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之光 仁心仁術在美北醫人 林元清 ◎ 王雅慧 + 林元清 市長的故事

0
2010

華人之光 仁心仁術在美北醫人 林元清

文/王雅慧

北醫醫學系第六屆
在美執醫近40年,美國仁愛醫院醫療集團副總裁,旗下有7家醫院,獲最佳醫療品質獎。三屆美國加州聖瑪利諾市市長, 006、 007連獲美國華裔民選官員協會會長,企業經營有成,戮力社會公益,實為校友楷模。

林元清醫師提及,自己有這麼好的福報,很感恩。台灣養育我27年,像我的父母 一樣,當年赴美猶如拍拍屁股走人,現在有機會回報,就來回饋故里。

■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第6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骨外科住院醫師及
研究員
美國骨外科學院院士
■ 經歷
美國仁愛醫療集團副總裁
美國醫院集團投顧公司董事長
美國泰平醫療網創始人及董事
美國慈善醫療基金會董事長
加州聖馬利諾市前市議員、前市長
信安骨科醫學中心院長及骨科主治醫師
韋世頓醫學院骨科副教授
南加大醫學院骨科臨床講師
嘉惠爾醫學中心骨科主治醫師

「北醫傑出校友獎」獲選條件,不只學校本身的肯定,還要有社會大眾的迴響,旅美醫師林元清就是這麼一個對台灣社會有貢獻的人。

圖書館當床 解剖室為家

林醫師在美行醫37年,因緣際會下踏上人文關懷的領域。民國34年出生於南投集集的他,笑稱要自己:資源回收再利用。
1973年剛決定到美國行醫的林元清醫師,身上沒什麼錢,無法帶著新婚妻子同行,27歲隻身赴美奮鬥。林醫師說到,當初飛了20幾個小時赴美任職,第二天報到就接到一個槍傷、得緊急動手術的病例,當時跟著主刀醫師實習,醫師隔著口罩bra-bra的講了一連串英文,正努力克服時差趕瞌睡蟲的自己,還來不及意會英文的意思,怎麼看著就把患者的胸膛縫合起來,原來病人已宣告不治。
因此,林醫師下定決心要努力趕上這些美籍醫生,他下班後,就到圖書館鑽研病理上的知識,隨後又到解剖室對著大體老師實際操刀,尤其是第二天有刀要開,前一天一定到解剖室就開刀的部位實際演練一番。有一次,有個開肩膀的個案,主刀醫師心想:這個台灣來的Dr. Lin一定無法完成,就讓他主刀,結果林元清醫師做了一個完美的手術,贏得了同事的欽佩與院方的高度肯定。
除了是位好醫師,林元清校友也是孩子們的好爸爸。
林醫師繼續在美的奮鬥之路,幾個月後就將太太接到美國,幾年後也將雙親接到身邊、隨伺在旁。

強健體魄 走行醫之路

林元清醫師,醫學系第6屆北醫人、學籍編號:531001,民國53年進入北醫的第一人,這或是林醫師行醫之路No. 1的烙印。
紅樓畢業考上臺北醫學院,林元清醫師沿襲建中時踢足球的習慣,在醫校還是個叱吒風雲的運動健兒。他念及自己的恩師──足球隊領隊陳定堯教授、橄欖球教練黃德修教授、柔道教練林春生教授,他說這些老師給球員一個觀念:要加入球隊的先決條件是功課要好,代表學校的運動員必須是優秀的,像是陳定堯、黃德修教授本身都是病理老師,在他們的薰陶之下,林元清醫師的病理課程也都拿到98分以上。林醫師還說,當時的自己就像是醫科體育系的學生,每年3到4次的全國性比賽,自己又榮跨足球、橄欖球以及柔道的選手,一邊打球一邊念書,日子倒是過得挺充實,林醫師笑說:自己還是有認真念書的。
5-6年級開始實習課程,那時候的北醫學生都得寄人籬下實習,像是仁愛醫院、空軍 總醫院、中興醫院…等等,7年級就要分發醫院,當時的第一志願是榮總、第二志願馬偕、三總第三、空總與仁愛醫院分居四五、彰基、羅東博愛醫院……依次,林醫師自認為通識科目沒用心,分配在中間偏後的空總,但也因此認識了醫師夫人,畢業後到金門當兵,退役後就決定到美國。海外華人的生活,沒有什麼比得上祖孫三代同堂和樂融融!

