬八千元(不計同鄉會的三萬元、和會舘基金的四萬元),完成一件重要的社區大事。
七,落成典禮 (1992/7/11)
經過半年久的整修,在6月底完工。基金會選擇7月11日舉辦台灣人活動中心的落成典禮,同時表揚捐款一萬元的同鄉,感謝他們熱心的贊助。同鄉的名單如下;
李雅彥、趙紀諭、張顯道、黃逢春、李席舟、林重光、王敦正、吳本立、吳東山、連山、文山兄弟、鄭溫溫、順順姐妹、黃澄清、楊朝敦、
活動中心開始正式運作,到今天已經走過23年的歲月了。
八,結語
活動中心的成立是動員整個社區的人力和財力,否則無法完成。希望這篇文章能抛磚引玉,有更多的人,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譲同鄉分享。這樣子就可以看到活動中心成立時的大輪廓。 (2015/9/12)(Top)
築夢建館之後
琇莉
在國民黨打壓台灣,不敢用台灣之名的時代,休士頓台灣人在大街上掛「台灣人活動中心」之招牌,是多麼勇敢且有意義的壯舉。至今台灣人活動中心的成立已邁向第二十五個年頭,這間休城台灣人的厝,是休士頓台灣同鄉會會館也是台灣語文學校,是好多人在八零年代末期,經過四至五年的醞釀努力合作而成的。購買台灣人活動中心時,由同鄉會出資三萬元,加上同鄉募捐的建館基金四萬元,再加上向同鄉短期融資墊借(李雅彥醫師及蘇宏彥同鄉在短期間內提供了十三萬五千元),以台灣人傳統基金會Taiwanese Heritage Society of Houston (THSH) 名義買下現在的建築物,整修後成為 Taiwanese Community Center (TCC)。購買後,THSH大力募款,各社團及同鄉踴躍共襄盛舉,一九九二年一月底在整修中的中心舉辦大規模募款餐會,喜氣洋洋地成功地在台美人社區募得近三十萬,當時的僑社報紙以[台灣新僑令人刮目相看,同鄉會與傳統基金會搭配開創新局,台灣人努力終於有自己的「家」了!]大幅報導。
這段築夢建館歷史是台美人的榮耀,鄉訊特闢專欄邀請前輩回顧歷史往事,已有莊承業寫的[回顧台灣人活動中心的成立],呂理順的[沒用上的台灣會館預定地]及楊朝諭的[回憶休士頓台灣會館建館的年代]。非常謝謝前輩專工撥冗寫回憶,期望有參與那段歷史的老同鄉也來描述那段大家在「同鄉會」一起努力,渴望台美人能擁有自己的厝而同心協力,如何開源節流累積三萬元,及建館基金如何募得四萬元的故事。
如今台灣學校有固定校舍,不必每逢開學就為了借學校上課而著急,同鄉會辦活動也不必為租借場地煩惱,而且都各有辦公室,活動中心為社團及同鄉提供了許多方便,TCC 建築物的開銷由THSH 負責,每年秋天一到,基金會就開始籌備募款。今年三個在同一屋頂下的社團(台灣同鄉會、台灣學校、台灣人傳統基金會)皆由年輕人接手,新人新氣象,期待互相合作創造三贏的局面。
台灣同鄉會會館
在當年有參與建館的老同鄉腦裡,這間厝是會館,除了參加同鄉會也會捐款給基金會,但是時間流逝,後到的人不諳兩會關係,則以為參加了同鄉會就是基金會,或樂捐了基金會就等於參加了同鄉會。同鄉會的會費四十多年沒變,家庭、個人、學生:$35、$25、$10,基金會捐款最低額$50,能贊助更多更好,如何向同鄉解釋有兩個會,同鄉會是基金會的創會員之一,最好兩個都參加,一直是理事們及櫃檯經理難以說明的地方。有了會館之後,同鄉會的主導性就漸減了;雖然建館有功,在基金會的理事會有一席理事名額,但會務財務運作分別獨立,以致兩會變成競爭的情況。以前座談會包括健康、理財、關心台灣等等都是同鄉會在辦,固定社教課程則由基金會下的活動中心組辦。傳統週音樂會有好幾年是基金會辦的,最近幾年同鄉會除了春節年會、夏令會、中秋晚會、二二八紀念會,也擴大舉辦 Taiwan Yes。誰辦什麼活動都是因人而異,消消長長,移移變變,也考驗著理事們的溝通能力。其實同鄉參加活動,大部分人無在注意是何社團辦的;但基金會負責維持建築物的開銷、修理是事實,所以兩會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共存共榮,都是在服務同鄉,同鄉應兩會都支持,兩會也應互相合作。
