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藝術
藝術的最高境界 不是來自學習 ﹝是參透和領悟﹞朱銘
左一為藝術家朱銘, 於1999年在他的朱銘美術館,與我分享他對我的創作看法。
我不是藝術家、作家、美食家。但是當我在從事與這些有關的事情時,總會有一顆沉緬在春天的浪漫的心。
藝術應是與生命緊緊相扣的 它和生活有關
當接受邀請分享《生活與藝術》時,我喜歡準備自製的美食,聽眾可邊吃邊聆聽…
這是2006冬天,我接受女青年會之邀,在台北萬福國小演講,所準備的美食
一、冬宴 :1.蘋果粥 2.墨國風味玉米 3.日本風味蒜頭 4.家鄉味香椿
﹝香椿芳香, 能殺菌 、消炎去毒。除子宮炎、 尿道炎外, 對腸炎痢疾有效。 香椿嫩芽拌豆腐是很受歡迎小菜。
二、分享
剛從南部到台北時,有幾位臭味相投、喜歡喝咖啡、談文學、看星星,爬山寫詩的朋友。替台北婦女雜誌寫報導藝術文章時,又有幸認識一些藝術家朋友…到了國外,流浪各個不同州時,因特別機緣,認識德裔美籍的藝術家、猶太裔文學家和喜歡藝術的律師、心理學家等。我想自己今天的各項創作,多少都受到這些朋友的一些影響。
另外是我幼年的鄉居生活和二十幾年在異鄉的流浪生活,培養我一種無可救藥的純真浪漫個性。我不知這究竟是優點或缺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我的生活因浪漫而增添了藝術的情趣。 尤其我不得意時,它讓我在面對艱辛之餘,還能笑著迎人,冬寒的生活有春天的訊息。
生活就是藝術 藝術就是生活
藝術家朋友蔡爾平曾對我說過一句:「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我受惠很大。
住東部與德國藝術家朋友Lend 看梵谷的畫。他肅穆的臉龐,淚滴未止。走出博物館,他說:「妳知道他的《向日葵》為何如此感人?」 接著又說:「向日葵是梵谷的崇拜物,那是不尋常的花朵。我們從他不同的向日葵畫,感受到他不同的生命… 向日葵是熱和光,是梵谷苦難生命的縮影,也是他那如火的翻騰不停的感情的寫照。」他說:「在最窮困時我仍不停的畫,沒錢買粉彩或油彩,身邊的東西或許就是最好的顏料; 鞋油和木炭,都可以畫出有生命的作品。」他希望我學習用心關察身邊事物、用心生活,即使窮困都不可放棄這些。
美德裔藝術家Lend Luis以烙鐵,在被丟棄的門板上,慢慢一點點地燒、刻的朦朧裸體女人 。1887年攝於維吉尼亞州的阿靈頓市。
那時爾平與他的妻子惠芳,盼望我在能在異鄉學習生活的技能。他們教我自製手工耳環參加《Art & Craft Show》 。好友寶玲也支持我朝這個方向走。Lend免為其難做我的顧問﹝因為當時他在DC 博物館上班﹞。這所有過程中看似辛苦 ﹝利用下班之後做耳環,從設計到製作﹞,但卻帶領我到藝術生活的境界。
後來Lend還將他的珍貴的畫,全放在我家。他教我如何將不同風格、不同尺寸的畫,懸掛在牆壁上。他說,「不需要昂貴的器皿,只要讓房子自然開放 ,和自然同在,﹝花園一些掉落在地上的樹葉和花瓣都撿起來, 放進客廳裝滿水的玻璃缸﹞。他還送我一些古老的傢俱,全是手工做的。﹝到現在我仍保留一些﹞我從朋友那,學習隨時隨地將自然的美,丟進生活裡…有好幾位客戶,因為喜歡我的東西和特有的氣質,成為我的好朋友。當時一些華人朋友喜歡到我家,他們覺得我家的藝術氣息,就像附近亞歷山大古城咖啡店的味道。﹝住在維吉尼亞州時﹞
