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泰澤兄克服癌症的過程談自已的健康自已顧
許重義
令台美人與許多台灣人敬佩的曹長青先生最近談到 “王泰澤患癌18年仍倖存的秘訣”
讀了曹長青先生以上的 posting, 才知泰澤兄曾患腸癌, 並已無事渡過18年. 一年多前與泰澤兄有機會在台中見面用餐, 泰澤兄體態健旺如昔, 完全不知道有患腸癌這一段病史.
泰澤兄克服癌症的成就是醫界上難得一見的豐功偉業, 應與他崇高的心志, 一生熱心為台灣前途打拼, 激發強有力 的 psychoimmunology 產出的抗癌力量有關, 才能將難治癒的腸癌克服. 泰澤兄 中癌記後續雜感也隱隱約約呈現正向面對癌病所遭遇的困境 .
泰澤兄不祗是一生為台灣前途打拼的崇高留美學者, 現在也成為全球包括台灣眾多癌症病人, 在傳統西醫治療癌症各種療法 (手術、放療、化療)之外, 經由本身 psychoimmunology 的力量, 克服癌症的典範.
President Nixon 在 States of the Union 1971 Address, 提出 “Declare War on Cancer” 的聯邦政府大計畫, 當時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已經2年, President Nixon 找來的癌症專家皆信心滿滿, 人類都已登陸月球了, 癌症是小 case, 幾年內可以擊敗癌症. 自此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成為 NIH 各個 Institutes 中, 歷年聯邦政府撥款最多的 Institute. 45年後, 癌症死亡率祗降低 5%, 比起心臟病與中風各降50-60%, 有天壤之別.
如果加上已經流行幾十年的 pap smear 測子宮癌, mammogram 測乳癌, PSA 測前列腺癌, routine physical check 找到各項早期癌症, 以及最近極力推倡的 low-dose CT 偵測早期肺癌, 不少癌症多已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所以整體癌症死亡率最近 45年祗降低 5%, 應是沒有減少, 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今年 President Obama 的 State of the Union 2016 Address, 再度對癌宣戰, 來了一個 Cancer MoonShot 2020 的聯邦政府大計畫, 要在2020年征服 Cancer, 又對 NCI 投入更大量聯邦政府經費, 顯示醫界要治癒各種癌症, 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如同太陽花運動的口號, “自已的國家自已救”, 在此請諸位台美人注意 “自已的健康也要自已顧”, 抗癌除了傳統的西醫治癌各種療法 (手術、放療、化療)之外, 也要靠自已的毅力、決心與自信心. 為何偶爾在報上有銘謝中醫將西醫沒有治好的癌未病人治癒? Psychoimmunology 是病人相信中醫有效, 激發體內免疫力克服癌症的可能原因之一. 讓西醫仍然困惑不解的是 Mind-Body Interaction 發揮的神奇力量, 對身體健康促進, 甚至克服疾病, 包括癌症, 西醫仍然處於一知半解的壯態, 西醫們治癌也鮮少經 由Mind-Body Interaction 促進自體防癌抗癌的自體免疫力下功夫.
Mind-Body Interaction 治癒癌症的創始者之一是 Dr. Bernie Siegel. 他原來是 Yale University 的癌症外科醫師. 有一天 Dr. Siegel 在 shopping mall 遇到一位癌症病人, 這位病人在8年前被他打開腹腔後, 發現癌症已經擴散到整個腹腔, Dr. Siegel 馬上把腹腔縫合, 告訴這位病人已經無救, 請他回家準備後事. 大多數的病人被 Dr. Siegel 宣判死刑後, 都是表現灰沮的表情, 失望的離去. 但是這位病人給 Dr. Siegel 非常深刻的印象是, 他並沒有呈現喪沮的表情, 反而顯示, 醫師已經沒有辦法了, 就要靠自已, 這位病人在被判死刑後, 自求多福, 自已要想辦法來克服癌症的態度, 讓 Dr. Siegel 印象深刻。8年之後, 發現這位病人還是活得好好的, 讓 Dr. Siegel 懷疑自已的癌症手術開刀是否對病人有幫忙. Dr. Siegel 便將自已開過刀的所有病人作全盤的分析, 結論是如果病人面臨癌症開刀治療時, 意志力較熱觀正向, 呈現堅強決心要打敗癌症的病人, 存活率都較心情喪沮, 毫無鬥志的病人更佳. Dr. Siegel 因此認為自已所作的癌症手術治療並無效益, 從此放下署刀, 立地成佛, 寫了多本書, 暢導自己強化心志, 提昇Psychoimmunology 克服癌症, 促進健康的策略. 強調要靠自已培養打敗癌志的意志力. 他的第一本暢銷書: “Love, Medicine and Miracles” 舉了許多正項樂觀心理狀態讓自己打敗癌症的實例. Dr. Bernie Siegel 也因此被推舉為全球對 Mind-Body Interaction 最有影響力的 20位領袖人物之一。
泰澤兄對台灣前途的奉獻與貢獻所產生的奮鬥力, 應有激發自體 Psychoimmunology 產生神奇的抗癌作用. 大家一起為台灣努力, 激發鬥志, 應也會促進健康, 並有防癌治癌的作用.