既然當年同鄉會努力的是為建館,這活動中心也就是會館,所以來參加基金會固定課程及活動的人也應是同鄉會會員,如以前要在合作社開戶必參加同鄉會一樣,此提議不知大家看法如何?不知可行否?也就是說要成為基金會的使用會員(User Member) 來參加基金會固定課程及活動也應是同鄉會會員,如此對建館歷史的成果才有意義;早期定的規則有此雙贏的考量,但後來就不尊崇了。如果有人無法成為同鄉會員,則可個案處理。捐款贊助而鮮少參加固定課程者可稱為Donor Member。這是個值得思考討論的方案,期待第三代年輕理事重新思考。
同鄉會和基金會的關係一直受到多人關心,兩會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共存共榮的,合併不可能,但是合作可行。在兩會會籍尚未統一之前,大家可以先合作收費的方法,基金會募款是有一群義工去募款,既然是義工也可幫同鄉會收會費,同時為兩個台灣人的組織服務,不但重現建館精神,也方便同鄉,同時收兩張支票,一張開給THSH,一張開給TAA-Houston,如何向同鄉說明,只要理事們合作互相溝通準備資料給義工。
台灣語文學校
自活動中心成立以來,台灣學校是最大的贏家,除了早期支付過「租金」,十多年來學校只負責學童的語言文化教育,不必煩惱建築物的使用開支。當年為了讓學校永續而更上一層樓,五位校長創立基金會,最早的章程下設台灣學校、社區服務、文化組;購買TCC後結構有改變,學校雖是基金會的一的部門,但財務卻只付校務開支,校舍硬體的開銷都是同鄉全體募款給基金會承擔的。以前學校的委員老師家長都是同鄉會的人員,都會參加捐款,在TCC宛如一個大家庭。但是時日遠飄人員變遷,新的家長不了解過去的歷史,又沒機會了解學校與基金會的結構,以為註冊繳了學費就結束,殊不知一年一度的募款是為了硬體,也應參予;這也不能怪家長, 因他們沒有機會知道。今年由新人接掌,是展現領導能力整合的時候,如何向學校校務委員及家長說明並鼓勵一起參與活動中心的募款,如建館時代一樣,煞變成新課題。
出出入入的義工
總之,咱的會館內有三個常駐社團在使用是事實,也常常因沒有足夠的智慧與胸懷,而或有摩擦,二十多年來一直考驗著台灣人的修養。當年學校出基金會之名,鄉親及同鄉會及建館基金出錢,共同購買這棟台灣人活動中心,不堅持本位,讓更多人受益,是很有理想且高超的作為,是基金會創會的價值,曾幾何時忽略了建館精神,遠離了人群,忘了廣結善緣,或許是因人而異吧。台語俗語有句話:爐三隻腳就不倒。三個主要社團各有其功能,社團是固定的,理事人選會更迭,不同人坐上不同位子,在其位而謀其職,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意見不同屢屢出現,此現象不斷地挑戰在活動中心使用的社團的理事及義工們的智慧、領導與溝通能力。基金會理事有9人,校務委員有6人,同鄉會理事有9人 ,鄉訊編輯6人,TCC委員 4人,CSC委員 3人,還有家長會、Taiwan Yes 等等,如何去招募這麼多有心且還要有時間的的義工啊? 一般來說一個社團裡只有20% 的會員會關心, 真正有時間參與的只有其中一半。既然是三個社團合用共存的中心,義工也應一齊合作的。如何讓願意出來服務的義工認識組織瞭解歷史,發揮所長,互信互助互持,避免道聽塗說發生誤會,以達到既傳承又創新的現象,似乎是我們社區過去著力不足的地方。建立義工交流訓練的平台,以儲備人才是刻不容緩的事。如今三個主要社團皆由年輕的新人接手,是改變創新的時候,咱攏是自家人,本著建館初衷、服務同鄉、廣結善緣,以達和諧永續的目地,同鄉們都在拭目以待新時代新作風。(Top)
沒用上的台灣會館預定地
呂理順
為了回應颜琇莉於台灣鄉訊六月的文章《請大家來回憶那段築夢建館的歷史》,我想要提起一個少為人知的故事。
在一九八零年代後期,眾多台灣人留學生來美已十多年,經過求學奮鬥,在美國己經成家立業,有了家庭子女。也有一些台灣來的事業家,進駐休士頓市,參與同鄉會活動。我們這些先期的台美人,有相當強烈的台灣人意識,及對同鄉的愛戴和凝聚力。在台灣仍是戒嚴專制統治的七零年代,台灣同鄉會在美國各地成立。為了與同鄉交誼關懷,休士頓台灣人也於一九七零年成立了台灣同鄉會;為了同鄉財務上的互助,一九七五年成立了台灣人德州信用合作社;為了教授子女台灣語言及文化,一九八五年成立了台灣語文學校。台灣同鄉會先借用合作社在Fondren Road的辦公室一隅,後來到Harwin (好運大道)租了個店鋪,掛上台灣人活動中心之牌。台灣語文學校則租用學校,但每二年就被拒絕租借,搬來搬去很不穏定。所以這些组織都沒有很適當的活動所在,也未能同聚一處,而使同鄉交流很不方便。因此建設一個台灣會館,成為當時大家共同的理想。