林元清全家福

人文關懷 從心出發

林醫師在美事業有成。他想到了自己學生時代愛爬山,在山之上、雲之巔那種登高望遠、開闊豁達的心情……雖然已完成台灣最高峰──玉山的攀登,但是其他五嶽十峻的雄心壯志可因為現實情況的落差無法如願。現在,他的目標已經躍登國際級的喜馬拉雅山。
47歲這一年,和另外一個醫師朋友相邀結伴登頂世界最高峰──艾佛勒斯峰,為期一個月,登頂途中卻因為高山反應作罷。2年後,林醫師做了更萬全的準備,也服用了藏藥紅景天來預防高山症,一樣為期一個月的登頂計畫,一切還算順利,就在最後一個基地營看到登頂成功的雪巴隊伍歸來,心想:這次登頂有望了。然而,雪巴隊伍接近的時候沒有一絲喜悅,反帶著憂容,走在後面的成員還拖著三個袋子──是屍袋!落難的雪巴都是登頂8次以上的老手,卻不敵大自然的玩弄,頓時兩位醫師打了寒顫,還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的事,山永遠在那裡,還是撤退下山!
就在進行登頂世界最高峰的登山旅程中,林醫師途經山腳下的藏民村,有天一覺醒來,帳棚外圍集了2-3百位藏民,當下以為要遭搶劫,透過翻譯人員知曉:聽說兩位是從美國來的醫師,想要請醫師替我們看病。為了登山,兩位醫師準備了周全的醫療用品,甚至連割盲腸的手術刀都帶上了,就一個個替他們看病,其中有個約三個月大的女嬰,眼睛紅腫化膿,林醫師當下替她治療,留下藥膏交代她使用,說:一個月後登山下來再讓我看看。結果,小女孩的眼睛治愈了,這時林醫師心裡迴盪著:我??不費吹灰之力,舉手之勞就讓個小女孩不至失明。住在這裡真是無奈!世界各地還有多少邊陲地帶?
林元清醫師告訴我們:自己的父母來美20幾年,很早就是慈濟委員,跟著慈濟做「環保救地球」的工作。現在父母都走了,想到回台謝謝慈濟上人,之間,看、聽了許許多多慈濟人的善心與大願,坐客慈濟期間,慈濟人:「請用點心」「重新開始」的話語,林醫師解讀出「事事物物請用點兒心」「地景地物從心開始」;又因為幾次救災工作,林元清醫師進入了原住民部落,發現了台灣社會的邊陲地帶,更加篤定回饋故里的想法,已經在花蓮市郊買了固定居所,繼續自己的人文關懷之路。

醫療服務”到“公眾服務”

在美奮鬥了近40年,林醫師成為美國仁愛醫院醫療集團的副總裁,旗下有7家醫院。他說學生時代將自己身體底子打的很好,運動員的毅力、耐力都比別人強些,這堅韌的性格以及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的領袖特質,在2001年的時候,讓林元清醫師獲選為美國聖瑪利諾州第一位華人市長,如此這般殊榮──從一個百分之百白人城市──當初巴頓將軍之父建城時,當時的地契明文規定,其他種族不得擁有房地產(含華人在內)。穿越時空,卻由一個眾市議員推崇的華人美籍醫生所顛覆,並連續當選3年,市長任內林元清醫師的用心,一一落實在永續性市政建設上,像是增建停車場、擴建圖書館、城市綠園的打造──包括日本花園、中國庭園…等,任內一一完成。
林元清醫師用感恩的心來面對社會萬象,他說老天爺給他這麼好的福報,早在20幾年前就住在30幾個房間的豪宅,可以孝敬父母、孕育下一代、闖蕩自己的事業版圖。
他說:人生中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另外是行善,像自己現在要行孝就沒了機會。
因為父母不在,小孩也都成家立業,林元清醫師修改了他的人生計畫,重新(從心)展現他的大氣度。今年3月回台,看到自己的母校又多一個雙和醫院,這在北醫的歷史發展上也是突破。想起當年在北醫念書的時候,教室是鐵皮屋一片,而今,除了附設醫院、有了萬芳醫院、又加入雙和醫院,北醫的成長有目共睹,期望母校可以站上醫學潮流的巔峰,所以身為北醫的校友,當該盡一份心力,林元清醫師帶來了仁愛醫療集團120萬美金的獻禮,希望藉由這拋磚引玉──北醫人應該站出來,為自己的母校盡一份心。

