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芳 人生70才開始 ◎ 林蓮華 + 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 陳錦芳x侯幸君 ◎ 吳知惠

0
1183

陳錦芳

陳錦芳 人生70才開始

林蓮華

「五年征服巴黎, 十年征服世界」14歲立志做畫家,一路成長都是保送模範生,陳錦芳自信滿滿地於1963年初抵巴黎時豪氣干雲地想著;1964年到義大利文藝復興聖地的翡冷翠旅行時得到一個啟示:「台灣將是全人類新文藝復興的聖地」,這啟示成了他以後思考、研究、創作及活動的目標與原動力,也是他躍身成為「世台會」創會核心及初期五年專職的義工緣由。其後又以藝術及文化人文素養創立「新意象派」自成一格,並獲頒「聯合國之友」的「全球寬容獎」,被封為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

「台灣第一、藝術第二、老婆第三,我是第四名」,陳錦芳一句話讓夫人侯幸君對當時投入「世台會」是位100%「不務正業」的窮畫家,願意為他出生入死,同甘共苦;這位一生集畫家、作家、哲學家、社會運動者的台美人陳錦芳,70歲對推動「台灣魂」的精神建設,熱情與愛的付出永不停歇。
陳錦芳畫作_˙1

受梵谷感動立志作畫家

陳錦芳,1936年6月2日生在台南縣歸仁鄉,在農業社會家裡做小生意, 9位兄弟姐妹,從小就養成獨立又愛交朋友的個性,因為生於日據時代,讀小學時都要躲空襲警報,疏散到鄉下牛棚與牛一起讀書,教室後就是飛機場,美日兩國飛機常在空中交戰,後期更是天天嚐到機關槍掃射躲防空壕的戰爭歲月,直到小學三年級終戰結束,小小年紀就已嚐到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

因為對顏色符號反應過於常人,所以換成國民黨政府得改讀中文,他適應很快,考上台南一中,陳錦芳從小喜歡文學,但更喜歡畫畫,在貧瘠的年代,受布袋戲、歌仔戲的瑰麗多彩吸引,但影響最深的是14歲時,一位留日的牙科黃醫師來歸仁鄉開業,他的診所書藏40本現代美術畫冊、常常放著貝多芬等世界名曲,對小小的陳錦芳而言,黃醫師帶領他與世界接軌,生於窮鄉僻壤的他終於認識世界還有梵谷、高更、塞尚等印象派畫家。

看了梵谷的畫,油燈之下,心思細膩敏銳地陳錦芳不自覺地流下眼淚,然後立志要成為一位畫家;他說:「有的畫是給眼睛看的、有的畫是給大腦看的、梵谷畫的是給心看的,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筆觸是在眾多不如意下仍傾生命全力在畫,那種虔誠猶如信仰,會覺得”聖”到令人感動。當時就我的心像一把火在燒,直覺一定要去巴黎當畫家。」

夢向新文藝復興

因為台南一中保送,他從素描開始學起,高中時就花一半時間在畫畫,不過功課成績仍保持超優一舉保送台大外文系,為了到巴黎畫畫當然得攻讀法文;1963年,世界道德重整團爭取能在台灣成立分會,總部要募召50位學生代表當和平使者,出國1年,當時需要法文,他被選上後接連訪問歐洲和美國,當年60年代能出國就已經很困難,更何況能夠面見頂尖社會領袖,陳錦芳曾經和甘地孫子做室友三個月,他當時就體認繪畫不應關在象牙塔裡,也應該投入做社會改造運動,探究整個人類問題。

後來法國政府戴高樂給台灣政府兩位全額獎學金,600人爭取,他以高分考上, 向友人借一百元於1963年啟程去法國,當時一張單程機票就要中學老師半年的薪水,他當時在法國巴黎大學讀法國文學及文化,同學就是200多位來自全世界的獎學金人才,沒想到畢業時是還拿到第5名榮耀,通過文學碩士,他並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畫,由於巴黎藝術學院只收法國人,他是通過審查成為自由生旁畫,一心準備有朝一日要當畫家。