1992 年參加Seattle手工藝術展。
藝術的原動力是創造力 對世界有美好的期待和信心
因為工作、個人感情的的關係,我在異鄉搬了好幾個不同的州;從加州、內華達州到華府,維吉尼亞州搬到西雅圖、內華達州的鄉鎮、再到聖地亞哥和洛杉機等。當時,我都是開著一部Doge Van﹝ 八人坐的旅行車 ﹞,車子塞得滿到不行。在搬家、開長途車的過程,雖然有些惶恐,但我像個吉普賽人,以流浪的心去面對不可預知及已發生的意外。有時累了,我會選擇一個有View的山坡或海邊休息,帶著兩個大男生,吃個豐盛的晚餐。若是單獨開長途,找個典雅的咖啡廳,聽美的音樂、喝杯有醇香味的愛爾蘭咖啡 ,寫日記,或寫信給朋友。
13年前我因癌症開刀,當時我住在洛杉機的海邊San Padero。我以平靜的心接受開刀和化療時,也分別與猶太人律師及黑人、白人作家朋友聊天。他們不同於東方人, 因為他們教我說:「So What 」,並以自己的哲學,教我如何瀟灑地對抗挫折。其中Bob教我學習:「從興趣賺錢」,他常說:「妳是個天才 (但我總覺得自己超笨) 妳懂很多,人緣又好、又純真。」他有時會板著臉說:「Why not?」。
生了一場大病後,我曾在清晨到住處附近山坡禱告,當時,藍天白雲底下,我謙卑地對上帝說:「我相信天生我才並有用,我相信祢定會賜福給我。我願學習從興趣賺錢、願做服務工作。…………」
後來當乾兒子要到外州,我的兒子也到USC San Diego唸大學。我搬離海邊,住進我本不喜歡的城市洛杉磯。當時的房東聽說我是基督徒,又是文字工作者,就說「這兩萬多呎的空地,讓妳自由使用,甚至妳可以邀妳的文友到這空曠的院子開茶會。」所以我異想天開的要種菜,準備做農婦 。當朋友參觀我的菜園,都驚訝我這位弱女子,居然將一片荒地開墾為美麗的菜園。 更有位男士說 :「妳挑燈夜戰種菜的精神,可比美毛澤東大躍進,土法煉鋼的精神。」這兩位男士覺得我種菜、賣菜都不適合,應朝藝術方向走。
不少文友也喜歡到我那小屋聚會。當時好幾位來自越南的詩人,就固定每個月到我那聚會;飲酒、吃菜、論詩。 有時,為了詩的作者或詩的一個字爭得面紅耳赤 。「為真理而辯 」是他們的口號。時而爭吵、時而讀詩、時而靜靜地聽林中不知名的鳥叫聲。與他們交往,彷彿又回到我年輕時的浪漫純真歲月。
雖然那因與惡病魔打戰,工作時間減少,收入減少,但那種簡樸的田園生活,讓我體會到:「即使窮困,但只要有客人來訪, 家中有酒有詩也是快樂。」 因為這種生活藝術讓生活豐富。我也從中學習到,人心的貧困或富裕,真的是與房子大小無關。 人心的高雅和卑賤才是影響內心。我感謝當時的詩人朋友和幾位文友、教會的弟兄姐妹,常常光臨我的小屋, 和我一起看菜園、看松樹、看鳥、看兔子,品嚐我的菜餚。那近三年的田園生活,豐富我以後的各項創作。
有生命的藝術是重視生命,有感情、 會笑、會哭 ;而這一切應都是真實的
右一作家吳玲瑤,於2004年,在聖荷西介紹我創作過程。
1998年的中秋節 住在舊金山的幽默作家吳玲瑤參,到洛杉機參觀我的菜園,她無意間看到我故掛在橋牆上的一幅畫,好奇地問我,「那個古董作品是誰畫的?」,當時,我有些腆靦地說:「那是我在1989年,住在沙漠地區時的創作。」 她馬上說,「妳應該從珠寶買賣而走藝術創作。」不禁想起,原來那兩位男士朋友的話:「妳不是賣菜的料,倒是做藝術家很適合。」
過了一個月,詩人方圓收購我第一件作品「琴衣」,他喜歡的原因,是那作品的顏色圖案,很有張愛玲的味道。國語日報主編馮季眉不問價錢,也訂購了一件作品「春衫」。