一九八七年郭正光博士當台灣同鄉會會長,大力招募同鄉入會。同年,熱心同鄉李雅彥醫師促成台灣會館基金籌備會,有多次活動向台灣同鄉募款。一九八八年台灣語文學校改屬台灣人傳統基金會,並於一九九一年取得聯邦非營利性組織資格。同時陣莊承業找到這棟拍賣中的建築物,結合同鄉會的三萬、建館基金的四萬加上同鄉無息週轉的十三萬五,以台灣人傳統基金會之名義購買。基金會在活動中心購買後積極募款,因同鄉捐款可免稅,突破募款瓶頸。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只知道上述的募款活動促成了現今台灣人活動中心的成立。那棟建築物是個拍賣的託兒所,位於複雜的地區,並非位於理想的環境。
其實當年李雅彥醫師有一個宏偉的遠見,他早在房產低靡時期就另外招集約三十名同鄉,組成一個土地投資集團,在環境優美的休城西南邊界,買了一塊約五英畝的可建築空地。那時是一九九零年,詳細地址是在Craven Road, 它是平行於八號公路(Sam Houston Tollway)南邊第一條街,與Stafford Blvd相交的角落,往東就是S. Gessner。我因緣際會於土地購買不久接管上這塊土地的管理,做了免費的義務經理人。
但不久之後,於一九九一年台灣人社區以傳統基金會之名快速買下現今位於5885 Point West, Houston, Texas的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的建築物。如此一來,這塊土地就失去了使用的目標了。時當經濟衰落的年代,要集额外資金繳納稅金可是個難题啊!還好剛好有附近八號公路的土地要開發,须要自本土地接水管,收到一些費用,可供支付稅金。也因旁邊馬路拓寬成Stafford Blvd,拿到一筆土地收購金,得以再延續下去。然而李雅彥醫師於一九九八年不幸離世後,這塊土地的使用目的就更不清楚了。所以我就開始把土地登記於出售土地名單上。所幸在投資人中有位願意出資收購,就解決了問题。
對所有的投資者而言,我們當時是為著台灣同鄉建築台灣會館的理想而出錢響應的。投資單價每股五千美元,共收集了約十九萬美元,投資人有三十位。當時五千美元大約是工程師一個月的薪水,大部份投資人只購一股,多為上班族,很多是我的朋友,都是熱心相挺肝膽相照,死忠擱換貼的台灣同鄉。
我把這個不為人知的故事寫出來給大家知道,雖然這筆土地沒有供應给台灣會館的建設,但這些投資的台灣同鄉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欣佩的。(Top)
TCC 25 週年慶有感
郭振源
光陰似箭 ˒ 活動中心開幕至今也有25年了◦ 一直以來本著服務鄉親至上為原則˒ 現在已25週年˒ 真的值得大家一齊來慶祝◦
我將利用這個機會簡述我在TCC所參與的工作:
以前Grand Hall有一個很簡單的台子˒ 不夠使用; 2002 年我們新擴建目前的講台◦ 同年˒ 教室與教室之間˒ 以及新與舊二個建築物之間也增建幾條通道; 除了方便通行外˒ 緊急時也可以用來安全疏散◦ 這二個工程都由我自己設計ˎ僱工ˎ自購材料及監工而完成˒ 節省不少的開支◦
2003年˒ 負責屋頂全部翻新的監工˒ 並新建前面接待室的裝潢˒ 以增加活動中心的美觀◦
2015年˒ 外面庭園新增建鐵圍牆˒ 加強活動中心的安全維護◦ 同年合作社房間交還给TCC˒ 經我策劃後並請Jona 改建室內的音響及網路˒ 以及監视系統的調整˒ 佈告欄的設置˒ 都由他一手包辦˒ 因此可以讓大家方便使用◦ 難得!
義工方面:
2000年11月12日˒ 義工油漆全部的教室˒ 共有20位同鄉及學校TYS 的團隊參加˒ 請見走廊橱窗的照片.
2001年10月14日˒ 義工整理 TCC 的室內及室 外的修護˒ 一共有28位同鄉利用星期日來參加˒ 非常難得!
前年 TCC 的屋頂˒ 碰到大雨天經常漏水˒ 幸有黄逢春先生常自備材料來修護˒ 文山兄也經常參加補修˒ 非常感謝!
幾年來活動中心幸好有不少TCC committee members無私的奉獻及衆多義工們的幫忙˒ 我衷心的感激◦(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