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怕老婆」的電影大師
李安生於台灣屏東潮州,祖籍江西永安市得安縣,所以他的名字裡有個「安」字。自幼生長在書香門第的李安,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校長,家風甚嚴。李安作為長子,從小受的教育是長大要讀書做官,而他偏偏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電影和表演。1973年,在兩次高考落榜之後,他作了一個讓父親十分憤怒的決定——考取了中國台灣藝專戲劇電影系,離開了生長的家鄉,到台北進修。在這個傳統家庭裡,從事演藝事業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李安的父親甚至在許久以後還憤憤不已。據說李父最討厭的兩種人就是演員、船員,而兩個兒子當時一個念影劇,一個念航海,讓他覺得很沒面子。直到李安都已經是世界級大導演了,那時候台灣的「北藝大」成立了,他還跟李安講:「該回來教書了吧,做點正經事。」
儘管父親極力反對李安念電影,臨門一腳時候還是給他買了16毫米攝影機,李安閒在家裡的6年,除了妻子的微薄收入,台灣的家也不時給他接濟。李安把和父親的關係比喻為相愛一場的緣分。他一生中唯一對父權的反抗是在藝專時跑江湖式的演戲,回家後曬得黑黑的,父親說他。那時李安已經20多歲,他站起來進屋。「我離家越遠,我的能力越強,一接近父親,人就蔫了,做事也不靈光了,想到我連大學都沒有考上,就會有一種自卑感,他越壯,我越弱,他越年老力弱,我就感覺自己越來越壯了。」在《綠巨人》裡,李安特意安排了一場戲,把父親的影像用中子彈炸開,意外的是父親居然說喜歡。李安很煩參加授予榮譽博士的過程,來回要耗上3天,但第一次被紐約大學授予的時候,他非常開心,因為父親希望看到這一刻。拍到第8部電影時,李安才擺脫父親的影響。
「我這個人平常時候常會被老婆罵懶、不做事、心不在焉的,不拍片的時候不曉得日子怎麼過,拍的時候就很專注。」李安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語出驚人地自曝:「我怕老婆。」結婚20多年來,李安從來沒和妻子吵過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怕老婆,大概是老婆講的話常常是對的,如果真的很生氣,我通常是不說話,我們從來不吵架。」
6年「家庭煮夫」
1978年,李安赴美留學,就讀於依利諾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當時的李安已經攝制過兩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和《陳勤的一天》。在留學期間,李安接受了西方正規的戲劇教育,由於他在台灣藝專的經驗,只用了兩年就拿到了藝術學士學位。出於對電影的嚮往,李安又來到以電影學院著名的紐約大學,繼續學習電影製作。紐約大學電影系和紐約電影學派的現實主義態度和電影觀念深深影響了李安,伍迪·艾倫的猶太知識分子電影或多或少地使李安得到熏陶,使他在日後作品中融入了中國民族風格和幽默感。進入紐約大學後,李安拍攝了16毫米電影作品《追打》、《我愛中國菜》、《最棒藝術家》等。李安於1982年拍攝的《蔭涼湖畔》,獲紐約大學獎學金,並於第二年參加了台灣政府主辦的獨立製片電影競賽,獲得金穗獎最佳短故事片獎。1984年完成畢業作品《分界線》,獲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並獲電影碩士學位。
畢業以後,李安留在美國試圖開拓自己的電影事業。但一個華人想在美國電影界混出名堂談何容易,李安開始了自己長達6年的等待。6年中,李安只是在家中寫劇本,偶爾親戚朋友資助一點外快,主要就是靠身為藥物研究員的妻子在外工作,養家餬口。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兩人1978年在一次留學生的聚會上相識、相愛。1983年,李安與林惠嘉在紐約舉行了一場中西合璧的婚禮,這場婚禮成為後來《喜宴》的靈感來源。當時李安的好友馮光遠(台灣資深新聞人)說:「以前對結了婚的女人有種說法是,恭喜她終於找到了一張長期飯票。這話對李安、惠嘉來講剛好相反,因為李安終於找到了一張長期飯票。」這個由電影導演和科學家組成的家庭,撐起這個家的,是科學家。
在「吃軟飯」的日子裡,李安每天在家除了大量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每到傍晚做完晚飯後,他就和兒子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多年的「蟄居」生活雖然平淡枯燥但也讓李安練就了一手做菜的「絕活」,更磨煉了他的性情。李安那時常常進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他會覺得命運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捉弄人?他說:「我不會覺得自己無用,拍電影時候是有用的,我自己有天分,如果我笨笨的,我太太也不會說讓我寫劇本,總之我跟別人不一樣,跟一般世俗的人不太一樣,我希望這個世界是跟我太太想的一樣,你只要努力,你有靈氣,不一定說實在的東西,我也不是用錢來衡量我的人生價值,我只是覺得很感傷。為什麼人生是這樣的,我覺得人應該有精神生活,電影對我來講,是非常清晰的。」
