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小孩力爭上游  林元清醫師專訪 @ 台美人歷史協會會長鄭炳全博士

0
720

集集小孩力爭上游   林元清醫師專訪

 by台美人歷史協會會長鄭炳全博士

Edda Huang 整理

林元清醫師祖先由福建移民到台灣南投集集,至今第六代。集集以木材,樟腦和香蕉聞名。他就在此山明水秀的鄉下自由自在成長。

林醫師的父親林智煉在地方擔任衛生所主任。林老先生早年父母亡故,國小三年級肆業後未再升學,到中寮鄉的楊杉發醫師診所當學徒,三年後覺得沒有什麼前途,於是隻身轉赴廈門謀求發展。剛抵廈門時,就以擺地攤和幫人洗碗盤謀生,後來機緣巧合,在衛生局打工時,廈門有家日本人開的博愛醫院招考限地醫師,林老先生的學歷無法應考,於是發信拜託原雇主楊杉發先生出具證明,證明林老先生曾有在他醫院實習及工作經驗,因而獲准應考,並順利考取。台大醫學院院長魏火曜與仁愛醫院院長林柳生當時也都在那裏工作。訓練期長達五年八個月,卒業並頒發證書。林老先生取得醫師執照後,就在當地監獄擔任獄醫工作。

林元清醫師的母親吳和女士來自台南,赴廈門探親,經友人介紹,認識當時擔任醫師的林老先生,姻緣天注定,兩人於1943年結婚,並定居廈門。孰料日本戰敗後,廈門當地人竟然以台灣人為目標,到處搜尋,找到了就槍殺,情勢非常危急。林老先生因為在廈門住很久,當地人也不知他是台灣人,反而有里長來問他”知不知道誰是台灣人,知道要上報”。林老先生以不知道搪塞過關。有晚睡夢中,林老先生夢到一高一矮兩人來警告他趕快離開,醒來後他搞不清楚狀況,就問屋主這是甚麼人?房東一聽他描述的兩人樣子,告訴他應該是已經過世二三十幾年的左鄰右舍。可惜來不及了,林老先生被抓到有關單位盤查審問。林老先生為保命,否認自己是台灣人。然而事證確鑿,通緝令發出,林老先生迫不得已變裝,把臉塗黑,包上頭巾,請個婦人牽著他,裝做是老太婆的樣子,準備登船逃命。當時碼頭上風聲鶴唳,要抓”台奸林智煉”。他要登船時,兵士問他”姓什麼?”林老先生”我。。我…”不知如何說明,兵士說”姓吳!”手一揮,過關。

後來1949年大陸陯陷,一家人才乘最後一班飛機由廈門返台。

全家人由廈門返台後,還是回到集集。林元清過著優游自在的童年。林老先生看著整日裡遊玩的孩子,覺得不是辦法。剛好林醫師的二伯在台北擔任工礦公司司機,於是小學一年級的林醫師被轉學到了台北,西門國小畢業後考上建中,接著順利考入台北醫學院。

談起自己的求學過程,林醫師坦白承認不是認真的好學生。在高二升高三時期,班上有55個學生,他就只能排在52名左右。直到盧世棼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訴他”要努力一點喔,你這樣會考不上學校的。”林元清醫師才下定決心苦讀,他把頭髮理光,身邊放一桶水,瞌睡蟲來了,就把腳放進水桶裡,喚醒自己。如此努力終見成效,而順利考上台北醫學院。

身為台北醫學院第六屆學生,林醫師對北醫的栽培感恩戴德。他認為台北醫學院在學術上地位或許不如台大,但是學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認真學習,態度謙卑,因而培養出很多人才。現在洛杉磯很多醫師都是出自於北醫,對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

台北醫學院畢業後,林醫師服兵役派駐金門,當時他們每日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金門街道鋪草皮和種樹,綠化金門。晚上老百姓會送給他們鮮蠔,讓他們大飽口福。“那是很愉快的一年。”林醫師說道。2014年世界台商會舉辦郵輪旅行活動,有停駐在金門。林醫師避開參訪行程,專程搭計程車返回當時的駐地,發現當地的民居和巷弄沒有改變多少,但是他當年駐紮的營地已經拆除,毫無跡象可尋。當時的老百姓朋友也不復見,可能搬家了,林醫師頗感遺憾。

