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稻埕在日據時代的文化氛圍
20年代是歐洲革命思潮與現代主義風起雲湧,許多人藉由科技去創造及改變周遭的環境,也是充滿藝術文化的時代。
大稻埕的建築與人文歷史就是在這股浪漫革命情懷之下的產物,1920年代的大稻埕可說是全台灣最繁華、最現代化的地方。當時被說是屬於「本島人的市街」,如趙一山在大稻埕城隍廟附近創辦「劍樓書塾」、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及文化協會均設立該街。
有稻江詩人雅號的趙一山,1856年(清咸豐六年)出生於枋橋(現今板橋),原名元安,字文徽,又字益山,因仰慕文文山(文天祥,字履善號文山)與謝疊山(名枋得號疊山),而自號「一山」。
自幼跟從鄉里宿儒賴宏致力讀書的趙一山,鑽研詩詞長短句,卻無法接受八股文。他在18歲科舉考試及格並列舉秀才,30歲時舉行入泮的入學儀式,並在官學之下的府學獲取首名。翌年,當他在科舉考試的鄉試落榜後,決心放棄做官潛心習醫,後來改行行醫在家教讀。
1911年,趙一山在大稻埕城隍廟附近創辦「劍樓書塾」(現在的民樂街17號)公開授徒,遠近眾多學生慕名登門求教。趙一山書塾講學設教,三十餘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春暉遍四方,他的及門弟子有歐劍窗、林夢梅、張我軍、杜仰山、吳夢周、李騰嶽、施萬山、詹天馬、王香禪、廖秋桂等人,其中張我軍受他的影響頗深,在20年代成為有影響力的「新聞學旗手」。
趙一山的詩學與蔣渭水的新文化協會舉辦的文藝活動,讓大稻埕充滿文學藝術氛圍。回顧大稻埕的歷史,竟然發現該處締造了不少「台灣第一」,但也道盡了百餘年興衰繁華歷史的滄桑。

醫師與民族運動者蔣渭水
提到大稻埕的蔣渭水,有「台灣農民運動豪傑」、「台灣時代女性革命家」等氣勢響亮雅號的簡娥說:「台灣農民運動的里程碑是1925年發生的“二林蔗農事件”,但主要是受到1918年噍吧哖事件的影響。 」
1926年(大正15年)1月 4日 ,「鳳山農民組合」成立,黃石順、簡吉、張滄海、陳振賢等為該組合的幹部…
簡娥說:「當時農組運動組員並不只限農民,有些醫師、商人、地主等背景人士亦參加該運動。
例如蔣渭水和黃信國、賴和(原名賴河),石錫勳、楊老居都是學醫、台灣文化協會成員,不僅在金錢上贊助農組,也分別以行動表現抗日的決心,他們和台灣農民組合其他組員一樣都是民族運動者。
蔣渭水(1888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臺灣宜蘭人。臺灣日據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參與創立者之一,日據時期社會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
1910年,20歲的蔣渭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現在的臺大醫學院)。1916年(大正5年),蔣渭水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2段)開設大安醫院(今延平北路義美食品的起家厝)。
1919年蔣渭水在東薈芳酒家認識藝妓陳甜,最後成為他的側室,並為她改名「精文」,教導她讀書寫字和閱讀各種漢文、日文書籍。
次年3月蔣渭水投資大稻埕春風得意樓,該樓在大安醫院的對街上,簡稱「春風樓」。1922年2月蔣渭水買下春風樓的全部股份,同月13日曾在該酒樓宴請日本基督教社會主義者賀川豐彥牧師夫婦。後來因他專注於社會運動無暇經營,8月結束該酒樓的營業。



《臺灣文化協會》使台灣人產生獨立自主意識
1921年(大正10年)10月17日,蔣渭水和林獻堂、李應章及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學生發起創立啟蒙運動指導團體「臺灣文化協會」,林獻堂被推舉擔任總理。地點設在大稻埕靜修女中(寧夏路59號)。
根據史料,蔣渭水擔任專任理事期間,可以說是台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開始,同時也是台灣史上知識份子首次大團結。當時他們並沒有政治思想的左右派之分,也沒有意識的型態,大家都是為了「共同幫助台灣文化向上發展」理念而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但是當時賀川豐彥牧師卻對前來拜訪他的醫專學生說「就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發展,我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須具有自己獨自的文化…培養自己特色的文化,是當務之急。」
1927年後,台灣文化協會受到客觀條件等局限,會員日漸複雜,因受到台灣政治社會運動路線之爭的影響,在左派勢力超過右派的影響之下,該會於該年的1月正式分裂。
簡娥與郭德金談到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各有看法,但卻異口同聲說:「1921年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雖然只有六年的時間,但是他們在各地設立的讀報社,舉辦各種不同主題的講習會、文化演講會等,帶動了台灣青年政治與社會運動,全省各地許多不同性質的青年會和婦女會,都因受到文化啟蒙運動影響,如雨春荀般興起。」
台灣的孫中山先生 – 蔣渭水
農民組合運動女鬥士簡娥說「蔣渭水先生在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眾黨,他不但是一位重要的領導領袖,也是國父孫中山的信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蔣渭水認為“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他發動臺灣民眾捐款,支持中國的革命。 因此他被當時抗日運動人士稱是“臺灣的孫中山”。」

