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翁啟惠 ……兼談浩鼎解盲事件 ◎ 前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李祖德

0
1092

我所認識的翁啟惠
……兼談浩鼎解盲事件

前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李祖德

在2003年第一次見到翁啟惠,當時他專程受邀從美國回來,加入台灣抗SARS 研究專案成員,帶領一群科學家成天在大量篩選研究抗SARS 藥物,後來陸續返國創建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生技育成中心、接任中研院長、推動生技新藥相關法案,及籌設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在這十三年間,我親眼看著他 為台灣默默的承受與付出,也受盡委屈,終於帶動起今日的台灣生技產業。

翁啟惠在科學上的銳利與他科學以外事務的低能,形成一種令人無法相信的對比。有時候接到他的電話問一些生活基本事務該怎麼辦時,我只能體諒他長期在國外, 且精力都花在世界最尖端學術研究的高度上,對於某些人情世故是單純無知且缺乏基本的警覺性。

這次浩鼎事件原本只是單純一個生技廠商的新藥解盲,但翁啟惠卻陷入前所未有的風暴。如果他真要賺錢,他大可把他自己的醫藥專利直接賣給國外大廠,但是這並 非翁啟惠的作風。即便身邊的朋友一再勸他不要介入,但他卻堅持科學上的實證OBI-822絕不應該失敗。

記得與翁啟惠的多次談話中,他很早就建議把OBI-822所用野生鱟魚血提煉的KLH攜帶蛋白改為白喉類毒素,以及對收案的病人做指標篩選過濾,但是浩鼎 並未照辦,他們內部研發與臨床管理的問題應該才是解盲失敗的關鍵因素,現在看來,如果他們聽從翁啟惠的建議,今天的浩鼎很可能正 在開香檳慶賀新藥成功。

至於有沒有解盲數據事先外流而導致內線交易,只要立即查察負責臨床數據的CRO公司電腦即明,他們大都是用ORACLE系統,如果數據有事先解盲,電腦就 看得一清二楚。外界因為翁啟惠的女兒出售股票,即在司法機關釐清事實真相前,影射他涉及內線交易,甚至將浩鼎事件的原罪集中在他 身上,對一位素來不懂理財及投資的科學家而言,此種未審先判乃是不公道的評論。

翁啟惠絕不是一位貪財的人。我舉個例子,他把畢生醣類重要研究全部交給中研院,其中部分技轉成立醣基生醫,由中研院取得價值高達六億的股票。他已兩度通知 醣基,希望醣基公開發行後,他可分得的股票,全部捐出來成立基金會,以培植台灣年輕科學家深造。以他在全世界國際大藥廠追逐的領 先醣類發明與技術,他大可以輕鬆大賺國際授權費,但他卻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中研院,而且優先技轉扶持台灣本土廠商。這些事實很多 人都知道,是以說明翁啟惠不是貪財的人,希望社會大眾能多關注正向的翁啟惠。

現在,台灣輿論一片撻伐聲,似乎對翁啟惠欲除之而後快。我深信公道自在人心,因為朋友們所認識的翁啟惠在投資上是「無知」而不是「無良」,他即使「犯錯」 也無「犯意」。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浩鼎事件而逼走一位溫文儒雅而且是全球醣類化學界頂尖的學者。在激情過後,該靜心想想:以後還有 誰敢回來為台灣這個故鄉奉獻畢生的心血?值得國人深思。

翁啟惠_2

諾貝爾獎明日之星翁啟惠 棄千萬年薪返台推生技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涉入浩鼎股票風暴,人在美國的他二度向馬英九總同請辭,不過均遭拒絕,馬要求他先返台說明清楚。翁啟惠是國際知名學者,前年獲頒有「諾貝爾獎前哨站」之稱的沃爾夫獎,極有望摘下諾貝爾獎,他卻選擇放棄國外千萬年薪,返台推動生技產業發展。

翁啟惠出身嘉義望族,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畢業後赴美留學,取得麻省理工學院有機化學博士,專精醣分子合成及醣蛋白研究。《蘋果日報》報導,許多研究機構爭相爭取表現傑出的翁啟惠,他曾在美國Scripps研究院任職17年,對方開出每年給200萬美元(約6千多萬元台幣)研究經費;後到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對方給的是日薪2000美元(約6萬多元台幣)。

