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斌 鋼琴家的故事
陳美伶
「以前台灣駐外單位不太重視台灣音樂家,我到國際比賽、表演時,僅有當時的駐歐代表魏武煉、駐日代表許水德曾主動提供協助、關心。」但之後,隨著台灣政府、駐外單位對於台灣音樂家、文化藝術工作者的重視,海外這些「台灣之光」也逐漸廣為人知、受到支持,陳瑞斌對此也樂見其成。
「台灣的音樂家,幾乎全靠『個人努力』;因此,在台灣這樣的人口比率中,能出現目前這些國際知名音樂家,算是很難能可貴。」除個人天賦外,同樣也對音樂下足功夫的陳瑞斌,也期望下代學習音樂的台灣人,能更團結、獲得更順利的音樂道路。
「我希望兩個人(台灣音樂家)在一起不止『5 + 5』,而是『5 X 5』,也期望各行各業、海內外的台灣人能將格局放大、放眼全世界。」摒棄經紀公司商業考量,以純粹藝術交流為主的陳瑞斌,衷心期望台灣音樂家能團結、合作,共同將台灣音樂、文化帶到世界的舞台。
多場世界巡迴演出
「若能以音樂得到主流認同,將是(台灣)很好的機會。」身為「首位受邀到東歐參與演出」的台灣音樂家,陳瑞斌帶著精湛琴藝到烏克蘭、基輔、羅馬尼亞、土耳其、希臘等多國表演,獲得廣泛迴響。
「我到處表演,主因是讓主流瞭解台灣、讓接觸者看見『台灣不一樣的藝術家』,而這也是我的責任與義務。」近年來,陳瑞斌則舉行多場「巡迴世界」的演出,琴聲遍傳東南亞、美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日本等地。
「台灣文化是國際交流的籌碼。」同時,陳瑞斌選擇代表台灣文化、形容台灣的音樂作品「愛河暢想曲」、「福爾摩沙敘事曲」(Ballde)等曲目進行編曲,並以推廣台灣文化為目標。
其中,「福爾摩沙敘事曲」為台灣作曲家黃惠鈴作品,涵蓋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等台灣人音樂元素,而身兼「高雄文化大使」、「台南榮譽市民」的陳瑞斌將改編「愛河暢想曲」成為「鋼琴獨奏版」,並於1月27日在台灣高雄、台南等地巡迴演出,屆時將「以10指彈出多部樂團之聲,展現台灣人多元的特色」。
「音樂可接觸(touch)人的心,也將使從未接觸過台灣、到過台灣的外國人瞭解台灣。」成功以音樂交流為管道,締造「音樂外交」的陳瑞斌,已逐步將台灣之名帶到世界。
「爸媽都從事跟音樂相關的工作,也讓我跟弟弟、妹妹從小就練習鋼琴。」陳瑞斌的父親陳振德是台南永康人,畢業於師大音樂系、當了老師,也在教書期間帶過合唱團,母親張惠美則在家中教授「家庭鋼琴」,上門求學的學生不斷。
「我有記憶時,就在鋼琴上了。」陳瑞斌從5歲開始練琴,6歲時就提早入學,隨即參加生平首場正式比賽「台灣全國鋼琴比賽」。
「我還記得彈奏的曲目是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那次,陳瑞斌得到第3名,從此開啟他「參加無數次鋼琴比賽、獲獎連連」的國小生涯。
「現在只有我,走過頭了。」除了陳瑞斌走在「音樂專業」的路上外,唸過音樂班的弟弟、妹妹則在學校畢業後,紛紛如父所願從事教職;其中,小2歲的弟弟瑞賢在跟隨陳瑞斌的腳步到奧地利留學、主修中提琴,而差3歲的妹妹彥竹則在大學畢業後,選擇到波士頓攻讀音樂碩士。
三手鋼琴 造就天才
「當初為了最小的弟弟要練琴,爸爸從留學日本的醫師手上,轉手買了那台『從日本買的二手琴』。」幾年後,那台象牙鍵盤的「三手琴」就成為陳瑞斌的「練習伙伴」,讓小小年紀的他得以參加多次鋼琴比賽,抱回無數獎座、獎牌。
「我『半年』學一次鋼琴,因為叔叔半年才回台南一次,其他時間都是『土法煉鋼』。」陳瑞斌的鋼琴啟蒙老師,就是那位畢業於藝術專門學校「最小的叔叔」陳振明,也讓陳瑞斌每半年接受一次專業的鋼琴指導。