台灣文化協會最後因左派取得主導權,右派以蔣渭水為代表的舊文協出走,並於1927年(昭和2年)7月10日,在台中市富町三丁目8番(現在台中市三民路和台灣大道口)聚英樓另外成立第一個政黨 — 「台灣民眾黨」。
初期主要人物有李應章、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黃周等人,黨旗最早為仿國民黨黨旗的「上青下紅中央白日」之黨旗,後改為仿中華民國國旗的三星黨旗。
1928年3月19 日(昭和3年)蔣渭水又籌組「臺灣工友總聯盟」,擔任顧問。曾與臺灣農民組合聯合進行階級鬥爭,當時蔣渭水的行為被黨內右派批判。蔣渭水反對蔡培火的思想主張,雙方遂告分裂,1930年林獻堂退黨,7月與楊肇嘉、洪元煌等人另成立「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1年2月18日民眾黨召開第四次大會時,伺機出動的日本警察趁機衝進會場,逮捕在現場的與會者16人;當時理由是台灣民眾黨有「結黨惑眾」之嫌,故強制解散該黨。同年8月 5日蔣渭水因病逝世。
簡娥惋惜的說:「蔣渭水扶助工農等主張,有影響臺灣民眾黨的走向,他和謝春木等人主導下該黨朝向工運邁進。蔣渭水曾說“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台語)對我們從事農民運動的人有很大的鼓勵;就像“有心拍鐵,鐵就成針”。(台語 比喻只要有恆心,不管事情多艱難也能完成)」
當代社會運動家楊肇嘉說「“臺灣民報”是1920年代,臺灣人言論唯一機關,蔣渭水是與臺灣民報因緣最深的人」。

1920在日本東京創立的《台灣青年》月刊改成《台灣》及半月刊《台灣民報》全部都是漢文版,並經過許可在台灣印刷發行。
1923年4月15日同時,蔣渭水在台北大稻埕太平町自宅(今延平北路義美食品的起家厝)大安醫院,成立《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他總攬發行及編輯工作;自此台灣人開始有言論發表機構。
1924年,民報將編輯部轉交給蔣渭水、王敏川,大安醫院成為民報同仁的宿舍。次年1月4 日台灣民報在台灣正式發行。
從「台灣民報」到改名「台灣新民報」,都是透過文字告訴讀者新聞背後的真相,彷彿有許多忠實的深喉嚨隨時提供資料給編輯或記者,他們得以報導當時台灣反殖民運動的新聞,因此該報被譽為是延續台灣民主運動的刊物;蔣渭水則是幕後推動波瀾者之一。
該報也是台灣作家發表文學的園地,透過詩和散文表達他們對日本政府的不滿,也記錄了臺灣人辦報的滄桑歷史。
1945年8月15日本宣佈投降,10月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後來的台灣省政府) 接收《台灣新報》,並改名為《台灣新生報》,後來變成台灣省政府的報紙。
新高銀行林木土與蔣渭水及李應章和張我軍的淵源
林木土1893年10月9日出生於板橋林家,字筱甫
妻李緞,有三男林永青,林永茂、林永芳及三女。
1912年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在板橋公學校教員,他曾經是作家張我軍 (張清榮) 的老師。
1930 年代到美國,畢業美國科羅拉多學土木工程系、遊學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林永青,是林木土的長子,退休後定居德州聖安東尼奧市。
林永青提到他父親林木土,總是露出微笑說「先父人緣極好,不管是在住大稻埕或是廈門、鼓浪嶼,家中來往都是當時名人紳士和民族運動人士,如林語堂、蔣渭水、杜聰明和李應章及作家張我軍等。他常常和我們分享一些名人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林永青說:「先父因緣際會認識比他年長5歲、在總督府醫校念書的蔣渭水,因理念思想接近而成為好友。1913年(大正2年)他剛自台北總督府國語師範學校畢業不久,7月,他和同學及臺灣總督府醫校幾位學生,受到是國父孫中山信徒蔣渭水的影響,竟異想天開策畫準備毒殺中華民國新當選的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當他們自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蔣渭水就策劃,由杜聰明將培養的霍亂菌藏在溫水瓶中,與翁俊明帶到北京水源地下毒並“毒殺”袁世凱。」
當杜聰明與翁計畫離台赴中前,林木土和其他幾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台北新公園(228公園)附近獅子咖啡屋(1912年台北第一座咖啡屋又稱公園獅)舉行踐行聚會,還特別拍了團體照作紀念。
當時這些充滿愛國情操的年輕學子,計畫毒殺袁世凱計畫因現實客觀條件未能如願執行,但是林木土和蔣渭水等,卻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後來跨入金融領域的林木土,曾應蔣渭水之邀,在台灣文化協會擔任評議員、理事。
1914年 林木土協助李景盛( 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第一位思想家與貿易商李春生長子)籌辦新高銀行,次年李延禧自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後返台,並加入新高銀行團隊。1915年12月18日,新高銀行在台北市正式成立,地址是迪化街一段63號(第一商業銀行現址)在霞海城隍廟旁。
林永青說「李延禧是台灣第一位留美學經濟歸國的學人,當時新高銀行總行延攬了大稻埕紳商等參與,客戶大半是各地的茶商,新高銀以茶葉融資為主要業務,取代舊式茶莊,台灣民間企業從此踏上現代化之路。」
1918年林木土到廈門擔任新高銀行及台灣商工銀行廈門分行店長。
但是新高銀行在第一次大戰期間,因景氣蓬勃而快速增資,但是戰後卻面臨經濟不景氣所產生的危機。新高銀不堪長期虧損,1923年7月被迫與嘉義銀行一起合併到日本官方的「台灣商工銀行」,改名為「台灣商工銀行大稻埕分店」,銀行職員被遣散。李延禧移居日本,成旅日台灣人的精神領袖。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商工銀行」由省政府持有,1947年更名為「台灣工商銀行」,2年後再更名為「台灣第一商業銀行」。
林木土在廈門開創事業第二春