林元清義診

人生中的每一個過客

筆者問及:要怎麼做到幫助不認識的人?林醫師跟我們分享一個故事。

以前我的父親在中寮鄉一個楊杉發先生的診所當學徒,幫忙打掃、包藥。
時間來到1996-97年,洛杉磯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歐陽瑞雄正逢調任新加坡當外交官,對人很照顧,政商各界紛紛設宴請客。有天宴畢回寓所,快到家的時候被對街來車攔腰撞上,外交官夫人因此頸椎斷裂,緊急手術撿回一命,但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因為這個手術我們才相識,外交官無法帶著妻子前去新加坡,無法可施來找我,他開口希望讓妻子住到我家,直覺之下不妥、又不好拒絕,回答:我想想。我認真思考到:或許父親可以幫她,在家人同意下替官夫人安排了一個適合居住的房間。
每天找物理治療師、復建師來幫官夫人復建,此外我的父親幫她按摩、做運動……幾個月後手能動了、可以推輪椅。每當父親幫官夫人做復建,都會提及:還好有杉發兄教我這些,現在都找不到人……差不多一年後,官夫人可以跟家人團聚。就要離開的前一天,父親幫她推著輪椅散步,官夫人突然問到:毆哩桑,每次都聽您提起杉發兄,他是誰?父親就跟她說起這來龍去脈,……說著說著,官夫人哭了出來,原來,這位杉發兄就是官夫人的祖父。
所以囉!算是因緣果報,我的一份善心要幫助她,不管是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因為父親一直很想報楊杉發先生的恩,結果就恩報在孫女兒的身上。這世界好小!(摘自台北醫學大學醫學文人資源網)

family_1

林元清 市長的故事

在南加州只要提到聖瑪俐諾市,大家都會想到該市是個花木扶梳、擁有美國一流知名的杭庭頓圖書館、模範城市高水準的住宅區。對於華人而言,可能還不甚清楚該市創立是由兩位赫赫有名的家族組成,一位是鋼鐵大王杭庭頓,一位是二次大戰名將巴頓將軍,不過對於當地出現一位首位華裔市長而且又是有名的骨科醫師的林元清,現在又是民選官員會長,華人可能還對他比較熟悉。

這位台灣囝仔,至今仍是謙和有禮,愛心不落人後,不論是對病人、選民、社團人士或是災民,他都會想要伸出溫暖的手緊緊握住。

受父親影響最大

林元清,生於南投縣集集鎮,家中3男3女,長子,父親當時是衛生所主任,不過從小就是個上山下海活蹦亂跳的孩子,「望子成龍」的老爸決定小學二年級就送他到台北,後來爸爸媽媽又不放心,舉家就北上,聽說西門國小不錯,學孟母三遷搬到信義路開了一間信安醫院,專治氣喘,林元清很爭氣考上初中建中,當時住家只有他現在一個辦公室大小,6個小孩和爸媽一起排排擠在榻榻米上。

林元清一生受到父親影響最大,他說:「我們家是從福建搬到集集已是第6代,爸爸一生都很努力,從小就是孤兒,小時候嘴巴化膿感染集集沒有診所肯收,只好用走的到彰化基督教醫院,那裡有位洋人醫師幫他流引並開刀,那時他就知道醫術真的能救人,13歲做礦工與賣麵,看到廈門醫院召考,就認真讀書,考上5年訓練,自此與醫術結緣,確定直做到72歲。後來退休來美,現在98歲了,我們都好感恩那位洋醫師。」

林元清坦誠,小時候就很好動,根本閒不下來,功課也是吊車尾,班上54名他就排在第52名,但體育成績超優,高二至高三暑假,看到爸爸很擔憂,所以心一橫,就把頭髮剃光,放一桶水,開始苦讀,如果累了就把腳放在冰水裡,滋一聲就醒了,繼續k書,他最懷念的是媽媽總會給他一個水煮蛋補一補,他有一個慈祥溫暖的媽媽,媽媽的菜永遠是最香的,只可惜幾年前過逝了。

family_2

絕對不要做骨科

林元清回憶,大學順利考上台北醫學院,他很努力讀書,但也很努力運動,最愛打足球、橄欖球,還有別小看他,他可是個柔道高手,還擔任柔道隊隊長帶隊打到全國第二名,只輸了體專,救國團活動則是專挑海上戰鬥營;當時高年級要臨床實習時,被派到空軍醫院做實習,看到病患截肢和細菌感染很臭,他心想,什麼科都可以做,就是絕對不要做骨科。
在當兵時他還在金門教老百姓柔道,他們會煮蚵仔線回贈,這使得他對台灣這塊土地,有太多美好的溫情回憶,當完兵到耕莘醫院做住院醫師實習,一心想準備回去幫忙爸爸的信安診所,結果他的同學都申請去美國,他也一時興起申請看看,結果沒想到巴爾的摩醫院通過申請。