1990年之前,李安一直處於懷才不遇的境況,不停地到好萊塢碰運氣,外人都嘲笑他拍電影的熱情是癡人說夢,而妻子林惠嘉始終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他。6年中,夫妻兩人從沒到外面吃過飯,即使冬天林惠嘉也不用護膚品。許多親戚朋友看不過去,對林惠嘉說:「為什麼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國留學生不都為了現實而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李安過意不去,有一次偷偷學電腦準備找工作。可沒多久這件事就被林惠嘉發現了,大罵:「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七年之熬,林惠嘉也曾有過失望哀痛的時候,打電話向媽媽訴苦,林媽媽勸他們離婚。放下電話,林惠嘉嚎啕大哭,不斷譴責自己:我怎麼變成這樣的女人。然後抹乾眼淚,繼續任勞任怨地養家餬口,相夫教子。林惠嘉的寬忍、能幹,搭配李安的溫厚、內斂,她的理性遇上了他的感性,就好像一座天平,為這個家找到了一個最適合的平衡點。
「我這個人平常時候常會被老婆罵懶、不做事、心不在焉的,不拍片的時候不曉得日子怎麼過,拍的時候就很專注。」李安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語出驚人地自曝:「我怕老婆。」結婚20多年來,李安從來沒和妻子吵過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怕老婆,大概是老婆講的話常常是對的,如果真的很生氣,我通常是不說話,我們從來不吵架。」
從電影的春天到奧斯卡
進入90年代,李安終於等來了生命中電影的曙光,得以施展拳腳。1990年,為了台灣新聞行政部門徵選劇本的高額獎金,李安編寫劇本《推手》,得到台灣1990年的優秀劇作獎,獎金40萬元。之後很快由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投資、紐約庫德瑪西恩公司開拍了這部電影,使得《推手》成為李安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長片,而此時他已經37歲了。《推手》的構思和細節處理,幾乎就來自李安閒居美國的生活狀況,6年的忍耐和中年男人的細心在這部帶著溫情的電影中顯露出李安特有的溫文爾雅的氣質。郎雄飾演的老拳師成了李安作品中的第一個「父親」形象,影片也成了後來被稱為「父親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影片獲得當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推手》的成功,使台灣中影公司對李安更加有信心,決定投拍題材比較敏感的《喜宴》。這部關於同性戀的影片的基本素材來自李安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李安並沒有本著獵奇的態度拍攝這樣一個當時還很敏感的題材,而是強調一個家庭——一個「正常」的家庭面對這個問題的多向度反應。父親形象又一次出現在這部影片之中,作為家庭最權威的代表,成了李安影片的一個標誌。影片上映後獲得更大的成功,不僅獲得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導演、編劇獎以及觀眾投票最優秀作品獎,而且還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第十六屆亞洲人、美洲人國際電影節最佳編輯獎,李安也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導演。
李安接著又拍攝了三部純美國題材的影片:《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和《與魔鬼共騎》。在看過《喜宴》和《飲食男女》之後,林德塞·道拉道拉把劇本交給了李安的經紀人,他是第一個把英美電影作品導演權交給一個台灣人的製片人。
2000年,李安的一部《臥虎藏龍》紅遍大江南北,甚至一路殺入歐洲影壇,並在很難打入的美國市場也贏得一億多美元的票房,是華語電影絕對空前的驕人成績。在武俠電影盛行的時候,大部分影片仍舊是老式的武俠「故事」模式,但經李安之手,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稱之為真正「允文允武」的文藝武俠電影。李安在這個「文學性」的武俠故事裡,體現的是對武俠世界裡「人」的關注。
「我這個人平常時候常會被老婆罵懶、不做事、心不在焉的,不拍片的時候不曉得日子怎麼過,拍的時候就很專注。」李安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語出驚人地自曝:「我怕老婆。」結婚20多年來,李安從來沒和妻子吵過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怕老婆,大概是老婆講的話常常是對的,如果真的很生氣,我通常是不說話,我們從來不吵架。」