青少年曾經在廈門住過一段時間的林永青說:「1923年新高銀行宣布破產,5年後先父在鎮邦路48號創辦“豐南信託有限公司”(現在已經是“深愛廚房美食廳),主要業務是經營信託、銀行、匯兌、房屋地產、墾牧造林等。1930年先父決定留在廈門做生意,後來擔任廈門台灣公會會長,我也在那年出國深造。」
林永青很懷念有「華爾街」之稱的廈門鎮邦路,和附近的昇平路,30年代有不少銀行和錢莊設在那,成為當時金融集中中心。
林木土後來在厦門、上海都有事業,1933年在上海建立新興銀行,1934年林木土又擔任日本貿易振興會員,並兼任廈門台灣居留民會會長,他雇用不少福建人、臺灣人在銀行工作。
當時不少台灣人到廈門都會找林木土幫忙,除了工作還包括金錢上的資助,比較特別的是蔣渭水的好友李應章。
曾經在1921年與醫校同學蔣渭水等人籌組「台灣文化協會」的李應章,1925年創立「二林蔗農組合」,從事農民組合運動,曾因二林蔗農事件被關過。1931年因為日警大逮捕,當時「台灣共產黨」、「農民組合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地方自治聯盟」或是「工友總聯盟」,將近3千多人被逮捕。
1932年農曆年初一凌晨,李應章黯然離開台灣逃到廈門,他因蔣渭水關係認識林木土,畢業台北醫專向他借錢在鼓浪嶼開設「神州醫院」行醫。


台灣新文學的開拓者張我軍—從鞋店學徒到銀行雇員
張我軍與張深切洪炎秋在20年代被稱為“台灣三劍客”的作家。
本名張清榮(1902年—1955年)的張我軍,筆名一郎、速生、野馬、以齋等。出生在台北縣板橋鎮一個清寒的佃戶家庭,家庭經濟拮据。1916年12月,父親張再昌的一位朋友幫忙介紹在大稻埕一家日本人開設的鞋店當學徒。