從金門退伍後。林醫師到耕莘醫院擔任一年的內科醫師。當時日子很好過,他曾經打算累積經驗後,再到父親當時在信義路開設的信安醫院看診,輕鬆度日。孰料一年剛剛過半,同在醫院內服務的四位相熟醫師就有三位打算申請出國。他們詢問林醫師要不要一起辦?林醫師當時沒有太高的興趣,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填表,考慮到內科在醫療上的侷限性,將第一志願填為外科,幸運被巴爾地摩紀念醫院(Baltimore Union Memorial Hospital)選中為外科實習醫師。當時林醫師想著出國留洋鍍個金,以後回來開業名稱也好看些。也就順著潮流出國了。

出國時家境並不富裕,為防丟失,林醫師的媽媽幫他在衣服內縫了三百美元。當他扛著行李在巴爾的摩下機,一進機場大廳,入目所見盡是黑人。搭了計程車逕赴醫院,到醫務室報到後,就被醫務主任安排住進值班室,林醫師接著就在那裏住了三個多月。隔日一早,外科主任熱情的跟林醫師打完招呼,就叫他跟著入開刀房。換好衣服洗好手進入手術室,第一個病人是一個槍傷患者,看著他們熟練的開胸剖腹,彼此交談,林醫師說當時真的不是很明白他們說甚麼,“反正我說的你們也聽不懂,扯平!”林醫師自我解嘲的想著,突然發現他們還沒有縫合就丟下了工作,“You finish it。”突如其來的命令,等林醫師完成縫補,麻醉師翻起蓋布才知道,原來病人已經過世了。這是林醫師在美國的第一個case,百分之百的震撼教育。

生活踏入正軌之後,林醫師奮發圖強,看診時每每遇到不熟悉的案例,都會自動到圖書館研讀資料,尤其又碰到幾位資深醫師熱心調教,有位前輩醫師更是嚴格,病人都在手術台上了,還要隨口考試,答不出來就用夾子打手,雖然不是很痛,但是關乎面子問題,整本解剖學讓林醫師翻得爛熟。過後,由John Hopkins來了幾位很優秀的骨科醫師,他們很認真訓練年輕人,也放手讓年輕醫師執刀,林醫師自覺獲益良多。

有一次醫院有個特別的刀,肩胛後部脫臼,林醫師聞所未聞,於是先查閱資料,了解這個刀難度頗大後,又赴解剖室尋一個大體先行練習。開刀日,骨科主任Dr. Johnson坐鎮,骨科總醫師在側,Dr. Johnson知道這個刀不好開,指名總醫師動刀,總醫師很為難地說"I never see this case before。”Dr. Johnson有點不高興,想要刺激他一下,轉頭就說”Dr. Lin,you do it。”仗著自己練習過,林醫師大膽應了,並且順利完成。他的表現令Dr. Johnson非常讚賞,術後,邀請他去喝咖啡,除了讚揚他的表現,並詢問他有無意願轉入骨科。林醫師了解骨科的熱門程度,醫學院前五名才能申請,通常只有二三個位置,申請者卻高達八百人。所以只回答”It is only a dream!” Dr. Johnson卻要他提申請表,最後並順利入選。當時醫院多人科住院醫師的制度是首年錄取12人,第二年淘汰至6人,第三年僅剩3人,到第四五年就只留下2人。林醫師自知語言能力不能與土生土長的人競爭,果不其然,到了第三年他就沒有在名單內了。正準備打包返台,Dr. Johnson卻告訴他一個好消息,他被錄取進入了由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和Baltimore Union Hospital的骨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首年在Johns Hopkins 訓練,隔年在兒童醫院等當地醫院輪流服務,第三年再轉到Baltimore Union Hospital擔任Chief Residents 主治手部手術。如此三年,給林醫師打下紮實的功力。