敬祝泰澤兄平安健康, 繼續維持喜樂正向的人生觀, 並永遠與癌症說再見.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學生當頭家
2006-05 採訪/蔡婷婷 文/林芝安 攝影/許文星
4年前,許重義放棄美國的工作和優渥的生活,
在一片驚濤駭浪聲中返台接任北醫校長,
他喜歡和學生打成一片,
為了打造更好的醫學教育環境,樂當工作狂,
一步一腳印帶領北醫開創無限的可能。
很少看到一個大學校長,與學生的關係這麼綿密。
採訪台北醫學大學許重義校長當天,恰巧來了一位學生,學生議會議長王小芳,捧著一張紙來找校長,她可不是來抗議校務決策,而是代表學生送給校長「第17屆議事研習營的感謝狀」。她說,這位校長真的「很不賴」。
校長辦公室陳設簡單雅緻,在一面側邊牆壁上,掛滿出自學生之手的感謝卡,其中有一張是基層文化服務團的晚會表演感謝狀,上面寫著:「沒有一次您是缺席的……」。
許重義除了工作,最大的休閒娛樂就是參與學生社團活動,與學生打成一片,經常看完活動後,再回辦公室繼續挑燈夜戰,連每天工作到近晚上10點的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志雄,也望塵莫及,「我每天晚上離開時,校長室的燈還是亮著,一大早來學校,怎麼校長已經到了。」
猶如拚命三郎,腦神經專家許重義,幾乎日日以校為家,讓當時許多不看好他的「反對派」跌破眼鏡。
來北醫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旅居美國31載,許重義自台大醫學院畢業、退伍後,隨即出國深造,取得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藥理科學哲學博士,並先後擔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腦中風中心主任、史丹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神經創傷學會會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復健醫療研究諮詢董事會董事等職,也得過多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獎、教師研究獎等。
4年前,許重義受北醫董事會邀請回台接任校長一職,雖然他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頗具學術聲望,卻因具有「台大校友」的背景,消息一出時,隨即引發不少北醫校友的反彈,甚至以電話威脅、寄恐嚇信,揚言要讓他難堪。
「有些北醫校友認為,傑出校友這麼多,為什麼要被外校校友『接管』?其實,在美國許多頂尖大學都希望吸納更多非校友,引進不同的想法與做法。」許重義認為,如果回台灣卻製造更多混亂,非他所願。因此,決定先到北醫一探究竟,沒想到這一探,反而激發接受挑戰的念頭。
「我在美國有很多北醫畢業的朋友,表現非常好,甚至比我還棒,但第一次到北醫時,發現這裡的環境與資源如此艱困,比起國立大學差太多了,這樣一個地方竟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令我敬佩。」
驚訝之餘,他心想:「在美國,平均一年可指導2~3位來自台灣的學生;若回台灣任教,北醫一年5000多位學生,影響的層面更大。」滿懷回饋的心情,讓他不畏威脅恐嚇,接下聘書,希望為北醫引入更多資源,往國際一流大學邁進。
推推眼鏡,許重義緩緩說道,打從一開始,他便明白這工作不輕鬆,「絕不是回來享福」。放棄美國優渥的學術工作與生活,帶著妻子回台,但他馬上面臨一個困境——財務赤字。
賣掉座車 靠雙腳邁向一流大學
「我一來,總務長就跟我說,未來3年,學校每年赤字3億元,財務壓力很大。」許重義盤算後,決定從節流做起。
他回台後發現,唯一在美國沒有享受過的待遇,是擁有校長專屬座車,他大筆一砍,把車賣掉,自己騎腳踏車上班,每年替學校省下100多萬元。此舉卻引發一些校友和同仁不高興,認為校長沒有座車,讓北醫很沒面子。