李安與少年派
已經名滿天下、獲獎無數的李安,低調謙遜的說自己是個無用的人。但「無用」只限於現實世界,在電影的世界裡,李安並不謙卑。在他儒雅外表之下,是一顆狂野的心。他喜歡冒險、喜歡走鋼絲,尤其這十年來的電影,從《臥虎藏龍》、《綠巨人》、《斷背山》、《色·戒》到《製造伍德斯托克》,他始終遊走於東西文化禁忌的臨界線。這一次,酷愛在電影中冒險的李安,索性花費4年時間,拍了一部講冒險的電影,這就是《少年派》。
《少年派》改編自作家揚·馬特爾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派(Pi)的印度少年和一隻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共存的故事。李安很喜歡這部小說,還推薦給了太太和兒子。有一段時間,《少年派》成了李安家經常討論的話題。李安說,在美國的中學裡,《少年派》是重要的課外閱讀材料,而且經常被當成課堂討論的題目佈置給學生。李安認為,這部小說中的哲學思辨很有意思。一個小孩和一隻老虎在海上長時間漂流,依靠內心的信念最終活了下來,然而故事的結尾,卻給出了另一個版本:那隻老虎根本是不存在的,是派潛意識中為了對抗孤獨和殘酷的人生想像出來的。人需不需要信仰,內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在李安看來,這很有意思。「每天世界上都有宗教引發的嚴重衝突,這讓我覺得世人需要一個共同點,而這本書創造了這一點。派熱愛每一個宗教,起初這對他來說不成問題,然而當他獨自漂流海上,面對大自然,神成了一個抽像的概念。他的身邊沒有任何宗教,沒有社會或是人際關係,他得創造自己的社會,得面對自己的神智,這一切都非常有趣。這個故事的主題真的切中了生存的核心,所以這本書這麼的放諸四海而皆准。」
儘管在很多人看來,將這部充滿哲理思辨的小說改編為主流商業大片簡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李安還是決定一試。他解決《少年派》的辦法是:3D。電影圈公認,有三種東西不能碰,小孩、動物、水,結果在這部片子裡聚齊了。李安在將近3000個候選者中,挑中了蘇拉·沙瑪。因為他覺得沙瑪很有靈氣,「像小活佛一樣,雖然沒演過戲,但表演非常自然。」其實李安挑選沙瑪,多少有些「私心」,如果你手頭恰好有一本李安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就會發現,那些老照片裡的少年李安,眉眼和17歲的沙瑪有些相似。台灣資深媒人陳文茜在採訪時問李安:「派是不是就是你自己?」李安點了點頭:「是。」
李安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自己「最辛苦、最難過、最困難」的一部電影,他為此帶領3000人工作近四年。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該片被美國時代雜誌稱讚為「下一個《阿凡達》」。對於自己在電影路上的不斷突破,李安說:「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嗜好,不拍電影的時候是很懶散的,拍電影是我在學習世界,是我的生活方式。電影就是一種冒險,它讓我把內心的激情都展現出來了,才能讓我感覺到活著。」
「我這個人平常時候常會被老婆罵懶、不做事、心不在焉的,不拍片的時候不曉得日子怎麼過,拍的時候就很專注。」李安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語出驚人地自曝:「我怕老婆。」結婚20多年來,李安從來沒和妻子吵過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怕老婆,大概是老婆講的話常常是對的,如果真的很生氣,我通常是不說話,我們從來不吵架。」
「伯樂」導演
在好萊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導演對表演的指導,在他/她選定某演員扮演某角色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90%了。李安堪稱華語影壇最會選演員的導演,經他雕琢的年輕演員,後來基本上都成了大明星。
憑《泰坦尼克號》走紅的凱特·溫絲萊特在1994年拍《理智與情感》的時候,還是個小演員,後來卻成為影壇演技派的代表,並獲得奧斯卡影后;伊萊亞·伍德在拍《冰風暴》時,還未成年,最終因《指環王》三部曲大紅大紫。凱特·溫絲萊特曾評價《理智與情感》中她與李安的合作,「拍攝《理智與情感》時我19歲,我扮演的瑪麗安·達什伍德是一個墜入愛河、並發現愛之意義的女孩,她有非常細膩的情感。為了表達這些,我需要做的是靜下心來,李安讓我做到了。」憑借《理智與情感》,凱特在美國演員工會摘取了最佳女配角獎,並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華語片裡,李安的《臥虎藏龍》助章子怡打開國際之門。雖然,當時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已經讓章子怡聲名大噪,但真正讓她在好萊塢的地盤上聲名鵲起的,卻是《臥虎藏龍》。當年章子怡在經過張藝謀的推薦,進入《臥虎藏龍》的劇組後,那時李安覺得她並非唯一人選,同時還在面試其他與角色更為貼近的女演員,在一兩個月裡,李安也並未給章子怡任何安排或指導,每天她在李安辦公室外等待的時候,都同時在練踢腿。經過集中觀察與訓練之後,李安最終敲定章子怡來挑這個大梁。後來,電影總算拍完了,李安誇她:「原本是最吃力的,最後卻越來越好。」