「平時,爸爸則要求我每天練琴,還要將練習的琴聲錄起來,好讓他回家後檢查。」也因此造就陳瑞斌「邊看無聲電視、邊練琴」的功力,並以天賦與努力在鋼琴比賽中過關斬將。
「那時,因為台灣有兵役限制,一定要有『證明』,政府才會發予學生護照。」陳瑞斌在12歲那年參加國家「天才兒童」考試、幸運過關,並獲取公費留學的機會。
隻身赴歐洲留學
1981年,13歲的陳瑞斌隻身前往奧地利,參加「奧地利音樂大學」入學考試,通過後便當上「正式生」;而在15歲、弟弟瑞賢也到奧地利唸書之前,陳瑞斌都是獨自生活、練琴,造就他「小小年紀便獨立自主」的本事。
「那時,平均半年才接到家人的電話、3到4個星期才能收到家書,至於家中匯來的生活費,則需要經由美國轉往奧地利,平均3個月才能收到。」因當年台灣與歐洲來往不密切,與家人無法緊密聯繫的陳瑞斌除隻身唸書、練琴、買車票到處比賽外,也常買「站票」聽卡拉揚大師等人的演唱。
「除非中央社發新聞回台灣,不然家人鮮少得知我何時比賽、得了什麼獎。」除台灣與歐洲來往不密切外,也因駐外單位少、魚雁往返不易,使得陳瑞斌的家人後來「習慣」從報紙上得知他的近況。
16歲獲國際大獎
曾獲得多座國際大賽獎項的陳瑞斌,首座國際大獎是「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國際鋼琴大賽獎」,從此開始他「越飛越遠」、參加更多國際大賽的大學生涯。
「8年制的大學生活裡,我獲得18座國際大賽獎項。」其中,包括西班牙巴塞隆納國際鋼琴大賽之最高榮譽貝多芬(Beethoven)獎、維也納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義大利史特瑞沙(Stresa)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義大利第20屆貝里尼(Bellini)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獎、義大利羅馬國際鋼琴大賽冠軍、美國國際Gina Bachauer鋼琴大賽獎、法國A. Roussel獎、以色列魯賓斯坦(Rubinstein)國際鋼琴大賽獎,以及成為首位在國際薩爾茲堡藝術節獲頒「最佳音樂貢獻獎」的華裔鋼琴家。
同時,陳瑞斌也以「第一名」特優成績畢業於維也納市立音樂院,並獲得「德國國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文憑。
「1992年,將近10年沒回台灣的我,因為一通總統府的電話邀約,才再度踏上暌違已久的故鄉台灣。」當時,陳瑞斌的音樂成績非凡,不僅獲得國際注目,也獲得當時台灣總統李登輝的欣賞,特地邀請他參與總統府「介壽館音樂會」的演出。(本文摘自美洲台灣日報台美人物誌)
陳瑞斌在美國南加州著名的 Renée & Henry Segerstrom 大演奏廳專場鋼琴獨奏會時神情。(照片由陳瑞斌提供)
吃苦當吃補 陳瑞斌盼發揚本土音樂
文/何豪毅 2015-03-01 15:03
有「貝多芬第5代傳人」國際盛譽的陳瑞斌。經常為弱勢團體舉辦免費鋼琴演奏,他說「我要讓這群孩子也能體驗音樂之美,讓他們也能從琴聲中感受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一面」。
13歲隻身前往奧地利維也納留學,16歲獲得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以第1名成績畢業於維也納市立音樂院,獲德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殊榮,長年旅行世界各國的全球知名鋼琴家陳瑞斌,是個道道地地台南長大的台灣孩子。