1973年6月抵美到巴爾的摩,帶了兩卡皮箱,其中一箱就是塞滿生力麵,身上還有300美金就來了,當他第一天進入巴爾的摩醫院,發現台灣醫學與美國還差一段距離時,他驚覺台灣囝仔決不能被人看扁,所以他幾乎都睡在圖書館,開刀之前一定要到實體解剖室,先對實體(身後捐贈者)做過一遍,然後才會去做手術,因此奠定很好的基礎,有些連老師都沒開過的,也叫他試試看,但因為實體都實驗過了,所以都能漂亮過關,做到讓老外刮目相看,在500多個申請者才有4至5個錄取進入全美最頂尖的霍浦金斯大學,去受骨外科住院醫師三年訓練,至此從剛開始排拒骨科,命運注定他得面對一輩子要與”骨頭”為伍了。

畢業完後,想回台灣奉獻,但一回去發現醫療設備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想搬來洛杉磯做中繼站,可以常常回去台灣,準備伺機在回去教書,可是陸續有4個孩子,要回台就比較困難,不能回台灣服務是有點遺憾,他說:「過去就讓它過去,在南加服務華人,一樣也可以有土親人親的感受,所以現在每一天都過得很珍惜。」

family_4

信安醫院在美落地生根

談起夫人出身嘉義的林何玉珠,林元清就滿是欣賞與感激,他說當初在空軍總醫院實習,太太就在裡面做護士,當初她也是很多人追,結婚前幾天才剛滿33週年,感激是來自於她甘心相夫教子,對家中三男一女每個小孩都照顧的很好,讓他無後顧之憂,對父母非常孝順,當初來美國後4個月才依親來美國,生活非常節儉,小孩又有2個,後來買了房子,第一次投資就賺了一萬元,好高興,至此,了解有土斯有財不是沒道理;從剛開始搬到聖瑪俐諾,省吃儉用的謹慎投資,太太功勞最大,她總是能看準市場投資房地產並管理得當。

爸媽是佛教徒,參與慈濟義工,但太太和全家受洗為基督徒,平時就非常重視家庭倫理觀念,所以去年還得了一份家庭榮譽價值獎的殊榮,也曾得過最佳公民獎。

不過,即使在南加享有骨科權威的盛譽,他心理還是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爸爸的信安醫院,年輕時曾想著要回台灣幫爸爸擴大營業,如今已在美國紮根,父親退休後也來美國一起住,所以若讓爸爸看到他的信安醫院在美國落地生根,不曉得有多好,林元清與太太心理時時盤算著;總算在3年前,他們著手進行,籌劃良久終於在5日開幕,當日官蓋雲集,盡見林元清的好人緣,爸爸內歛的性格,卻也掩不住以兒子為榮的喜悅。

許多病患看林元清醫師門診,可能都會被他的親切有禮,關懷備至的態度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因為患者過多,要等他就得長長的排隊,難免有些抱怨,但他總是深諳柔道至極精髓 以柔克剛所以許多患者還是喜歡看他的門診。而他如今有8位合夥骨科醫師團隊,各有所長,獨當一面,可說是南加最堅強的骨科陣容。

他在台灣921大地震時,南投集集重創,他也是放下一切就回去台灣協助救災工作,今年南亞海嘯,他是在1月9日和多位愛心醫師許明彰、耳鼻喉科醫生杜友情、腫瘤暨內科醫生紀初薌、護士黃松壽5位華裔醫護人員,特別到斯里蘭卡協助災民,由於面對天災人禍的劇變,看到災民生離死別的悲慟,林元清對生命的態度,更加謙卑。這或許是他仁心醫術之外還兼具一份俠骨柔情的原因。

義診_1

對於居住在聖瑪俐諾市已有20多年,孩子長大了,都做阿公級,從政並不是他原本規劃之路,但華人若能參政,也許較能切入主流社會,為華人爭取應有權益,就這樣他試著選選看,沒想到挾其平日熱心公益又具專業的威望一舉就成功選上,至此走上民選官員之路,於去年還與其他華裔民選官員組成CEO協會;今年更帶隊去做兩岸交流。他總認為,政治脫不了人情,所以彼此若能各退一步,以互相體諒的心,坐下來心平氣和溝通,常就能化干戈為玉帛,但兩岸政治何時才能以柔克剛,大家好好談一談,他還是滿心懷著希望。(摘自美洲台灣日報台美人物誌)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