陳錦芳畫作_˙2

在繼續攻讀博士時,風迷全台的「小王子」就是他邊寫報告邊翻譯給台灣出版,而他在台大寫的“ 少年日記” 也在法國出版,紅回台灣,當時可是那年代的情書聖典。

文藝復興的搖藍─翡冷翠(義大利弗羅倫斯),也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基地,他首次造訪時,一種很強烈地聲音不斷在腦海響著「全人類的新文藝復興,新搖藍就在台灣?!」 陳錦芳說:「我花了12年時間,都在研究這個可能性,主因是我發現翡冷翠,只有台南大小,風味像極了台南,勢在人為。」

為了要完成自己使命,在藝術方面要站起來,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畫風,巴黎當時就有10萬個畫家,上自家喻戶曉的畢卡索等成名畫家,也有來自各國想要挑戰成名的畫家,他記得「五月沙龍」當時展出許多經典之作,正逢名家各領風騷的爆發期,他常看的傻眼,只能寫些畫評回台灣,但卻苦陷要找到能與這些人比擬的畫風實在太難了。

陳錦芳1969年起就一直在找路子,當時是抽象畫潮流高峰,他深覺在畫布沒有辦法找到出路,只能從思想開始,唯有創立新畫風,創立自己畫派,把自己定位在能被時代接受,才能有立足存在價值。

當年人類登陸太空,他又讀到德日進的哲學思想,產生五次元觀念,他頓悟了,「人類的文化生態,過去是從合入分,如今分而合一的時代開始囉」找到方向後,至此每幅畫都有一則故事,把古至今的形象重新融合,要找的是大家眾所皆知的文化形象元素,結合成為畫作的語彙,藝以載道。
有了靈感,他的博士論文序就有100頁,讓法文教授超級震憾,一年之內完成,並只改一個字,讓他以特優成績畢業。

畫壇剛開始大家批評他是東拚西湊,一再被否定,但他根本不怕,而且相當有決心及信心,完成多系列畫作,後來被大家批評地“ 東拚西湊” 經過科技發酵,發展成” 電腦ART” 的畫派,陳錦芳反而被尊為開山祖師,也是21世紀的後現代畫風的先鋒。

陳錦芳畫作_˙3

創辦世界台灣同鄉會

1964年為找到台灣是否能成為文藝復興新搖籃的可能性,他開始研究台灣,理論方面是可以,但最重要是讓台灣人有自信,台灣的歷史豐富多元, 但極缺心靈建設及文化建設,團結台灣人,突破當年的戒嚴,台灣才可能有人文活力,當時很多台灣鄉親在各地有同鄉會,他在歐洲也積極參與。

不過,畢業後,他就前往台灣同鄉會大本營紐約,因為世台會創立,需要有人聯結北美工作,陳錦芳決定先撩落去,百分百投入參加民主運動不是人生規劃,但藝術熱情,赤子之心,他認為這也是實現新文藝復興的必然過程,結果一作就作了十年義工,而且還名列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

1970到1980年間,他分享了兩個小故事,成立世界台灣同鄉會後,為了把理念向同鄉傳達,他買了2個月220元灰狗巴士的票,就拜訪全美國及加拿大,灰狗巴士大站都有台灣同鄉,1萬1千哩他大多睡在巴士上,見了8千多位鄉親。第二個故事,他做義工期間根本沒時間畫畫,太太本來要在巴黎留學4年的費用,全被他花掉,剛好當時也是民主活動起飛之時海內外同時應和,成效顯著。

原本畫家的黃金歲月,10年全給了世台會,不過沒有固定經濟來源,入不敷出的奉獻,二個孩子出生時也都不在太太身邊,生產還得靠政府社會福利幫忙才度過關,當第二個女兒出生時,連買奶粉錢都沒有,陳錦芳才驚覺,沒有經濟能力,社會改革是無以為繼。