天才是1分天份 + 99分努力
「天才是1分天份,加上99分的努力」,這句俗諺,用在陳瑞斌身上,可說是再恰當不過。
陳瑞斌出生在台南永康,父母親都是小學音樂老師,為了栽培孩子,在陳瑞斌5歲時買了也是鋼琴家叔叔的第三手的鋼琴。這架以象牙做成琴鍵的鋼琴,至今已有140年歷史,仍放在台南老家中,在現今禁獵象牙的時代,這架骨董早已成為稀世珍寶。
也是這架骨董鋼琴,日日夜夜陪伴自小練琴的陳瑞斌,培育出新一代舉世聞名的鋼琴家。
「那時候我還傻傻的,每半年才練一次鋼琴」,陳瑞斌笑稱,當年為了到台北跟叔叔學琴,得趁寒暑假,從台南坐一整天的火車到台北,接受叔叔指導,練上寶貴的一小時,再坐一整夜的火車返回台南,「當年練琴,真的非常不容易」。
天才兒童 隻身負笈維也納
陳瑞斌在12歲那年,參加了國家「天才兒童」考試,獲得政府認證,才得以免除兵役限制。1981年,剛滿13歲,他就隻身負笈,前往冰天雪地的奧地利維也納,在人稱世界音樂之都的陌生國度中,用他全部的青春,埋頭苦練。
「當年家裡也供不起留學的費用,我只能拼命比賽,拿獎學金來當生活費」,父母親所能資助的,只能供到陳瑞斌留學第4年,那年不過17歲,之後就是他「自己養活自己」。
提起小時候所吃的苦,表情一派輕鬆,聽的人卻是替他捏把冷汗,「去維也納留學,是一場賭注,但每次去比賽也是一場豪賭,誰知道這次大老遠跑來比賽,是會得到名次還是全盤皆墨?沒得獎,這趟旅費就全泡湯了」,陳瑞斌說。
但不去參加比賽,就沒機會繼續留學生涯。陳瑞斌因此有比別人更高的參賽動機,必須要贏;贏,才能賺到獎金,他才能繼續苦練下去。
比賽過程,陳瑞斌養成了仔細觀察別人的習慣,觀察頂尖對手的彈奏,以精進自己的演奏技巧;觀察評審的喜好,在對的場合演奏適當的曲目;以及在國際現實之下,背著台灣之名出賽,要如何在對岸的壓力之下殺出一條生存血路。
提起這段,陳瑞斌講得有些遲疑:「我到現在都還沒讓我父母親知道,當年參加國際比賽,有多少次受到對岸打壓,我連登台的機會都要靠自己爭取」,台灣代表處施不上力,每場比賽都會遇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對手。很難想像,孤軍奮戰的他,在未滿20歲之前,是如何飽嘗兩岸政治壓力與人情冷暖。
鋼琴家陳瑞斌與洛杉磯愛樂精彩演出
飽受對岸打壓 吃盡苦頭
「國際鋼琴大賽大部份都是在東歐舉行,那邊又是共產主義與西方國家對立最嚴重的地方」,陳瑞斌說,每次比賽大約都是10到12個進入決賽,其中必定會有2到3個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者,每當看到對手有大批隨員招呼好一切,選手專心比賽,自己卻是一人應付所有狀況,都會深切感受其中的不平等,激勵自己要更努力精進。
此外,小留學生的生活壓力,還來自於對家人的思念。
陳瑞斌說,當年因為長途電話費十分昂貴,只能每週寫信回家,報告自己最近的狀況,而父母則是一個月回一次信,每封信都要千里迢迢,坐上3至4週的船才會送到,「只有中秋節跟過農曆年才會打越洋電話,連端午節都省下來」。
除了魚雁往返,父母親還會從陳瑞斌獲得國際大賽首獎時,從《中央社》的報導中得知他的榮耀,在信中提及對他的鼓勵。這也成了陳瑞斌另一個努力練習並參賽獲獎的重要動力:要讓父母親在外電中看到自己的名字。
細數那些年來參賽獲得的近20個大獎,每個獎項都是歷經千辛萬苦,這些血汗終於引起國內的注意,1992年陳瑞斌接到來自總統府的電話,時任總統的李登輝邀請他到府內演奏。
他終於載譽歸國,整整隔了10年沒見到父母親,見到的第一面,是在總統府裡頭,這種機緣簡直如電影情節般曲折。
十年寒窗 與父母總統府相見