說起李安捧紅的女星,人們最容易想到的還是因《色·戒》一炮而紅的湯唯。遇上李安之前,湯唯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女演員,拍完《色·戒》之後,完全脫胎換骨。當年拍《色·戒》,李安拒絕了章子怡對這個角色的毛遂自薦,因為他覺得章子怡「看上去不像是做這種事的人」。後來,女主角定下了當時連真正的大銀幕都沒上過的湯唯,說到原因,李安解釋:「她眼睛乾淨,沒有太多慾望,像『我們父輩的人』。」結果,湯唯由此大紅,被視為巨星潛力股。
「怕老婆」的電影大師
「我這個人平常時候常會被老婆罵懶、不做事、心不在焉的,不拍片的時候不曉得日子怎麼過,拍的時候就很專注。」李安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語出驚人地自曝:「我怕老婆。」結婚20多年來,李安從來沒和妻子吵過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怕老婆,大概是老婆講的話常常是對的,如果真的很生氣,我通常是不說話,我們從來不吵架。」
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多數都是賢妻良母、默默地做男人背後的支柱,但是導演李安的老婆林惠嘉卻是彪悍的理工科女,比李安還酷。在丈夫待業的日子,她獨自撐起一個家;在丈夫出名的時候,她說:「李安還不是導演的時候,我就是我,李安當導演以後,我還是林惠嘉。」有時李安挽袖掌廚煮飯,她還會嫌太麻煩而不想吃,平常也會念李安整理賬單歸類不清楚,而被念最多的就是「衣服洗不乾淨」!李安曾開玩笑說,他在家裡「地位很低」,所以每次入圍重大獎項,他都希望老婆兒子們可以一起走紅地毯,讓家人感受一下「一家之主」當導演的「威風」。李安拿了奧斯卡小金人後,作為妻子,林惠嘉仍然不忘「敲打」他:「不管你捧了多少個小金人,你還是那個李安;家不是片場,你該做的家務還得做。」有一天,李安和妻子一起到華人區買菜,有位台灣來的女人對林惠嘉說:「你命真好,先生現在還有空陪你買菜!」不料當即遭到林惠嘉的搶白:「你有沒有搞錯,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來買菜的。」李安曾說自己「委婉柔和而又心不在焉,太太性情剛直專注、獨立聰明」,如果沒有她的支持,6年的煮飯生涯怕也難以「谷底翻紅」。李安把失業稱作耍賴皮,這6年的賴皮,奠定了他的親情基礎。「所以現在我在外面跑,他們還能過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嫌棄我,在我撐到不行的時候,給我很大的鼓勵,很大的安定感,這是那6年定下來的。」
以前李安出門時會包幾百個餃子,給討厭做飯的太太預備下,有次出門太忙了,他改包餛飩;太太遷就他的方式是陪他走奧斯卡紅地毯,腳上綁著她最恨的高跟鞋,畫一張假臉,李安模仿她的姿勢仰面一躺。「這個人給你們弄一晚上,愛怎麼畫怎麼畫,所以我還得監督一下。我想那個場合對她也是挺難受的,大家反正都是彼此湊合。有時候也是取一個中間值,在裡面中庸一下。」李安一家住的房子還是二房一廳,常常有禮車送他開不進去,被鄰居看到,讓李安覺得很沒面子。別人花錢請李安坐頭等艙,他太太堅持坐在經濟艙。
李安在談到成名後,面對眾多誘惑,卻能始終維持家庭和睦幸福的原因時說:「除了愛情和責任,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膽子小。我總覺得老婆講的話句句都是對的……有這樣的老婆管著,哪有不幸福的道理?」
李安與林惠嘉 牽手與推手
李安1954 年出生在臺灣,祖籍江西。他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校長,家教十分嚴格。 1973年,李安考取了臺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系。 在國立藝專裏,李安對演戲和電影製作越來越有興趣, 還曾獲得臺灣話劇比賽大專組最佳男演員獎。
1975 年,他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先是在伊利諾大學學習戲劇導演,獲戲劇學士學位。1978 年,在一次留學生的聚會上,李安遇見了臺灣留學生林惠嘉。初次見面,李安就被性格開朗的林惠嘉深深吸引了。這次聚會之後,他主動約林惠嘉看球賽,對性格靦腆安靜的李安也頗有好感的林惠嘉很爽快地答應了。
