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壺同享
張栢森
謝謝鄭博士帶同黃樹人兄來寒舍專訪我的tea-pots( 西洋茶壺)收藏。
鄭博士問我在什麼動機下掉進「壷」裏,大概的心歷路程如下:
我從六歲小孩就喜歡園藝花草, 袓父母常說這孫子的零用錢全花在買花樹苗回來植栽,初中時, 數學科成績總在及格邊緣含淚求存,而國文 美勞及博物科卻是軽而易舉得分(這幾科我會專注及閲覽相關讀物。
1978–1985開始工作賺錢, 業餘時間我就瘋在盆栽及臺灣民俗藝品的收藏,感謝太太的美德「 無聲勝有聲」,反是丈母娘每天煩惱這個女婿怎麼養家?還好, 算我運氣好,太太有台灣傳統女性的好品德:嫁鷄隨鷄,認命隨喜, 因為,更嚴重的是我還喜歡玩石, 只要有空閑就溜去海灘或颱風過後的河床檢石頭, 家裏到處是民藝品,石頭及盆栽…只是銀行存款總是只有那麼一點點。
1986年全家移民來美國,開始做landscaping( 庭園景觀工程),幾年後,生活較穩定了,老毛病又犯了, 開始逛古董店,可是看不到民藝品, 卻發現了西洋茶壼在設計上很美及變化多端,而且很講求實用功能, 另且,美國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大移民國家, 從卋界各國帶來的tea-pots裏,不同種族, 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風格及造型的設計,很美!
我去歐洲旅遊最大的感觸是他們少有空氣及水質汙染的工業卻擁有袓 先留下來的建築,藝術,文化及音樂–無限大的文物資産, 美不勝收,譲一批一批的觀光客花錢來欣賞這些寶藏, 帶不走的藝術品,卻讓你會想再來洗滌心靈,百看不厭。
我希望我的收藏能夠落腳台灣,讓卋界各國的觀光客來台觀光, 除了欣賞美麗寶島外也看到了他們祖先留下來及使用過的 tea-pots。
我花了卅年,將世界各地的「壺」聚一堂,堅持不零售, 希望整體的找到一個好歸宿,讓觀眾能在一處就可欣賞tea- pots的美感層次及多樣風格變化, 對於藝術創作的啓廸有相當的助力,
但願這個歸宿是台灣期能增添台灣的觀光景點及讓台灣這小而美的鑽石能更發光。
離開台灣卅年了,根在那裡,飮水思源,魂牽夢縈的還是故鄉台灣!
太太退休後,有一次在客廳打掃,竟然冒出了一句話:西洋茶壺真美! 哇!卅年了,第一次聽到她對這些「可愛的敵人」道出了真心感觸,她能夠長期的容忍與這些「細姨仔」同住一個屋簷下,而且保持「沈默是金」,這可不是每位女人做得到的。
文化與藝術是可以無限上綱的精神食糧,且物以稀為貴,數多就是美,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人生的壺裏壼途的際遇中與大家有壷同享。
庭園造景專家的壺裡乾坤-張栢森林淑媛夫婦專訪-by台美人歷史協會 09282016
庭園造景專家的壺裡乾坤-張栢森林淑媛夫婦專訪-by台美人歷史協會 09282016
庭園造景專家的壺裡乾坤-張栢森暢談他的千支Tea Pot收藏-by台美人歷史協會 09282016
庭園造景專家的壺裡乾坤-張栢森暢談他的千支Tea Pot收藏-by台美人歷史協會 0928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