翁啟惠發表科研論文超過700篇、擁有100項以上專利,更在學術單位累積了許多財富。在李遠哲力邀下,翁2003年返台擔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接任中研院院長,根據給薪制度推算,他的月薪約在30至40萬間。有院士私下表示,翁在海外待遇更好,也可能早就拿下諾貝爾獎,他是為了推動台灣生技產業才回國服務。(摘自ETToday)

 

翁啟惠_4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獲頒沃爾夫化學獎(Wolf Prize ),成為第一位在台研究獲頒沃爾夫獎的學者。

翁啟惠獲頒沃爾夫化學獎

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人!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獲頒沃爾夫化學獎(Wolf Prize ),成為第一位在台研究獲頒沃爾夫獎的學者,該獎項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我學界非常看好翁啟惠能成為「準諾貝爾得主」。

聯合報報導,翁啟惠獨步全球,發明「程式化一鍋式反應」,可人工合成多種醣類,在醫療上有多種應用,開啟生技製藥新時代。沃爾夫基金會指出,翁啟惠的發明打開了醣化學研究大門,獲獎實至名歸。

翁啟惠昨在以色列領獎,從以色列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裴瑞斯(Shimon Peres)手中接受獎座,翁啟惠表示,今年1月他得知得獎時,既驚訝又興奮,很感謝沃爾夫基金會的肯定,也感謝他在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摘自自由時報2014-06-02)

翁啟惠的廉恥,醫藥產業的人才懂

Lydia 2016年03月31日

翁啟惠的問題不單純是投資與內線交易的問題,更凸顯出台灣從政府至民間到一般投資者對生技製藥產業認知的貧乏。

醫藥產業的人才能懂,醫藥開發和電子開發是不一樣的,醫藥開發的專利是拿15年,前10年約到臨床實驗做出藥,都是燒錢的階段,最後5年上市才開始回收本金和賺錢。

做過動物實驗的人都知道,基因改造過的小鼠(mice)、大鼠(rats)一隻報價根據基因改造後的品系不同,報價約一到兩萬之間。而要做到人體藥物開發的實驗動物,要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核可,從親代的育種到胚胎成型再到生出子代的模式動物,每個步驟嚴密監控,價格不斐,一隻報價約幾百到幾千美金,折合台幣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更遑論進行人體臨床實驗的投資金額,志願者的招募,簽訂的保險契約金,支付的藥物試驗營養金,與各項設備評估所需要的支出,一顆新藥的平均開發費用高達25.58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808億元。

除非是已經賺錢的老藥廠如羅氏及嬌生,有舊藥或產品的收入平衡開發新藥的支出才有盈餘;而一般的新藥廠呢?都是在沒有任何盈利時,找企業或投資人募集資金支持開發。

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的藥廠幾乎都是賺錢的企業跨界投資。而台灣和美國是世界上唯二,可讓沒有任何盈利的醫藥產業公司,股票可以上市上櫃的地方。換言之,就是讓投資人的資金可以支持新藥的開發。但前面解釋過,製藥的產業模式和電子產業是不同的,在這10年中所需要的資金是電子產業的百倍萬倍以上。

因此,翁啟惠若解釋成炒股並不合理,去看美國其他生技醫療產業的公司他們從零股本,引入研發10年的資金來開發,股價起伏的狀況。這10年,什麼時候賺、什麼時候賠?甚至什麼時間公司會倒?誰知道?

炒過股票會知道,股票的消息及新聞虛虛實實,有時負面新聞,只是要讓散戶或投資人害怕拋售,讓某些主力可以趁低買入。

若不是做醫藥研發,根本不懂什麼是解盲失敗的意思。解盲失敗,在開發新藥上面是很正常的。前面說過,醫藥開發是以15年的投資期間,前10年幾乎都是虧損,後5年是上億倍的暴利。很多投資人沒搞清楚,硬要把生技醫藥公司的股票當作電子資訊公司的股票,看季營收?看年度財收報表這樣炒?

再看尹衍樑是在股票還未上市上櫃,股價還便宜的時候將股票轉移給翁的女兒;若等到新藥開發成功或10年以後股價變成一本萬利了再轉移?屆時批評的人就會比較少嗎?