「北醫如果跟哈佛一樣好,校長走路上班,大家都會很尊敬;如果學校很差,就算校長坐林肯大禮車,也沒人看得起。所以重點不是校長有沒有座車,而是學校本身好不好。」他一笑置之。
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許重義初來北醫,即發現學校廁所沒有衛生紙,「廁所裡怎麼可以沒有衛生紙?」在美國31年,待過4所大學醫學院,他認為衛生紙是提供師生最基本的東西。儘管每年得花30幾萬元,在他的算盤內,提供學生衛生紙比校長座車,重要太多了。
北醫可說被許重義徹底翻一圈,他引入許多改革觀念,最出名的口號是:「學生是頭家」。沒有財團或慈善機構撐腰,國家5年500億的教育基金內,北醫也只獲得1億元補助,財務是最大的挑戰。不過他認為,北醫存在最重要的理由是教育學生,研究有許多公私立研究機構可以作,醫療則有數百家醫院,「但我們不能忘掉『培育下一代的醫療專業人員』是首要目標;更不能忘掉學生繳的學雜費是學校最大宗的收入,學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不是頭家是什麼?」
3年前,北醫學雜費占全校預算50%,為平衡財務,通常校方會透過調漲學雜費彌補損益,許重義卻反對這項決策,認為此舉會加重學生負擔,並不合理。於是,他努力將學雜費收入降至全校預算的40%,他表示,目前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學雜費,僅占所有預算的2%,「愈好的學校,學雜費收入占的比率應愈少!」
許重義沿用美國高等知名學府的做法,如與企業、產業界合作,多方籌措發展經費,設立育成中心。雖然引起部分老師、校友反彈「過於重商」,他卻認為,只要資訊透明化,並以最高道德標準自我要求,反而可讓學校呈現多元且靈活的發展。他要求老師要積極走出去,更以身作則,光是由他帶領學校老師籌募到的研究計畫經費,就超過4億元。
吃苦當吃補的樂觀精神
許重義樂於接受挑戰,即使在推動改革的過程中,遭受不少質疑及批評,仍「吃苦當吃補」,常常工作到半夜1、2點才回家,隔天一大早精神奕奕出現在辦公室。他說:「愈在艱困的環境中面對挑戰,更能徹底激發潛力,提高競爭力。」
1970年代,美國南方種族歧視非常嚴重,更別提黃種人。當時,許重義隻身在南方一家大學醫院當實習醫師,他是唯一的黃種人,跟著其他白人實習醫師輪流值班。當時醫院規定下午5點交班,如果事情沒做完,可以交給值班實習醫師處理,因此,下午3點多送進來的病患,其他醫師很自然地留給這位中等身材、吃苦耐操的黃種人。
「明明知道他們在欺負我,我都逆來順受,並要求自己做得比他們更好。」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後來只要大家問起昨晚誰值班,一知道是許重義,都鬆了一口氣,給予最大的肯定與信任。
攤開許重義的學經歷,一長串的頭銜,不知情的人可能以為他一路走來輕鬆,其實,來自清苦家庭的他,都是靠努力掙來的。
許重義8歲時,父親過世,由媽媽和姐姐撫養長大,因家境清寒,姐姐雖然資質聰穎,為栽培家中獨子,也只能犧牲讀書機會,工作分擔家計。他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計劃出國深造,沒有任何財力後盾,憑著執著與毅力,申請到全額獎學金的名額,如願負笈他鄉。
出國後,即使可請領全額獎學金,學雜費全免,許重義仍拚命苦讀,爭取另一個獎助金,讓他有餘錢寄回台灣給媽媽。當實習醫師期間,大力提攜他的學科主任更替他訂定一份特別的訓練計畫,讓他同時做兩份工作,節省兩年訓練時間。這些,全憑焚膏繼晷的努力換來。
最欣賞學生的可愛
許重義自美國返台,來到財力較困難的北醫,無非是希望讓這群將來濟世救人的準醫師,有更好的醫學教育環境及正確的觀念。
每到寒暑假,北醫學生一批批前進偏遠地區,從事義診、衛教工作,不論台灣山區部落、窮鄉僻壤,甚至於泰北、非洲,皆可見他們的身影。
畢業於台大醫學院,許重義反而欣賞北醫學生,在他眼中,北醫學生非常有特色。也因為學生的可愛,吸引他到北醫。他引自己兩個女兒為例,生動譬喻。