1975年五月份進入Hopkins之前,林醫師接獲父親的電話,告知家裡購買房子的貸款,因為當時的擔保人倒閉,銀行不願續借,如果年底前無法將二十多萬的貸款還清,房子恐遭拍賣,林老先生希望林醫師能幫忙家裡還這筆貸款。為籌措款項,林醫師在別的醫院找了個急診室的兼差,每周兩三次,從晚上七點做到早上七點,到年底大約存了七千美元,依照當時匯率1:40,總算幫助父親度過難關。有一晚他正在值班時,突然發覺自己的腹部絞痛,依自己的醫學知識判斷,應是急性盲腸炎。雖然情況緊急,但是當時深更半夜,沒有人可以代班,又無法擅離職守,林醫師於是自己打止痛針,硬撐到早晨交班才開車回家,吩咐太太自己得了急性盲腸炎,要趕到醫院急診,急診室及外科主任開刀後才發現,當時情況已經非常嚴重,盲腸都快爛透了。

在Baltimore 的歲月,林醫師的經濟並不寬裕。夫妻倆人加兩個孩子,出去吃飯都是叫一個菜,大家分著吃。租的房子是只有一房的地下室,想要租兩房的公寓,房租要兩三百元,負擔吃力。有一天開車經過,看見一片剛蓋好的townhouse,印象很好,就下車看了一間角間的房子,三臥房,送冰箱,洗衣機,要價$27800,頭期款只要$1500。售屋者鼓起如簧之舌,說每月貸款只要$240,還可以抵稅,比租房子便宜。他想想覺得有道理,返家與太太商量,太太說”當然好啊,問題是頭期款$1500元哪裡來?”林醫師於是開車到馬利蘭州向表姊夫(黃都博)表姊(蔡潤瓊)求救,借來1500元買下夢想之屋,並在該屋住了三年。這份恩情,林醫師至今仍然念念不忘。

在巴爾地摩的三年,就在解剖室與病理切片等緊湊的訓練過程中度過。林醫師一心想回台灣,有一次與郭耿南醫生一起返台,走訪各大醫學院所演說,台北醫學院黃金江院長親自邀請林醫師返台為母校服務,仁愛醫院,長庚醫院,馬偕醫院也爭相邀請。可是林醫師注意到,長庚醫院當時由施俊雄與許文蔚醫師主刀,一天一個人要排上16枱刀,令人咋舌。不免有些猶豫。林醫師請教他的好朋友,在仁愛醫院擔任骨科主任的杜長華醫師,杜醫師不諱言,說以好朋友的立場,當然歡迎回來一起工作,但是若是以私人立場,若是能在美國多發展幾年再回來,可能比較理想。林醫師思來想去,考慮到要獲美國骨科專科執照必須開業兩年,既然一心想回台灣,就不接受John Hopkins的挽留,直接搬到洛杉磯去,離家鄉近一些,等通過執照審核就可啟程返台。

1978年十月,在Palos Verdes房子前,那時奕君快四歲,賢達兩歲,林老先生七十歲(他生於1908年),林老太太那時才六十一歲,當時林醫師三十三歲,林太太三十歲 。 林醫師一家住到1979年一月就搬出來,因為入不敷出。

帶著老婆和二個孩子,拖三卡皮箱,林醫師來了洛杉磯。找到的工作是在Harbor City的Kaiser Hospital。當時Kaiser給的年薪雖然不少,但是由於錯誤判斷,買了一間房子,頭期款也是借來的,算一算,還貸款竟然很吃力。適時,同學陳光耀告訴林醫師說阿罕布拉市這邊有幾位醫師正在尋找骨科醫師合作。林醫師尋了個時間開了車過來與高瑞治和陸洪元碰面,他們建議林醫師過來阿罕布拉開業。林醫師對當時的醫療診所環境很不滿意,覺得醫院外觀破舊,距離光鮮亮麗的診所要求有很大的距離。

心存猶豫的林醫師回家與老婆商量,他告訴太太說,他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賣了現在的房子,減輕經濟負擔,繼續留在Kaiser服務,或者是到阿罕布拉市開業。兩夫妻最後選擇賣房子。林醫師於是在當地的報紙刊登售屋廣告,註明”Sale by Owner”開價19萬。孰料那個週末一天接了50,60通查詢電話,有人直接敲門,居然還有人很兇悍的說”我按你的開價購買,如果你不賣,我要告你。”林醫師嚇壞了,最後連電話都不敢接了。林太太認為會這麼夯,一定是售價開太低,如果提高價錢,恐怕真會惹來官司。算了!不賣了! 林醫師決定到阿罕布拉市開業,於1978年12月向Kaiser提出辭呈,到了阿罕布拉市開業。