要像股神巴菲特般,有長期持股有潛力股票的概念,才適合投資醫藥研發的股票。而那些覺得不爽的投資人,不用檢討自己的投資心態嗎?不了解這個產業,就貿然投資?沒有賺錢就抗議?若馬上買馬上賺錢,應該就不會有人囉嗦了吧。因為大家都賠,但翁女在賠前賣掉股票獲利而不爽。但翁女若持股票至新藥開發成功或十年後賺上億倍,恐怕不爽的人會更多。

回到大眾的心態,就只有賠錢和無持股的狀態下,翁女才不會被罵,這樣對嗎?但不知有人曾想過?比起一些拿錢投資只想賺短線的人,是否也需要回饋一些權利金來感謝翁啟惠的研發?

政府對於生技醫藥公司的股票上市上櫃的規則需再考量投資者,若大眾無法承擔10年這麼長期的一個無法回本的狀態,是否廢除零股本上市上櫃的條件?轉為政府扶植或業界私募資金?利益迴避需明訂條文,若研發者及其親友不適合持股,是否明定回饋權利金或紅利等細項?

最後,投資製藥公司的角度,或許可以站在研發製藥需要大量資金,若發明成功可以幫助很多人這樣來想。而且台灣目前的窘境為,有很多生技醫藥人才,卻沒有對應的產業,只能當研究助理。期盼政府能完善投資辦法,除去大眾疑慮,並保障科學家的尊嚴,扶植本土的研發醫藥公司起來,帶動整體國家的經濟轉型。(本文摘自風傳媒)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系博士生

翁啟惠的醣分子世界

http://cw.hc.edu.tw/pijht880067/99homework/1030319.pdf

翁啟惠 醣蛋白研究創新製藥技術新革命

翁啟惠和著名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舒茲共同合作,成功使大腸桿菌產生突變,並能直接大量生產醣蛋白。這項技術被科學界譽為蛋白質藥物製藥技術的新革命。

二○○四年一月十六日,世界頂尖科學雜誌(Science) 刊登了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翁啟惠在醣蛋白研究領域的最新突破,引起全球矚目。

Science以大篇幅介紹此一突破性研究,翁啟惠和著名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舒茲共同合作,成功使大腸桿菌產生突變,並能直接大量生產醣蛋白。

由於過去在醣蛋白製藥上,只能透過高等動物細胞培養,再經過複雜的分離過程產生醣蛋白。如今,利用細菌就能製造醣蛋白,讓許多藥物成本大幅下降,效率更高,且更符合人體所需,從此為基因藥物技術研究開創出另一片新天地,未來應用也將更為廣泛。

這項技術被科學界譽為蛋白質藥物製藥技術的新革命,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更在日前故院長錢思亮九十七歲誕辰紀念演講會後表示,「相當看好翁啟惠有機會因為這些科技獲得諾貝爾獎。」

國際醣蛋白研究權威

近年來,翁啟惠在生物化學和新藥研究不斷出現新突破,光是翁啟惠擁有的專利發現就高達60項之多,發表超過 460篇論文,更是全世界第一位成功以酵素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的科學家。

由於研究成果傑出,翁啟惠在一九九四年榮登中央研究院第二十屆院士,一九九六年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士,之後又於一九九九、二○○○年獲得The international Enzyme Engineering Award (國際酵素工程類)和The 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Award(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等大獎。

翁啟惠更在二○○二年四月三十日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此殊榮是美國科學家的最高成就表現,翁啟惠也成為全球極少數擁有雙料院士資格的科學家。

身為曉譽國際醣蛋白研究的權威,但面對眾多光環加身,翁啟惠卻始終深居簡出、低調以對,近兩年來台灣、美國兩地來回,為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籌建構思發展方向。

高聳的眉毛、加上臉部堅毅線條的翁啟惠,乍見之下的神情頗令人肅然起敬,顯得不善辭令,卻在一談起科學和研究後,從小在台灣嘉義縣鄉下長大的他,立即流露台灣鄉土的純樸特質,對科學的熱忱不言而喻。

「過去醣類常被當成是澱粉等生活用品,科學家對醣類不是不清楚,就是認為不重要。但是,現今利用生物科技,卻可對醣份子的功能做深入研究,並將醣分子應用在全新的藥物開發上。」翁啟惠說話語調、速度規律,字字嚴謹。