陳錦芳說:「10年對台灣的關懷,最常講的是喚醒文化及正面積極鼓勵,我常想台灣是有使命的,苦也要有苦的價值,一念之差,就可以成為快樂台灣人。」即使陳錦芳再怎麼樂觀,對於父母親過世時,因黑名單不能回家奔喪,父母畢生心血建的一幢房屋,也被當時政府全部毀掉,夫人不能完成學業全家跟著他吃苦10年,做為追求民主自由的代價,回想起來,他眼眶還是泛紅著說絕不後悔。

陳錦芳畫作_˙4
自由女神讓他聲名大噪

做了10年世台會義工到一段落,1984年決定重拾畫筆,搬到紐約蘇活區闖天下,同鄉會好友湊錢借給他們三萬元做本錢,他努力賣畫3個月就還清,自此他專心做畫,1986年是大突破 ,自由女神一百週年紀念,陳錦芳畫了一百張畫作,CNN採訪剪接成15分鐘電視畫面傳播到全世界,轟動藝壇,以前創辦世台會時,有些同行笑他是”話家”,自此也佩服欽羡不已。

Newyorker選畫家時,T F Chen(陳錦芳)的畫作最受歡迎,自由女神讓他聲名大噪,David Wolper是華納公司的老板也是百週年慶的總主席,一口氣買了5幅畫,也讓他行情大升,並對於他能反映新時代,讓後現代變成潮流的成績,稱頌不已。

1996年60歲時,他完成了三個願望, 發表「陳錦芳60年來回顧展」、獨資成立陳錦芳文化館(百坪上下共有6層), 發表早年的巴黎日記”巴黎的日子” 整理自己的歷史,並畫了一幅五洲共和的畫作,「迎向21世紀世界文化交響曲」高3尺長15公尺(110X560)。

1998年聯合國NGO主席布朗,發現了「迎向21世紀世界文化交響曲」等畫作深受感動,20多年來他們都在找一位畫家能透過藝術推動聯合國精神,世界和平的理想;每年在11月16日定為全球寬容日, 並頒獎給貢獻人物,2001年911發生後,陳錦芳被提名並奪得獎項,台灣被排拒在國外成為國際孤兒,但是當聯合國希望透過藝術來促進和平互愛的文化時,卻偏偏挑選了一位台灣藝術家,並破例成為一個文化和平大使,而後又被33個國家列入200多本教科書裡,成就實在值得驕傲。

陳錦芳已經70歲,但看起來像50多歲,他說:「人生70才開始,80不算多,90還會走, 100倒下來差不多 我還有30年,希望我的第五次元文化觀能貢獻世界和平, 因為在今日高科技的時代,除了「硬體」、「軟體」之外,我們更應該培育「靈體」(Soulware),即愛與全球主義的新精神。除了繼續創作外,願意推動「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活動,同時為台灣發聲。」(本文摘自美洲台灣日報台美人物誌)

陳錦芳伉儷

旅美藝術家陳錦芳計劃五年內巡迴十五個國家,舉辦四十到五十項個展,透過藝術作品宣揚人本精神。展覽由「陳錦芳文化館」負責人侯幸君籌備推動。(中央社)

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 陳錦芳x侯幸君

吳知惠

「我們家有九個兄弟,卻窮到沒有半塊田。」今年邁入八十歲的陳錦芳回憶。他排行居中,從小便好讀書。高中保送台南一中;大學保送台大。成績好到足以進醫學院的他,卻選擇進外文系。「我已經打定主意要去法國,所以外文得先弄好才行。」初中二年級,讀了梵谷傳記,大受感動,此後陳錦芳的志願唯畫家一途。他拿著蠟筆、盯著鏡子,不厭其煩的畫了一張又一張自畫像。進了大學殿堂,他更是畫得如火如荼。「我在台大,大概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畫畫!」大學畢業當完兵,適巧法國政府提供兩名留法獎學金名額。在那個一趟台北到巴黎的機票相當於中學老師八個月薪水的年代,六百人報考,陳錦芳摘下了那三百分之一的機會。窮得只剩畫畫熱情的陳錦芳,揣著借來的一百塊美金,踏上了他夢想的巴黎土地。除了巴黎大學,他還唸了巴黎藝術學院。「剛去的頭兩年,沒有時間畫畫,但我每個周末都會去看畫展,有值得學的,我就寫感想寄回台灣。」在全世界最棒的人文薈萃之都,陳錦芳拿到了巴黎大學的博士。他鑽研藝術史,深知史上留名的唯二條件:若非個人風格強烈如夏卡爾、米勒;就必須自創畫派。