許重義的大女兒非常會唸書,畢業於美國排行第三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第一、二名分別為哈佛、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華盛頓大學雖排第三,卻是最要求入學考試成績的醫學院,特別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其他不太管。」至於二女兒,成績也很好,比起老大差一點點,但個性活潑,活躍於社團活動,因擔任社團領袖,順利申請到第一志願哈佛大學醫學院。
「我在華盛頓大學當教授,跟大女兒的同學有不少互動,華大學生比較拘謹,對教授必恭必敬;去哈佛時,跟二女兒的同學初次見面,哈佛學生就跟我勾肩搭背,輕鬆交談,沒有把我當成教授或同學的父親。北醫的學生也是這樣,我一來便馬上跟我打成一片,落落大方!」許重義點頭笑說,多才多藝又活潑,並積極投入社會服務,這是北醫學生的特色。
不要以為醫師萬能
本身是腦神經研究權威的許重義,處世身段柔軟,態度親切和藹,他提到一個觀念:「醫師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一位好醫師,應該謙虛,對待病人尤須敬謹。
日本曾有個研究,將年紀輕輕即過世的人解剖檢查發現,這些30、40歲因病過世的人,身上竟帶有某些癌細胞。「每個人的一生可能得過好幾次癌症,但多為身體自行處理掉,才沒有引發成疾病。」許重義說明,身體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如果病情逐漸好轉,這時候找上醫師而治癒,其實不是醫師的功勞。
「30多年前,美國經歷越戰,電視新聞終日播放當天有多少屍袋送回國,總計越戰期間,美國犧牲了5萬人,傷亡慘重。然而,美國一年車禍死亡人數就有5萬人;因醫療錯誤造成死亡的人數,一年約10萬人;更恐怖的是,因藥物致死者,每年約12萬人。」他在美國行醫,最擔心一些年輕醫師下猛藥治療,有時反而造成問題。
回頭省思 鞭策自己更敬謹
許重義繼續舉例,美國醫師幾乎人手一本的《Merck Manual》,是醫療診斷治療的SOP(標準作業流程),默克藥廠每年出版一冊,從1989年第一版,到1998年出版第100版時,特別將兩版合裝販售。
他比對這兩冊內容,「會令人昏倒」,回頭看百年前的醫療方法,充斥很多可笑、甚至對病人有害的治療方式。「這說明,儘管百年來我們對疾病的瞭解突飛猛進,或許百年後回顧,也會發現充滿幼稚或謬誤。」
「醫學雖然日新月異,仍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所以醫師更要敬謹、小心。最重要的是,謹記醫師必須遵守的訓戒:一接觸病人,首先要記得不能傷害他們!(First, do no harm!)」
他又引1972年以色列全國醫師因薪資調整跟政府談不攏,發起大罷工的例子,當時所有醫師走上街頭抗議,原本全國上下莫不擔心「沒有醫師,民眾怎麼辦?」沒想到罷工期間,全國醫療院所估算病患死亡率竟降低了50%。
「不要以為醫師萬能,說不定醫師過度的醫療行為,反而為病人製造更多病痛,甚至造成死亡。」他分析,這是結構面的問題,如果醫師不積極開刀或介入治療,收入連帶受影響,尤其台灣健保制度,有醫療行為才有收入。
只問能為社會做什麼
在美國,心臟血管疾病的比率最高,相關研究蓬勃發展,是超級熱門專科,許重義不願一窩風,反其道而行,選擇腦血管領域。「因為東方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以腦血管疾病最多,這個領域對國人較有幫助。」他放棄最賺錢的心臟血管疾病,一如拋下美國的研究工作回到台灣,心裡牽牽念念的總是「能不能對台灣有貢獻」。
回台當了近4年校長,常常被問是否能適應,喜好高難度挑戰的他,總是掛著笑容回應:「我不後悔回來,我很快樂。」
腦科權威醫師許重義教授 談腦保養、腦失智腦中風與腦癌
健康高手(九) 腦科權威醫師許重義教授 談腦保養、腦失智腦中風與腦癌
Uploaded by pure17go 消費高手一起購 on 201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