對於日前刊登在 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翁啟惠緩緩解釋說,研究人員採取引導式的演化技術,把大腸桿菌變成可合成大量醣蛋白的「生物技術工廠」,成功大量生產醣蛋白,大幅降低藥物成本,加快基因藥物開發。

翁啟惠帶領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團隊也持續運用酵素合成醣分子,並採遺傳工程方式修飾酵素,發展醣晶片作快速檢測。

翁啟惠指出,治療乳癌的醣蛋白藥物目前也正在研究中,希望製造出有效的疫苗以引導出能辨別癌細胞的抗體,將來此疫苗注射入人體後,望能產生抗體去攻擊癌細胞。

「醣化學的應用,未來還可能發展出新型抗生素,藥效比萬古黴素更強;至於發展愛滋病疫苗,也是新的研究方向,」翁啟惠指出。

完成台灣首篇蛇毒蛋白全合成報告

翁啟惠目前也身兼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化學和化學生物講座教授,在美國領導的研究團隊超過四十人,每年執行和參與大型整合計劃的經費平均高達 2億台幣,領導大型研究計劃的能力備受美國科學界肯定。

雖然翁啟惠今日有如此成就,他心中卻始終感念著一位老師─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王光燦。

「是王光燦教授,開啟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翁啟惠說。

一九七○年,翁啟惠從台灣大學農化系畢業,服役後選擇回台大化學系當王光燦的助教。王光燦之後到新成立的中研院生化所籌備處當研究員,翁啟惠也在一九七二年跟著到王光燦實驗室作研究。

在王光燦引導下,翁啟惠不但在生化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另一方面也在台大生化科學所進修碩士學位。在助理研究員期間,翁啟惠多以蛋白質研究為主,共發表超過30篇研究報告,數量之多讓許多正研究員刮目相看。

翁啟惠還記得,自己還有段時間相當著迷於蛇毒蛋白,每天腦袋裡所想的、口中所說的,都是如何完成蛇毒蛋白合成(全合成),包括固相及液相的全合成。

翁啟惠幾乎翻遍中研院所有圖書館和蛇毒蛋白相關的任何文獻,經過無數個熬夜苦戰,翁啟惠完成了台灣首篇和蛇毒蛋白全合成相關的完整報告,並在國內的蛋白質化學與生化領域中,打出了名氣。

興趣與指導教授影響深遠

事實上,在中研院漫長的七個年頭中,曾有多個研究機構主動和翁啟惠接觸,但因為翁啟惠越來越清楚自己希望研究與興趣的領域,翁啟惠始終選擇留在中研院。

當時,已經在蛋白質和生化領域整整浸淫八年,翁啟惠想,在三大分子DNA、蛋白質和醣的研究裡,醣分子一直是最不清楚的,卻扮演了細胞之間溝通的最重要角色,「不吸引人研究可能是因為不重要,相反地,可能是一直未解的重要科學,」翁啟惠憑著對科學的直覺選擇了後者。

終於到了一九七九年,翁啟惠得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所、全球知名的生物有機合成化學大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進行的正是酵素有機合成的研究。

翁啟惠認為Whitesides的研究,將來應可應用到醣科學方面,於是主動聯繫上了George Whitesides,試著申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由於他在蛋白質領域的傑出表現與名聲,翁啟惠很快獲得核准,且是第一位從台灣獲准直接進入MIT化學系修讀博士學位的學生。

同年六月,當時翁啟惠的女兒才剛滿2歲,和其他20多歲就出國留學的同學相比,31歲的翁啟惠,一段嶄新的人生才從此展開,翁啟惠在暑假時間提早來到麻省理工學院。

當其他同學還在度假時,翁啟惠利用短短兩個月的暑假時間進行研究。沒想到在九月開學前,翁啟惠已連續發表兩篇論文,讓George Whitesides大吃一驚。

「現在回想,我覺得在研究路上,到底自己興趣在哪裡?自己又跟隨什麼樣的指導教授?這兩者,對科學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翁啟惠說。

翁啟惠回憶,「如果說,開啟我對科學興趣的是王光燦教授;那麼讓我知道什麼是真正研究的就是George Whitesides!」

「George Whitesides給我們很大的發揮空間,他只對學生說這個題目為何重要,而不講解細節;他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實驗要怎麼設計?研究該怎麼做?」