根據林永青的分享:林木土曾在1912年至1914年,擔任板橋公學校教職,是台灣新文學的開拓者張我軍 (張清榮)的小學老師。當他辭去教職參與創建了新高銀行,並擔任襄理一職時,有一日陪同李延禧到大稻埕一家日本人鞋店取皮鞋時,沒想到竟在那遇到當學徒的張我軍。一向惜才愛才的林木土,請他到新高銀行當工友,下班後到他家幫忙,以換取吃住開銷費用等。
1918年(大正 7年)某日的上午,16歲張清榮正在櫃檯前邊招呼客人,忽然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他順著聲音方向尋找,只見他的小學老師林木土正陪著一位書卷氣的李延禧邊談邊走進他工作的鞋店。
當林木土見到李延禧對張清榮所做的皮鞋十分滿意,就請學生張清榮替他訂做一雙皮鞋。當他認真替老師林木土做好一雙皮鞋後,決定親自把鞋送到林木土所在的新高銀行。
當林木土看到學生為他做的皮鞋之後,覺得這麼聰明又上進的學生在日本人的鞋店當學徒有點可惜,因此試探性的問張清榮,是否有意願到新高銀行當小工友?
張清榮向老師說:「我不計較工作或待遇,我願意努力學習,相信在銀行工作一定比在這家日本人的鞋店有前途。 」
曾在廈門見過張清榮的林永青又笑著說:「先父很重感情,他也發現學生張清榮是值得栽培的年輕人,因此向李延禧推薦,請他到銀行工作。由於當時工友待遇菲薄,所以請他下班後到我家裡幫點忙,並供吃住。因他勤奮認真因此一年後晉升新高銀的雇員。」
當時好學的張清榮趁著一點空檔到台北永樂町(大稻埕)市場附近的劍樓書塾,跟隨前清秀才趙一山讀漢文書,學寫傳統詩詞。
1918 年(大正 7 年) 蔣渭水夫婦為將前往廈門的臺灣商工銀行大稻埕支店長林木土餞行,林木土特別介紹張 張清榮認識蔣渭水, 也愛才惜才的蔣渭水,早已從林木土那聽聞有關張清榮的故事,因此對他印象深刻,沒想到又經蔣渭水的提拔,張清榮後來變成有名台灣文學家張我軍,被譽是「新文學旗手」。
張清榮改名張我軍
1921年,他隨林木土先生到新高銀行廈門支行工作,開始接觸中國傳統 文化和新文學,並改名為張我軍。
就讀北京師範大學。
因為林木土的關係,當張我軍在北平師範大學就讀時,負責編輯台灣民報地蔣渭水開始向他邀稿。
1923年8月12日新高銀行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牽累,而宣告被併入日本官方的「台灣商工銀行」後,人在廈門的張我軍也被遣散,但他領取一筆遣散費。
1924年10月,蔣渭水獲悉張我遣散費用盡計畫返台,即邀請他擔任《台灣民報》漢文欄的 編輯工作。次年,張我軍返鄉,寄宿大安醫院,為民報撰稿,他以《台灣民報》為陣地,提倡白話文並介紹五四新文學作品,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台灣新文學也因張我軍而誕生。
當時從北京返台的張我軍,由於接受北京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台灣民報》上發表一篇《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的文章,沒想到在臺灣掀起新舊文學論戰。
曾是《台灣民報》社論主筆的蔣渭水,也是以白話為主要書寫的工具,他曾在1923年入獄時,發表《入獄日記》 《入獄感想》 《獄中隨筆》等。
當時《台灣民報》編輯部可以說是匯集許多文學高手,而且可以說是新聞線上的尖兵,除了張我軍外,
還有醫生作家,如有台灣魯迅雅譽的醫生兼小說家賴和、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等。
當時許多人形容他們是社會運動家,如曾經擔任台灣民眾黨幹事、金錢資助台灣農民運動組合的賴和及為了支持同盟會在中國的革命運動,不但和蔣渭水等醫學生,加入同盟會、自動自發募集革命資金捐給孫中山的杜聰明,他也是培養霍亂菌毒殺袁世凱的主要人物。
張我軍的代表作品有《絕招》《夢》《亂都之戀》《對樂狂歌》等,台灣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生前曾出版《張我軍詩文集》。
結尾
簡娥能嘆息的說「對新文藝及提倡白話文有不少貢獻農民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地方自治聯盟或是工友總聯盟,雖曾因一群積極抗日知識份子,而有過蓬勃時期。但是分別經過當時執政者的的打壓與逮捕抗日分子,所有運動幾乎陷進停頓狀態。
最後以上的團體因派系之爭,遭受最強的殺傷力,導致因不團結而失去了原有的戰鬥力。」
但是蔣渭水、林木土與張我軍的亦師亦友的情結,卻是造就了文學家張我軍,而蔣渭水與林木土等在大稻埕所走過的行跡,卻是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
經常到迪化街閒逛的民歌手小薛說:「每當走進迪化街,那兒的一磚一瓦總是迷戀不己,又像讀一本歷史,大稻埕的風土民情讓我想到我生長的故鄉台南。想起先人們自這所走過的每一個腳印,追昔撫今竟有不勝唏噓之感。」
開設的大安醫院-王育梅.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