「所以,」他說,難掩得意,「我就開創了一個⋯⋯新印象派。」

他一心想要整合古今中外,對自小生長在台灣的陳錦芳而言,這念頭再自然不過。「我們有大陸文化的根、有日本經驗,也有歐美的新潮衝擊⋯⋯不就是一直在整合古今中外嗎?」他的博士論文寫「中國書法與當代繪畫」,長達六百頁,法國教授通篇只改了一個字。論文中藉古援今、旁徵博引,洋洋灑灑的將中國書法一路寫進了外國人的心裡。

在那個什麼都是蓽路藍縷的時代,陳錦芳不斷開創先鋒。比如他翻譯《小王子》,將這本聖修伯里的傳世名著,按著法文,一句句直譯,引進台灣。問他為什麼會動此念?博士說,「那麼簡單的故事,有著那麼純淨的思想;卻又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能讓台灣人讀到,而且是小朋友也可以讀,就能讓這思想深植於心。」

成功背後的推手

那一年,她十五歲,在報章上第一次讀到陳錦芳暢談法國見聞,從此成為死忠粉絲;剪貼、做眉批,逐篇收藏必附「陳錦芳寄自巴黎」字樣的文章。只是她一直以為陳錦芳是女性,未料他竟是台大外文畢業、公費留法的窮小子。十一年後,芳齡二十六的侯幸君,結束了八年教書生涯,自費到巴黎大學留學。行李箱裡只放了兩本書,作者都是陳錦芳。二十八歲那年,侯幸君成了陳太太。

侯幸君是非常稱職的賢內助;然而逾四十年來,她為丈夫所做的一切經紀、規劃,乃至理財⋯運籌帷幄之深之廣,早已遠遠超過普世妻子煩心柴米油鹽的能耐。「直到現在,我們在美國到底有多少房產,除了真正在住的那個家以外,其他的,博士根本不清楚。」聽到太太這樣講,陳錦芳一旁猛點頭,笑瞇瞇的加一句:「我從來不管。」

從一篇文章開始,陳錦芳打開了侯幸君熱愛文藝的眼;而在進入對方的生命之後,侯幸君則為丈夫鋪設了四通八達的藝術之路。對於另一半的豐功偉業,侯幸君如數家珍:年代、事由、人名⋯倒背如流就像那是自己頭上的冠冕。

陳錦芳善良、活潑、滿腦袋對世界的熱情。侯幸君苦笑:「人家說『枕邊細語』,我們的內容從來沒有愛不愛;他永遠只跟我談世界、談藝術,不然就是文化觀。」

她說他們甚至沒有一起逛過超市,生產時先生也不在身邊。尋常夫妻的尋常人生,到了陳錦芳的婚姻裡似乎只得重新組合上色。他滔滔不絕的對妻子講著大道理,侯幸君則想辦法在這些理想中爬梳出實踐的可能。

陳錦芳與夫人作品前合照

                                        陳錦芳博士與夫人在作品前合照,兩人結縭40年感情依舊甜蜜,大方親親示恩愛

以創作創造話題

早在1984 年,他們在紐約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畫廊,無日或斷的展出陳錦芳的畫作。1986 年,自由女神一百周年紀念,陳錦芳創作了「自由女神百幅連作」。其中大放異彩的〈City Gleaners〉,他將米勒名作〈拾穗〉中的農婦與代表美國精神的自由女神結合。雕像的基座換成了巨大的可口可樂,農婦俯身撿拾的是飲料空罐;甚至有位農婦手提「I Love New York」的塑膠袋。後方是高更畫作裡的大溪地女郎,正困頓在髒亂狹小的紐約沙灘上曬太陽,襯著背景兩棟雄偉的世貿雙塔,一幅色彩瑰麗的畫作竟是寓意深遠、百感雜陳。這幅畫在一夕間讓陳錦芳聲名大噪,侯幸君回憶,第一版五千張的海報,眨眼便賣個精光。連紐約流浪漢都在畫廊外指著畫作叫:「啊!就是那幅;上電視的那幅!」