認真投入研究日夜鎮守實驗室

之後,翁啟惠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找出藥理學上有用的碳水化合物及碳水化合物的類似化合物,以拓展醫藥生物科技領域,進一步研發出癌症、微生物感染及抗藥性藥物的新藥。

那時,翁啟惠的宿舍距離實驗室只有5分鐘路程,但為了確定每個實驗環節的精確性,翁啟惠幾乎日夜都「鎮守」在實驗室中。

「做研究真是要很投入的!」翁啟惠強調。

就因為這種投入、專注的拚勁,翁啟惠只花三年就順利拿到麻省理工化學所博士學位,累計發表近二十篇論文,是一般博士生的七、八倍之多。

現任Optimer生技公司執行長張念慈,當時是翁啟惠的研究室學長,對翁啟惠驚嘆不已,「這簡直是天才型的科學家!如果以後我有機會創業,一定要找這種科學家合作!」

事實上,不只張念慈萌生未來想找翁啟惠合作的念頭,翁啟惠離開MIT進入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當時全球第一大生技公司Genentech和杜邦也在一九八三年主動與翁啟惠聯繫,希望能網羅他進入研究團隊。

在「前」途和「錢」途的雙重攻勢下,反倒讓翁啟惠深深感覺到自己對學術研究的高度興趣,最後還是選擇留在學校發展,並在一九八三年進入美國德州Texas A & M University化學系從助教做起,並積極投入研究酵素抑制劑和多醣的合成工作。

翁啟惠希望運用酵素合成與醣相關的分子,並進一步將酵素抑制劑發展成抗癌及抗愛滋病等新藥。

一九八七年,翁啟惠將其開發的酵素抑制劑,成功技術移轉給製藥公司G. D. Searle及跨國農業生技公司Monsanto(孟山都)。由於研究成果傑出,翁啟惠以不到三年時間,就從助教授升至副教授,更在一年內正式升格為該校化學系正教授。

一鍋法醣類合成技術掀革命

一九八九,全球聞名的研究機構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延攬翁啟惠進入該團隊,翁啟惠也開始對「醣類」進行完整而深入的研究。

一九九四年,翁啟惠研發出一套快速篩選新藥的「高速化學平台」而自行創辦Combichem公司。

同年,翁啟惠開發的另一項「醣類合成技術」,也成功移轉給Neose醣類製造公司,杜邦製藥更在一九九八年以2億美金併購 Combichem公司。

之後,翁啟惠又成功研發出「一鍋法(One pot)醣類合成技術」,由於技術十分新穎,此項研究也獲刊在一九九九年二月的Science期刊上。

翁啟惠發明的一鍋法醣類合成技術,幾乎掀起醣類化合物學的大革命,未來只需按照電腦自動化程式輸入所需材料,就算不用專家也能快速合成醣化合物。

Science期刊更生動的形容,「合成多醣分子,簡單的就像一頓自製的微波爐晚餐,不必燉也不必熬!」

翁啟惠這項一鍋法醣類合成技術,之後經由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給Optimer,翁啟惠不但成為Optimer創辦人,亦擔任該公司科技顧問團主席,而Optimer的執行長也正是昔日研究室學長張念慈!

翁啟惠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成功以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多醣及醣胜?的學者,這兩種方法目前也被工業界用來開發治療心臟病、中風及各種發炎疾病的新藥。

這一連串對醣類研究的卓越貢獻,讓翁啟惠在一九九九年、二○○○年連續獲得Claude Hudson Award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 和The international Enzyme Engineering Award,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化學會、環保署和白宮共同舉辦並頒發的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Award(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

以表揚翁啟惠利用酵素進行有機合成及相關新藥研究,並發展出安全且無污染的新化學反應的貢獻。

對於外界掌聲連連,翁啟惠內心其實最感謝的就是他的妻子。

對於研究相當執著的翁啟惠,常是一進實驗室就忘記白天黑夜,「不少朋友都曾對我說過,若是美國科學家像我這樣投入的,最後可能連家庭都沒有了!」翁啟惠開玩笑說。

回台推動基因體研究工作

二○○三年一月,在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力延攬下,翁啟惠正式回國接掌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的重責大任。

雖然基因體研究是國家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但翁啟惠一年多來,不論面對政府機關或是新聞媒體,舉手投足都顯得格外低調。