「我當初學鋼琴沒有預設立場,沒打算拿什麼文憑或榮譽,爸爸媽媽本來希望我當老師,就一路走到今天」,如今譽滿國際,陳瑞斌感念在心,認為在過程中獲得許多人的幫忙,他帶著回饋的心情,除了經常在世界各國巡迴演出,近來更把重心放在公益演出活動上,做為自己回饋社會的具體行動。
他津津樂道的一項公益演出,是幾年前在台南家鄉舉辦個人獨奏會,他請市政府邀請大批身障兒童到場,甚至請他們到台上來近身觀察他的演出,「幾十輛輪椅把舞台擠得滿滿的,所有人都很認真的觀賞」,陳瑞斌對那次成功演出印象十分深刻。
近年陳瑞斌經常在海峽兩端公益演出,最近一次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為對岸捐款幫助高雄氣爆災民,以回饋之名,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演出個人專場公益音樂會,由高雄市政府和高雄市觀光協會、綺想室內樂團合作,演奏包含首演代表高雄的「愛河」等知名曲目,連國台辦都派代表到場致意。
提起這場演出,陳瑞斌透露一段小故事。去年7月31日晚上,他與一群友人在高雄,當晚大夥剛忙完一場演出,打算在三多路上找熟悉的店家吃消夜,不料連跑3間店都剛好休息沒開,最後只好跑到較遠處吃飯。
他們用完餐回到飯店、打開電視,才知道剛剛原本準備吃消夜的地方,竟發生天翻地覆的氣爆意外,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我們一群人就這樣死裡逃生」。
高雄氣爆逃一劫 公益回饋
「冥冥之中必有神助」,陳瑞斌感念無意中逃過一劫,更相信自己所為公益演出有深刻的意義,也因此積極尋找在台灣能夠發揚在地精神的各種文化活動,與之配合演出,「像客家文化、原住民歌舞,這些都是台灣才有的美好文化,我都願意一起配合演出,甚至改編之後搬上國際舞台,一定很有意義」,陳瑞斌眼中閃耀著光芒。
提及台灣音樂市場,陳瑞斌歎了口氣,對於主流市場看輕台灣自己本身的人才,卻直捧著外國人努力行銷的畸形生態感到無奈,「我們自己人的本事,有很多也很值得大力栽培,何必一定要非外國人不可?」陳瑞斌直言,本土藝術家更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大力贊助,讓有才能的人得以發揮。
「我就很想拉他們一把」,陳瑞斌強調,以他接受過很多人幫忙的經驗,他願意貢獻一己之力,也期盼未來能拋磚引玉,讓更多資源一起投入幫助本土的音樂藝術,讓他們有機會發揚光大。(本文轉載自3月出刊《民報文化雜誌》第五期)
Rueibin Chen | Biography
2013-14 音樂季他巡迴世界,專門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以紀念這位偉大作曲家的 140 周年誕辰。在這一系列的音樂會中,他是全亞洲與美國加州第一位公開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三首「夜曲」的鋼琴家。他的「完全拉赫瑪尼諾夫」獨奏會在世界各著名音樂廳巡演,包括美國南加州著名的 Renée & Henry Segerstrom 大演奏廳、比華利山莊全新開幕的 Wallis Annenberg Performing Arts Center。他是 Wallis演藝中心開幕季第一位專場獨奏的鋼琴家,並為該中心全新的史坦威演奏琴開琴。比華利山莊是拉赫瑪尼諾夫逝世之處,陳瑞斌在該中心的「完全拉赫瑪尼諾夫」獨奏會因票房過早售罄,而被要求加場演出,第二場亦告售罄。冠蓋雲集的 2014 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他是唯一受邀演出的鋼琴獨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