開業第一天,破落的診所,沒有一個病患。第二天來了一位老太太,手上長了一個瘤,看著”少年噹噹”的林醫師,破舊的診間,冷冷清清的診所,她很不信任,問他”你醫學院有沒有畢業?”林醫師趕快請她到辦公室看他的畢業證書,John Hopkins的受訓證書,終於博得老太太首肯,治療結果也很令患者滿意。慢慢的,由別的醫師那裏轉診來的患者也多了起來,情況終於改善。

林醫師不諱言,開業當初非常辛苦。由於初來乍到,醫院裡的骨科醫師幾乎都很不友善,要查驗醫療結果,想方設法挑毛病,讓新來者停權或滾蛋。林醫師當然也經歷過這些挑戰。有一次在Garfield Hospital,醫師正在review一個案例。在場醫師們批評不斷,這裡錯,那裏不對,異口同聲這個醫師一定要停權。林醫師抬頭一看,發現他們討論的正是他的病患。仔細詢問,才知道這些醫師竟然以過時的醫療技術來質疑他,同樣病症,林醫師只花40分鐘開刀,他們要花四小時,林醫師的病人三天可以出院,他們的病人要住院兩個星期,這些醫師何德何能敢說要對他停權?然而這些醫師堅持要對他停權。當時的外科主任(Chief of Surgery)表示,雙方的觀點都表達了,他肯定林醫師的處置沒有問題,要求那些醫師將停權處置取消,才算雨過天晴。

另外一件事件也令林醫師記憶猶新。按規定,新進醫師前六個開刀案,必須有別的醫師在旁督導並協助手術進行。有一次在Alhambra Hospital林醫師有開刀安排,打電話約了八個醫師都被以各種理由拒絕,最後終於找到一個醫師(Dr. Ducan)同意隔日兩點鐘手術時會到場。兩點鐘準時開刀,Dr. Ducan並未現身,林醫師兩點半時打電話給他,Dr. Ducan說車子壞了。如此也沒有辦法。林醫師順利開完刀,兩點四十五分正在縫合時,有位伊朗籍醫師打電話來說他可以過來幫忙。林醫師告訴他手術已經完成,已在進行縫合,不過還是歡迎他來。沒有想到這位醫師竟然告到外科部,指責林醫師太驕傲,開刀時非但沒有請別的醫師在場,還拒絕別人幫忙,應該被停權。醫院因此設立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由九個骨科醫師組成。專案審查林醫師是否應該被停權。當天,九位醫師排排坐對林醫師停權案進行審核。有醫師問為何拒絕幫忙?林醫師答稱,當時手術已經完成,已在縫合,那位醫師也了解狀況。接著又有醫師質疑他為何沒有找幫手?林醫師逐個問,“我有沒有找你?”醫師們紛紛說”有啊!可是我沒有空!”然後原來答應要來幫忙的Dr. Ducan,也是一句”車壞了!”骨科主任聽完後,對那位提告的伊朗籍醫師很不以為然,警告他以後不可如此無事生非,裁定案件撤銷。林醫師安然過關。

當六個按規定必須請別的醫師督導的案例都獲得優良評鑑過關後,林醫師耐心等到第八個開刀案例也完成後,向骨外科醫學會提出申請,要求解除督導,毫無疑義獲得核准。為防意外,林醫師又到外科部門確認無誤,滿心歡喜。沒想到隔週要安排手術時,卻又被告知仍需尋求督導醫師,林醫師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才知道縱使骨外科醫學會和外科部門均已認可林醫師醫術,同意解除督導,但是醫院執行委員會卻未放行,決議要繼續觀察。林醫師質疑是甚麼理由?Chief of Staff竟然回答”我們不用給你任何理由。”抗議無效,林醫師逆來順受,每個case都要請來督導觀察。這段時間持續了兩年半近乎三年。最後還是他們自己不勝其煩,在將近三十多個case之後,自動撤銷這條規定才算了事。