不僅如此,這畫後來被選進了美國的美術教科書,成為教育典籍裡的範本。侯幸君深諳藝術家絕不能與窮困劃上等號,加上向來認同丈夫的理念與才情,所以她不遺餘力經營陳錦芳,讓他的觸角伸到最遠。「拿紐約的畫廊來說吧,」侯幸君舉例,「一般藝廊,如果旗下有二十四個藝術家,那麼每個人平均要等兩年才能展出一次⋯⋯而我們的藝術中心,卻是每天都在展出陳錦芳的作品。只要有新作,就能立刻上架。」一個熱衷創作、一個努力將創作變成累積名氣與財富的根基。有了錢,就能畫更多畫、實踐更多理想、影響更多人。就像陳錦芳說的:「有思想才有行動;有行動才有結果。」陳錦芳的名氣遍及歐、亞、美,始終在為他動腦佈局的妻子實在功不可沒。

畫作豔麗,為別人帶來陽光

「有一次,有個台灣人要買一百本博士的《新文藝復興》,我以為是書店,便致電過去,」侯幸君說,「結果對方竟只是私人讀者。」那人在電話中表示,本來生病住院,人生灰黯無光。行將出院前去高雄文化中心看陳錦芳畫展,看完出來竟覺病好了大半。他說,那些瑰麗璀燦的色彩,讓原本晦澀的生命透出光亮。他立刻辦了出院,並且拿起畫筆,開始畫畫。

陳錦芳的畫作,的確鮮麗;的確過目難忘。畫家對人類與世界的熱愛,在色塊與線條間織就一張溫暖的網,從他十四歲初初在畫紙上落下蠟筆痕跡的那一刻,迤邐至今,未曾褪色。

如今陳錦芳的影響力不只侷限於藝術,甚且連研究社會學的,也不能不涉獵其畫作與理論。侯幸君說,不久前有天清晨七點多,她在紐約接到一通法國打來的電話,操著西班牙口音的女士表示,自己學法文本來只是為了將來回墨西哥當法文老師,沒想到教授卻指定她寫陳錦芳的〈City Gleaners〉。

陳錦芳的影響已蔚然成風,遍及世界。
陳錦芳伉儷_1

                                                                                     台北陳錦芳美術館開幕

陳錦芳、侯幸君 PROFILE

陳錦芳畢生致力於創作,展覽,寫作,推動新文藝復興及東西文化交流。2001 年獲頒聯合國「全球寬容獎」,並榮任聯合國「文化大使」透過「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以推動藝術教育及「愛、寬容、和平之文化」的建立。近在台灣成立陳錦芳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陳錦芳美術館,落葉歸根。致力於推動台灣的新文藝復興。

侯幸君是紐約市少數的成功的亞裔女性,並在當代藝術界久負盛名。擅長藝術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執行。她出版過不少書籍、海報、藝術衍生之商品及限量版畫分銷到歐、亞、美洲。她以藝術創業,將來希望在台灣、大陸進而推動至全球的「以愛為宗的新文藝復興」。【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6月號】

Text / 吳知惠  攝影 / 王漢順  via / 陳錦芳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tfchen.org/chinese/center_index.html

台北陳錦芳美術館 | Master Artist Dr. T. F. Chen

No Description

獨創新意象派畫風 陳錦芳開個展-民視新聞

【民視即時新聞】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也讓台灣的畫家,越來越受到重視,台灣當代重要的畫家之一,曾經旅法獲得巴黎大學博士的陳錦芳,最近在內湖舉辦世界巡迴展覽,以獨特的「新意象派」畫風,透過畫作將台灣的人文風景,傳達到全世界,更獲得各國藝術家的讚賞。

                                                                 獨創新意象派畫風 陳錦芳開個展-民視新聞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