林惠嘉從小就非常聰明,台大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跟林惠嘉在一起,李安就像找到知音一般,總有說不完的話。 認識兩年之後,李安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 每個禮拜他都要打很長時間的電話給林惠嘉,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 他說,林惠嘉是自己最佳的傾聽者,她雖然沒有女性特有的嬌媚,但聲音有一股神奇的撫慰人的力量。 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聽到林惠嘉的聲音,所有的煩惱立刻煙消雲散。
戀愛5年之後,李安和林惠嘉在紐約舉行了一場中西合璧的婚禮。他們的婚姻得到了雙方父母的支持和祝福。李安說,他拍的電影《喜宴》 裏的很多情景都是他當時結婚實況的翻版。
婚後兩人分隔兩地,聚少離多。李安在紐約大學念電影系,林惠嘉在伊利諾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可是兩人的感情非常好,李安每次臨走前總是會做好一冰箱豐盛的食物留給妻子,口袋裏也總是隨身攜帶著妻子的照片。李安的溫厚,搭配妻子林惠嘉的能幹,他的感性遇上了她的理性,就好像一座天平,為這個家找到了一個最適合的平衡點。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李安就顯示出了他導演方面的非凡才華。1984 年,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 獲得了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並取得電影碩士學位。畢業後,李安留在美國試圖開拓自己的電影事業。但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想在美國電影界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
最初有一家經紀人公司看中了李安的才華,答應做他的經理人,但李安一直沒有適合美國人的劇本,經理人也只是空談。然後,李安在美國開始了長達6年的等待。那段時間,李安失業在家,主要靠身為藥物研究員的妻子在外工作,養家糊口。李安每天在家除了大量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家裏收拾得乾乾淨淨。每到傍晚做完晚飯後,他就和兒子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 這常常令林惠嘉覺得很溫馨很感動。
面對丈夫的失業,林惠嘉也曾有過傷心絕望的時候。有一陣子她忙於上班接送孩子,由於家中只有一部車,李安常常一個人從租的住處走一個小時去打網球,打完球後再走一個小時回家,她看在眼裏,心想自己真的要與這樣的人過一輩子嗎? 然後她打越洋電話向媽媽訴苦,媽媽聽了很心疼,在電話中對女兒說:實在不行,你就離了吧。』 可是放下電話後,林惠嘉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斷譴責自己: 【我怎麼變成這樣的女人。】
夫妻本應該互相支持的,比起丈夫所受的苦,她覺得自己所做的根本算不了什麼。這次之後,她就再也沒有這樣抱怨的念頭出現。 許多親戚朋友看不過去,就對林惠嘉說:『為什麼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國留學生不都為了現實而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嗎?』看見妻子肩上的負擔那麼重,李安覺得過意不去,就偷偷地開始學電腦,那個時候會電腦比較容易找工作。 可沒過多久,這件事就被林惠嘉發現了,她很生氣地說: 『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 在妻子的堅決反對下,李安只好打消了出去找工作的念頭。
林惠嘉知道李安真的只會拍電影,別的事物不會也不感興趣。 她對丈夫的才氣十分肯定,她相信丈夫一定會成功的。在此期間,大兒子李涵、小兒子李淳相繼出世。林惠嘉個性非常獨立,自己能做的事從不麻煩別人。大兒子出生時,林惠嘉半夜感覺羊水破了,於是自己開著快沒油的汽車到醫院生孩子,當醫生問她要不要通知丈夫或親友時,她說不用了,醫護人員還以為她是棄婦。 李安直到第二天搭飛機回到伊里諾,這才知道自己已經做爸爸了。二兒子出生時林惠嘉又趕丈夫走:『你放心地去辦你的事吧,我一個人能行。而且你又不能幫忙,又不能幫我生!』
那些年裏,林惠嘉對李安最大的幫助就是 〝不理他〞,讓他去沉澱、去成長。她認為一個人要清楚自己的方向,一旦做出了決定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李安清楚自己只喜歡電影也只會拍電影,他就應當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當年她決定嫁給李安時,她清楚電影是李安惟一的選擇與愛,所以無論好的壞的她都必須接受。
生活中,林惠嘉是家中規矩的建立者,家裏凡事她說了算, 只要是妻子的命令,李安絕對服從。只要李安在家,加上兩個兒子,這三個男人每天晚上都搶著跟她說話,時林惠嘉自己也感到困惑,老公和孩子對自己服貼,究竟是她真的懂得 〝經營〞,還是他們本性太好了, 能包容像她這樣的太太和媽媽?