翁啟惠認為,基因體研究中心做的是為台灣紮根的工作,因此越低調進行越好;翁啟惠把這項紮根工作鎖定在進行基因體與蛋白體的科學研究,致力發現和確認人類疾病標的,開發出新的治療方式和新藥研發。

對於基因體研究中心的定位,翁啟惠指出,該中心將以長期發展為目標,並計劃朝向基因功能、細胞與分子醫學研究、化學生物、生物資訊、以及關鍵技術開發等五項重要領域發展。

翁啟惠接著指出,台灣現階段最大難題,就在於進行長期且大型的研究計劃。因此,翁啟惠在台灣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募適當人才,並擬定長期且完整的大型計劃。目前已延聘超過十位相當傑出的研究員返台工作,例如世界出名的臨床研究學者陳鈴津、結構生物專家蔡明道、新藥研發專家鄭義循、生物質語儀權威陳仲瑄及廖崇麟皆已到位,加上多位合聘研究人員也加入團隊,為基因體中心貢獻所長。

「基因體研究中心絕不能放棄發展生技的願景(Vision),要有毅力、目標要放遠!」翁啟惠並以自己在科學界超過三十年的經驗提醒年輕學子,「科學家時常會淹沒在錢潮之中,因此瞭解自己、設定清楚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在做人生重大決定時,待遇、資源、職位都不是最要緊的,重要的是,自己對

科學的興趣和投入!」翁啟惠堅定的說。

台灣生技產業具發展潛力

翁啟惠表示,在所有亞洲國家中,目前只有台灣和新加坡是跟隨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法規運作,因此台灣在臨床研究水準等研究領域並不輸給其他國家。

加上台灣的政府、資金、人才逐漸到位,又比新加坡及其他鄰近國家更具創造力,因此他認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還是很具發展潛力。

然而,對於目前國內產學接軌現況,翁啟惠指出,由於中研院研究人員目前是公務員身份,因此中研院的科學家不能當公司董事、亦不可能拿諮詢費,與產業距離太過遙遠。

為避免產學關係轉向地下化,翁啟惠建議政府應進一步把產學關係透明化,清楚規範兩者間的權利義務與關係。如此,國內學界力量才能順利匯集到產業界,兩者互相激盪,台灣生技產學界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翁啟惠檔案Chi-Huey Wong

生日:(西元)1948年8月3日

學歷:

台灣大學學士(1970)、碩士(1977)

美國MIT化學博士(1979~1982)

現職:

美國聖地牙哥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化學與化學生物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

專長:生物有機與合成化學,及新藥研發

經歷:

1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1982-1983)

2 美國德州Texas A & M University化學系助教授(1983-1986)、副教授(1986-1987)

、教授(1987-1989)

3 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1991-1999)

4 Bioorg . and Med. Chem. 主編

5 美國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n Chem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Board

Member(2000-2003)

6 德國Max-Planck Institute(Dortmond)Scientific Advisor(2000─)

曾獲得之學術榮譽:

Searle Scholar Award in Biomedical Sciences(1985)

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in Chemistry(198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 C. Cope Scholar Award(1993)

The IUPAC International Carbohydrate Award(1994)

Ac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R. O. C.(1994)

Carbohydrate Division Wolfram Award(1995)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1996)

Harission Howe Award in Chemistry(1998)

Claude Hudson Award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1999)

The international Enzyme Engineering Award(1999)

The 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Award(2000)

Elected Member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生技小辭典:醣類

醣類,正確說法是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依其組成分子的繁簡,可分成單醣、雙

醣和多醣類,醣類在有機化學界研究至少已超過100年歷史。

由於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極為複雜,不同組合產生不同形狀、面向和功能,變異性相

當大,以四個單醣組成的多醣體,就有一千五百萬個可能構造,十分不容易被合成。

科學家多年來一直找不出有效的合成方法或工具,因此醣類也被學界喻為是「最後疆界」

★★本文資料來源:生技時代雜誌生技人物(Bio People)專欄

採訪:林明定、鄒珮珊 文字編輯:鄒珮珊 攝影:王漢順

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

研究計畫辦公室:100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7號

TEL:2388-2369 ext:103~107

核心設施辦公室: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2789-8060 ext:11~16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