1999年因當時新生報主編袁言言的鼓勵和熱心策劃,我辦了生平第一次作品展,她為這展命名「衣錦繡」。當時,我接受台北所有電視台、報章雜誌的訪問,對我來說:「 是上帝在我的生命裡創造了奇蹟。」 但朋友因我另類風格而說「被妳打敗了」,但我卻說:「是被上帝打敗了。」
1999年在台北的「衣錦鏽展」 右三為藝術家、詩人楚戈、左一為詩人商禽 右二為三立電視台主播姜怡如。
2003年我因伊拉克戰爭 我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在洛城又辦了一次作品展。
《衣的風情卷首詩》 陳本銘
此為越南詩人為我《衣錦鏽》,所題的詩
那女人
把天空的亮光收集起來
曖暗的雲彩佈在沁涼似玻璃的藍調上
然後以未抹口紅的唇
善於嵌鑲的手斷顏色為碎片
連著宿命
college在入夜微寒的雙袖上
襟祫間鍍銀皺邊
是一扇貝露宿在月光的淺灘
不是墮落的墮落
在1999年展出時,當時國立美術館館長黃光男對我的作品評語是 「…有意無意間接嘲弄了歷史, 從她的創作感受到衣服是有生命的」, 自由時報記者邱旭玲則說:「華麗又浪漫的頹廢感」
我與本銘的詩人朋友,陪伴本銘與「癌細胞」打戰之餘,陪他學跳舞,到蒙市俱樂部、小西貢跳舞;陪本銘打了一場美麗的仗。
他們都是歷經越戰,難民營的生活;在戰爭時仍不忘寫詩,窮困時仍想辦法喝咖啡,不論何時何地,都常為「為真理而辯」。,本銘即使病危了,仍不放棄愛情與詩。所以他們的詩、散文、藝術創作,有股美麗的生命…。我體會到真正的藝術,不是社會要求的表相,不能用學歷或考試分數評價。
右二陳本銘 右一陳銘華 左一秋原 左二黎啟鏗
前右一王露秋 右二斯冰 前左一秋原妻子咪咪
我們為您唱一首歌 您們為社會付出最高心意
音樂藝術關懷協會成立1999年「921」 地震之後的一個月。曾參加洛杉機「愛家雜誌」所舉辦的如何輔導災民的心理課程;原來音樂是療傷的最佳工具之一。身在異國的我,有股慾望想為台灣做點事。當年的十月,我請方正傳道和來自中國的二胡、古箏演奏家在當地一所中學,舉辦一次以音樂方式,追悼在台因震災而遭到不幸的災民。反應不錯,所以又為老牌影星歐陽莎菲辦了一次純文藝性的座談會。當時的星島日報記者胡建華的標題是「表演家獻藝宣揚基督經神,歐陽莎菲共襄盛會」參與的來賓們,受到感動 都說很像文藝沙龍,希望我能繼續辦下去。「以基督的愛去愛人,用音樂做關懷工作。」 是音樂藝術關懷協會的宗旨。很感謝洛城朋友們的支持及媒體的肯定。它是沒有組織的協會,雖是我一人負責,但我常對每一次參加的來賓說「沒有您們,就沒有音樂藝術關懷協會」。
右三老牌影星歐陽沙菲、 左一為我的室友 小腦萎縮患者 、 左四作家黃美之在我住處過生日時所攝。
暖暖的小河 劉學武 作詞 呂泉生 作曲
不要問我那裡飄來的雲 不須問那裡飄來的雨
紛紛跌或落在這條小河 小河呀 小河呀 你慢慢地流
關懷使他溫暖 歌唱使她優美 小河流不息 把我們的歌送到遠方
這是來自韓國的藝術家劉學武為本會所做的一首歌,音樂大師呂泉生曾此作曲,但尚未有機會演奏,呂泉生老師已於前年到了天國。
王育梅女士訪問過華人廣播事業的劉恕(Arthur Liu)先生.
能否替本人轉達一個問題? ” 有關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 DJ.小馬的記憶”
我留下 Emailbox: ed89560@gmail.com
敬 祝 時 安