多年的女主外男主內的生活不僅讓李安練就了一手做菜的 〝絕活〞,也磨練了他的性情。1990 年之前,李安一直處於懷才不遇的境況,不停地到好萊塢碰運氣,但都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外人都嘲笑他拍電影的熱情是癡人說夢,但妻子林惠嘉始終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他。他說: 『妻子對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的獨立。她不要求我一定出去工作。 她給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去發揮、去創作。 要不是碰到我妻子,我可能沒有機會追求電影生涯。』
經過磨練,李安的 〝中國功夫〞終成正果。 1990 年,臺灣新聞局征選劇本,李安編寫了《推手》,結果獲得臺灣 1990年的政府優秀劇作獎。 之後很快由臺灣中央電影公司投資、紐約庫德瑪西恩公司製片開拍了。 這部電影是李安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長片,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獲得當年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所有人都稱讚這個突然殺出的青年導演,而李安此時已經 36歲了。
這次的成功,使臺灣中影公司對李安更加有信心,決定投拍題材比較敏感的《喜宴》。影片上映後又獲得更大的成功,李安也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導演。 1994 年,李安執導了《飲食男女》,成功地完成了他的 〝父親三部曲〞。 影片獲第七十七屆大衛格里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名列 1994年臺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
在接下來的 5年中,李安又拍攝了三部純美國題材的影片: 《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和《與魔鬼共騎》。 影片再一次大獲成功,不僅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且還在奧斯卡競爭中獲得七項提名。
在李安開始一部片接一部片的拍攝,電影事業逐漸攀上高峰的同時,林惠嘉卻並沒有因此而成 〝跟 班夫人〞,反而更投入醫學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更盡職地扮演母代父職的角色,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對於李安取得的驕人成績,她覺得這是他在電影這條路上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所以雖然身為親密的伴侶,她始終不認為自己在李安拍電影這件事情上扮演過什麼關鍵的角色,李安的成就自然也應該歸屬於他本身。
林惠嘉經常被丈夫對電影的執著感動。 1999 年暑假,電影剛開拍時她曾經帶著兩個兒子到大陸探過一次班,當她看到李安當時面臨困境身心俱疲時,她心疼得直掉淚。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李安從來不在拍片期間向妻子訴苦,他是個會把許多壓力放在心裏的人。 不過拍完戲回家的李安,可就非常需要妻子了,跟家人在一起,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功夫不負苦心人。 經過兩年的奮鬥,李安拍攝的武俠片 《臥虎藏龍》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一個曲折動人的悲情故事,贏得了東西方觀眾的一致好評,在很難打入的美國市場贏得一億多美元的票房,取得華語電影絕對空前的驕人成績。
2001 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 李安接過朱麗亞·羅伯茲頒發的最佳導演獎時,幽默地調侃道: 『我的驚喜之情難以形容。我要感謝我 強悍的 太太,她是《臥虎藏龍》裏除了碧眼狐狸之外所有女角的典範……』