細數艱辛的過程,林醫師也不諱言有美好的果實。由於經歷了如此嚴苛的檢驗,林醫師的醫術頗受肯定。事後,他曾被推舉擔任過組織病理部主任(Tissue Committee),外科部主任,1987年並曾任Garfield醫院首位華人醫師主席(Chief of Staff),1990年再獲連任。在他擔任醫師主席期間,他拿掉所有歧視性的條款,敦促底下的醫師們,要review別的醫師前,請先review自己的case,一起討論,不能只會指責別人。如此下來,醫院裡面紛紛擾擾的狀況少了很多。

逐漸站穩腳步之後,陸續有一些優秀醫師加入陣容,林醫師擔任講師,帶著七八位骨科醫師赴USC教學,訓練住院醫師開刀。努力之下。成效顯著。一直到2015年正式退休。

2004年,林醫師為服務社區,提高醫療品質,成立信安醫院(Pacific Orthopedics Medical Group)。地下室設置有核子共振掃瞄MRI,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和Radiation癌症的電療設備,一樓是開刀房,二樓是骨科診療室,三樓是復健中心與癌症中心及癌症化療中心。醫院中文名稱取自於林老先生早年在台北信義路開設的信安醫院。開幕當天,老人家來剪綵,非常高興。林老先生於1980年後來美定居,一直與林醫師住在一起。林醫師特別感謝妻子的體貼,讓自己能夠盡孝心,與父母親共享天倫。林老先生於2007年過世,享壽100歲。家裡的孩子因為由祖父母照顧長大,感情深厚,台語說得非常流利,林醫師都自嘆弗如。

2004年已經購買了Alhambra Hospital的吳醫師有心要再籌資購入Garfield Hospital,Monterey Park Hospital,Whittier Hospital以及El Monte Hospital,他來找林醫師,詢問林醫師有無意願。林醫師欣然同意。緊接著,又再購入San Gabriel Hospital和Anaheim Memorial Hospital。七間醫院組成了醫療集團,禮聘台灣前衛生署長邱文達醫師為執行長,主持集團業務致力改善醫療品質,林醫師舉例表示,以急診室來說,患者因此縮短了等候的時間。另外,Garfield Hospital的心導管手術以及心臟手術次數都多於其他附近大醫院,術後癒合成功率也很高。眼看著自己的努力獲得回報,林醫師指出,這是令人欣慰的結果。

在2017年八月在同為骨外科醫師的美國衛生部長普萊斯的引介下,白宮正任命林元清醫師為美國衞生部副助理部長,同時是衛生部的主任,主管全美國的少數族裔的衞生及醫療,美國少數族裔的醫療有許多需求,像亞裔的B型肝炎約有13%的帶原者,黑人在馬利蘭州嬰兒死亡率約為10.5%。很多都會需要更多的努力,林元清認為經由這個任命,能夠回饋社會,也算是盡到了一份社會的責任。

Please join the Office of Minority Health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in welcoming Matthew Y.C. Lin, MD, as the new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Minority Health and Director of the HHS Office of Minority Health.

Dear Colleagues:

I am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appointment of Matthew Y.C. Lin, MD, as the new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Minority Health.

Dr. Lin, an orthopedic surgeon from San Marino, California, brings a wealth of medical and humanitarian experience to the position.

He arrived in the U.S. from Taipei in the early 1970s, doing residencies at Baltimore’s Union Memorial Hospital and Johns Hopkins Hospital, specializing in hand and orthopedic surgeries. His medical practice over the years has served a primarily minority population.

Dr. Lin has been active in numerous medical and health policy organizations and has been the recipient of a number of prestigi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Los Angeles Medical Association’s Leadership Award for Public Service and the California Hospital Association’s Leadership in Governance Award.

Dr. Lin, who served as mayor of San Marino for three terms, also participated in numerous medical relief effort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raveling to disaster trouble spots domestically and around the world.

Dr. Lin received his medical degree from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n 1971.

Please join me in welcoming Dr. Lin to OASH.

Don Wright, MD, MPH

Acting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Health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