2001年的奧斯卡獎項情鍾《臥虎藏龍》。頒獎前,林惠嘉帶著全家來到洛杉磯表示對丈夫的支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兩個兒子說: 『爸爸很幸福,能夠娶到像媽媽這樣的女人,這是爸爸最成功的地方。』
《臥虎藏龍》 終於不負眾望,開創了華語電影的紀錄,一下子就拿下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音樂、最佳外語片幾個獎項,這是過去奧斯卡歷史上所沒有的。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李安在得獎感言中一再提到妻子:『我老婆沒有女主角俞秀蓮漂亮,但有她的堅毅,她也有玉嬌龍的離經叛道的個性,因為她有時候會令人嚇一跳。』幾乎在李安所拍的每部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有妻子林惠嘉的影子。
之後,李安開始執導耗資 1億 5000萬美元的電影 《綠巨人》 ,這是他拍攝的投資最大的影片,又是首次拍攝科幻片。 很多事情都要摸索, 他的家人都對他完成這部影片給予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幫助。 林惠嘉是微生物學家,影片裏有關遺傳基因生化部分的情節……都是她先幫助丈夫瞭解後,他再找人寫劇本,便於觀眾看得清楚明白;電影裏的人體細胞圖片,也是向林惠嘉借來的;電影裏有一場綠巨人與怪獸狗對打的戲,怪獸狗的圖形是大兒子李涵畫的。 因為電影中涉及了深層次的人性探討,李怕年幼的觀眾看不懂,於是以小兒子李淳做測試。 李淳看後讓老爸放心: 『沒問題,現在年輕人很早熟。』
果然2003 年 6 月20日, 《綠巨人 上映一周之間便征服了美國影迷,奪得全美票房冠軍。丈夫出名後,林惠嘉則對於別人稱她為導演夫人或 李太太感到不習,要求別人直接叫她的名字或稱她為李媽媽。 她雖然認為拍電影很辛苦,電影人很需要家庭力量的支援,但她更強調個體的獨立自主性,認為李安成名與否對她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她說: 『李安還不是導演的時候,我就是我,李安當導演以後,我還是林惠嘉。』
從當年默默無聞到今天全球最著名的華裔導演,李安在生活態度上同樣沒有任何改變。以李安今日的成就與地位,外面誘惑那麼多,有很多人擔心他的純樸能維持多久? 林惠嘉笑著說: 『李安是很善良的人,而人的本質不容易改變,我一向的原則是只要我們自己能做的,絕不麻煩或增添他人負擔,再說【惡婆娘】如我,隨時耳提面命,李安大概還不會那麼容易被寵壞吧!』
在妻子眼裏,聲名顯赫的大導演李安永遠是一個聽話的好丈夫。 當年李安獲得第一個金熊獎時興奮地從柏林給妻子打電話,誰知林惠嘉為從睡夢中被吵醒感覺很不爽,怪他小題大做。 『她就是這麼酷,這麼多年來,這些外在的東西對她好像沒有半點影響。』
成名後,李安只要有時間照樣會在家下廚房給家人做飯吃。 拿了奧斯卡小金人後,有一次李安和妻子到華人區買菜,有位臺灣來的女人對林惠嘉說:『你命真好,先生現在還有空陪你買菜!』 不料當即遭到林惠嘉的搶白:『你有沒有搞錯呀,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來買菜的。』
現在李安去外面拍片,回到紐約的時候,無論多早多晚,即使公司安排車子接送,林惠嘉都盡可能自己開車去接丈夫,因為這段時間對他們很重要。 在車上,大導演還像個孩子般忙不迭地、絮絮叨叨地對老婆述說外面的一切。 然後,聽老婆的讚美,也聽老婆的教誨。 他說,以前窮困時,靠老婆養,現在當導演,在外頭耀武揚威,回家做收心操,像是煮煮菜, 『求』老婆罵一罵。 被老婆修理一下,也好收收心,算是平衡一下。 2001 年, 《臥虎藏龍》沒有得到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時,有記者問李安的感想,李安幽默地說: 『很想快點回家被老婆罵一罵。』
李安名滿天下後,美國華裔社區的男女老少請林惠嘉主講: 【牽手與推手 – 談家庭溝通和簡易人生。】林惠嘉穿著一身普通的褲裝,不染頭髮、不施脂粉,渾身上下透著一種真實的本色。 她首先介紹自己是個 〝只有李安能夠忍耐〞的妻子,然後回憶起夫妻倆,在李安 6年時間與幸運女神無緣的日子裏不慕財富的共識。低調的她表示,作為李安的妻子,她和普通觀眾一樣絕不去干涉他的創作,但自信雖然不常看見丈夫,卻非常瞭解他在想什麼。 在談及家庭溝通時,她認為相互之間的信任、寬容、耐心和避免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